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件(三):Intent
大多数的安卓应用都不止一个Activity,而是有多个Activity。但是点击应用图标的时候,只会进入应用的主活动。
因此,前面我已经建立了一个主活动了,名字是myActivity,现在我再建立一个活动,这个活动不是主活动,名字是SecondActivity,布局名字是second_layout.xml,代码如下:
然后创建一个新的活动,代码如下:
然后在AndroidMainfest.xml文件中为SecondActivity进行注册,只需要下面一行代码就可以了:
<activity android:name=".SecondActivity"></activity>
现在第二个活动也建立好了,下面就是如何启动第二个活动了,解决办法就是使用Intent。
Intent是Android程序中各个组件之间进行交互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指明当前组件要执行的动作,还可以在不同组件之间传递数据。Intent一般可用于启动活动、启动服务、以及发送广播等场景。Intent的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显式Intent和隐式的Intent。
显式Intent
Intent有多个构造函数,其中一个是Intent(Context packageContext,Class<?> cls)。这个构造函数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指明启动活动的上下文(即当前的活动),第二个参数Class指明想要启动的目标活动,通过这个构造函数就可以构建出Intent的“意图”。Activity类中提供了一个startActivity()方法,这个方法是专门用于启动活动的,它接收一个Intent参数,可以将构建好的Intent传入startActivity()方法中就可以启动目标活动了,修改主活动myActivity中的button1的点击事件,代码如下:
这样点击在主活动中点击button1就可以跳转到活动2中去了,如果想回到上一个活动,就按下Back键,那么当前活动销毁,回到上一个活动。
使用这种方式来启动活动,“意图”十分明显,因此称为显式的Intent
隐式Intent
相比较与显式Intent,隐式Intent并不明确指出想要启动哪一个活动,而是指定一系列更为抽象的action和category等信息,然后交由系统去分析这个Intent,并找出合适的活动去启动。
为了测试,把SecondActivity的注册内容改为如下形式:
在action标签中指明了当前活动可以响应com.example.app2.ACTION_START这个action,而<category/>这个标签包含了一些附加信息,更精确指明了当前活动能够响应的Intent中还可能带有category,只有<action>和<category>中的内容都匹配上Intent中指定的action和category时,这个活动才能响应该Intent。
可以看到,使用Intent的另一个构造函数,直接将action的字符串传了进去,表明想要启动能够响应com.example.app2.ACTION_START这个action的活动。那么category呢,不是说两个都匹配上才行吗?这是因为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是一种默认的category,在调用startActivity方法时自动将这个category添加到Intent中去了。
每一个Intent中只能指定一个action,但却能指定多个category,如下:
运行程序之后,发现程序崩溃了,那是因为注册SecondActivity时没有添加com.example.myCategory这个category,所以必须把它添加上,如下:
这样就可以了。
更多隐式Intent的用法
使用隐式的Intent不仅可以启动自己程序内的活动,还可以启动其它程序的活动,这使得Android多个程序之间的功能共享成为了可能。比如应用中需要展示一个网页,你没必要去实现一个浏览器,而只是需要调用系统的浏览器来打开这个网页就行了,如下:
上面的代码首先指定了Intent的action是Intent.ACTION_VIEW,这是一个Android系统内置的动作,其常量值是android.intent.VIEW.然后通过Uri.parse()方法,将一个网址字符串解析成一个uri对象,在调用Intent的setData()方法将这个Uri对象传递进去。
与此对应,可以在<intent-filter>标签中再配置一个<data>标签,用于更精确指定当前活动能够响应什么数据类型,<data>标签中可以配置一下内容:
1.android:scheme
用于指定数据的协议部分,如上例中的http部分。
2.android:host
用于指定数据的主机名部分,如上例中的www.baidu.com部分
3.android:port
用于指定数据的端口部分,一般紧随在主机名后面。
4.android:path
用于指定主机名和端口之后的部分,如一段网址中跟在域名之后的内容
5.android:mineType
用于指定可以处理的数据类型,允许通配符的方式进行指定。
只有<data>标签中的内容和Intent携带的data完全一致时,当前活动才能响应。
除了http协议之外,还可以指定其它协议,比如geo表示显示地理位置、tel表示拨打电话。下面的代码就是如何在程序中调用系统拨号界面的:
向下一个活动传递数据
Intent还可以在启动活动的时候传递数据。思路十分简单,Intent中提供了一系列putExtra()方法的重载,可以把想要传递的数据暂存在Intent中,启动了另一个活动之后,只需要把这些数据再从Intent中取出来就行了。主活动的代码如下:
那么响应活动的代码如下:
返回数据给上一个活动
Intent不仅能将数据传递给下一个活动,还能将数据传递给下一个活动,返回上一个活动只需按下Back键即可。Activity中有一个方法startActivityForResult()的方法也是用于启动活动的,该方法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Intent,第二个参数是请求码。代码如下:
主活动:
第二个活动:
在第二个活动中只是简单构建了一个Intent,这个Intent只是简单的来传递数据,它没有指定任何意图。随后调用setResult()方法,这个方法十分重要,是专门用于向上一个活动返回数据的,setResult()方法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用于向上一个活动返回处理结果的,一般只用RESULT_OK或RESULT_CANCELED这两个值,第二个参数是把带有数据的Intent传递 回去,然后调用finish()方法来销毁当前的活动。
由于使用的是startActivityForResult()方法来启动SecondActivity的,在SecondActivity销毁之后会调用上一个活动的onActivityResult()方法,因此还需要在上一个活动中重写该方方法来得到返回的数据,如下:
onActivityResult()方法带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requestCode,即在启动活动时传入的请求码;第二个参数是resultCode,即在返回数据时传入的处理结果;第三个参数data是携带着返回数据的Intent。
由于在一个活动中有可能调用startActivityForResult()方法去启动不同的活动,每一个活动返回的数据都会回调到onActivityResult()这个方法中,因此先使用requestCode来判断数据的来源,在确定来源之后,通过resultCode的值来判断处理结果是否成功。上面是通过按钮来返回上一个活动的,如果通过按下Back键呢,可以在SecondActivity中重写onBackPressed()方法来实现,如下:
这样的话,按下Back键返回上一个活动的时候,也会把数据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