TensorFlow框架(3)之MNIST机器学习入门

1. MNIST数据集

1.1 概述

  Tensorflow框架载tensorflow.contrib.learn.python.learn.datasets包中提供多个机器学习的数据集。本节介绍的是MNIST数据集,其功能都定义在mnist.py模块中。

MNIST是一个入门级的计算机视觉数据集,它包含各种手写数字图片:

图 11

  它也包含每一张图片对应的标签,告诉我们这个是数字几。比如,上面这四张图片的标签分别是5,0,4,1

1.2 加载

  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取MNIST数据集:

1) 自动下载

  TensorFlow框架提供了一个函数:read_data_sets,该函数能够实现自动下载的功能。如下所示的程序,就能够自动下载数据集。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

//由于input_data只是对read_data_sets进行了包装,其什么也没有做,所以我们可以直接使用read_data_sets.

From tensorflow.contrib.learn.python.learn.datasets.mnist import read_data_sets

Mnist=read_data_sets("MNIST_data",one_hot=True)

2) 手动下载

  用户也能够手动下载数据集,然后向read_data_sets函数传递所在的本地目录,如下所示: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tmp/MNIST_data/", False, one_hot=True)

PS:

    MNIST数据集可以Yann LeCun's website进行下载,如所示是下载后的目录:/tmp/MNIST_data/

图 12

1.3 结构

1) 数据分类

  自动下载方式的数据集被分成如表 11所示的三部分。这样的切分很重要,在机器学习模型设计时必须有一个单独的测试数据集不用于训练,而是用来评估这个模型的性能,从而更加容易把设计的模型推广到其他数据集上(泛化)。

表 11

数据集

目的

mnist.train

55000 图片和标签, 用于训练。

mnist.test

10000 图片和标签, 用于最终测试训练的准确性。

mnist.validation

5000 图片和标签, 用于迭代验证训练的准确性。

PS:

  若是手动下载则只有两部分,即表中的train和test两部分。

2) 数据展开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样,每一个MNIST数据单元有两部分组成:一张包含手写数字的图片和一个对应的标签。我们把这些图片设为"X",把这些标签设为"Y"。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都包含X和Y,比如训练数据集的图片是 mnist.train.images ,训练数据集的标签是 mnist.train.labels。

  其中每一张图片包含28像素*28像素。我们可以用一个数字数组来表示这张图片:

图 13

  TensorFlow把这个数组展开成一个向量(数组),长度是 28x28 = 784,即TensorFlow将一个二维的数组展开成一个一维的数组,从[28, 28]数组转换为[784]数组。因此,在MNIST训练数据集中,mnist.train.images 是一个形状为 [60000, 784] 的张量,第一个维度数字用来索引图片,第二个维度数字用来索引每张图片中的像素点。在此张量里的每一个元素,都表示某张图片里的某个像素的灰度值,值介于0和1之间,如图 14所示的二维结构。

图 14

  相对应的MNIST数据集的标签是介于0到9的数字,用来描述给定图片里表示的数字。为了用于这个教程,我们使标签数据是"one-hot vectors"。一个one-hot向量除了某一位的数字是1以外其余各维度数字都是0。所以在此教程中,数字n将表示成一个只有在第n维度(从0开始)数字为1的10维向量。比如,标签0将表示成([1,0,0,0,0,0,0,0,0,0,0])。因此,mnist.train.labels 是一个 [60000, 10] 的数字矩阵。

图 15

2. MNIST分类学习

2.1 实现理论

2.1.1 M-P神经元模型

  传统的M-P神经元模型中,每个神经元都接收来自n个其它神经元传递过来的输入信号,这些输入信号通过待权重的连接进行传递,神经元接收到的总输入值将与神经元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激活函数"处理以产生神经元的输出。如图 21所示的一个神经元模型。

图 21

PS:

    图中所示的值都为real value,并非为向量或矩阵。

2.1.2 softmax函数

  softmax函数与sigmoid函数类似都可以作为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sigmoid将一个real value映射到(0,1)的区间(当然也可以是(-1,1)),这样可以用来做二分类。

而softmax把一个k维的real value向量[a1,a2,a3,a4….]映射成一个[b1,b2,b3,b4….],其中bi是一个0-1的常数,然后可以根据bi的大小来进行多分类的任务,如取权重最大的一维。

所以对于MNIST分类任务是多分类类型,所以需要使用softmax函数作为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

2.1.3 MNIST模型分析

  正如图 14所分析的,输入的训练图片或测试图片为一个[60000, 784]的矩阵,每张图片都是一个[784]的向量;输出为一个[60000, 10]的矩阵,每张图片都对应有一个[10]的向量标签。所以对于每张图片的输入和每个标签的输出,其神经网络模型可表示为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所示的简化版本,图中所有值都为read value。

图 22 前馈神经网络(一个带有10个神经元的隐藏层)

 

  如果把它写成一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

我们也可以用向量表示这个计算过程:用矩阵乘法和向量相加。这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思考方式)

更进一步,可以写成更加紧凑的方式:

式中, B和Y都为一个[10]类型的向量,X为一个[784]类型的向量,W是一个[10,784]类型的矩阵。

 

2.2 TensorFlow实现

  对于机器学习中的监督学习任务可以分四个步骤完成,如下所示:

  1. 模型选择:选择一个estimator对象;
  2. 模型训练:根据训练数据集来训练模型;
  3. 模型测试:测量模型的泛化能力,即对其评分;
  4. 模型应用:进行实际预测或应用。

2.2.1 模型选择

  由于我们已经选择神经网络为监督学习任务的模型,即式(3)所示的等式,我们可通过使用下标来表明等式中变量的维数,如下所示:

所以在TensorFlow中的实现,就需要定义相应的变量和等式。但是式(4)中的X是一个[784]的向量,而实际待训练的输入数据是一个[60000, 784] 的矩阵,所以需要对式(4)进行稍微的变形,使其满足数据输入和数据输出的要求,即如下所示的等式:

  • X是输入参数,为训练数据,即多张图像;
  • WB是未知参数,即通过神经网络来训练的数据;
  • Y为输出参数,为图像标签,将使用该值与已知标签进行比较。

 

如下所示是TensorFlow的实现:

# Create the model

x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 784])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

b = tf.Variable(tf.zeros([10]))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2.2.2 模型训练

1) 模型评估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模型(model),但我们仍然不知道模型的好坏。为了评估一个TensorFlow模型的性能,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期望值,然后比较模型产生值和期望值之差来进行评估。

传统方法采用"均分误差"法评估一个模型的性能:,首先提供一个期望向量,然后对产生值(f(x))和期望值(y)两个向量的每个元素进行取平方差,然后求出每个元素的总和。

    由于传递神经网络采用梯度下降法来逐渐调整式(4)中的W和B参数,即逐步减少均分误差的值;然而若以"均分误差"为标准逐步调整参数,其归约的速度非常慢。所以提出以"交叉熵"法为标准评估模型的值,如下所示:

如下所示的TensorFlow实现:

# Define loss and optimizer

y_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10])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 * tf.log(y))

 

2) 训练过程

  TensorFlow提供多个优化器来逐步优化模型,即逐步优化未知参数。优化器以用户指定的评估的误差为优化目标,即最小化模型评估的误差,或最大化模型评估的误差。

优化器基于梯度下降法自动修改神经网络的训练参数,即W和b的值。

如下是以GradientDescentOptimizer优化器为示例的训练过程:

# Train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100)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_: batch_ys})

 

2.2.3 模型测试

  为了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我们通过比较产生值(f(x))和期望值(y)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评测性能。

由于本节的MNIST数据标签(输出值)是一个one-hot的便利,向量中的元素直邮一个为"1",所以使用特性的比较方式,如下所示是TensorFlow的实现:

# Test trained model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print(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其中:

  • tf.argmax:能给出某个tensor对象在某一维上的其数据最大值所在的索引值。由于标签向量是由0,1组成,因此最大值1所在的索引位置就是类别标签。
  • tf.cast:类型转换,将一个tensor对象的所有元素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即上述将tf.equal方法生成的布尔值转换成浮点数。
  • tf.reduce_mean:求矩阵或向量的平均值。若x=[[1., 1.] [2., 2.]],则tf.reduce_mean(x) ==> 1.5=1+1+2+2/4

 

上述三个小节的完整程序如下所示:

from __future__ import print_function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examples.tutorials.mnist import input_data

 

# Import data

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tmp/MNIST_data/", False, one_hot=True)

 

# Create the model

x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 784])

W = tf.Variable(tf.zeros([784,10]))

b = tf.Variable(tf.zeros([10]))

y = tf.nn.softmax(tf.matmul(x,W) + b)

 

# Define loss and optimizer

y_ = tf.placeholder("float", [None,10])

cross_entropy = -tf.reduce_sum(y_ * tf.log(y))

train_step = tf.train.GradientDescentOptimizer(0.01).minimize(cross_entropy)

 

init = tf.initialize_all_variables()

sess = tf.Session()

sess.run(init)

 

# Train

for i in range(1000):

batch_xs, batch_ys = mnist.train.next_batch(100)

sess.run(train_step, feed_dict={x: batch_xs, y_: batch_ys})

 

# Test trained model

#下述y的值是在上述训练最后一步已经计算获得,所以能够与原始标签y_进行比较

correct_prediction = tf.equal(tf.argmax(y,1), tf.argmax(y_,1))

accuracy = tf.reduce_mean(tf.cast(correct_prediction, "float"))

print(sess.run(accuracy, feed_dict={x: mnist.test.images, y_: mnist.test.labels}))

3. 参考文献

  1.  
posted @ 2017-08-30 21:29  xiuneng  阅读(1011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