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浏览
缩小浏览
回到页首

设计模式---->java的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也叫做政策模式(Policy Pattern)。其定义如下:Define a family of algorithms,encapsulate each one,and make them interchangeable.(定义一组算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之间可以互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的使用

我们看看策略模式的通用类图,如下所示:

img

策略模式使用的就是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我们再来看看策略模式的三个角色:

一、策略模式的定义

  • Context封装角色

  它也叫做上下文角色,起承上启下封装作用,屏蔽高层模块对策略、算法的直接访问,封装可能存在的变化。

  • Strategy抽象策略角色

  策略、算法家族的抽象,通常为接口,定义每个策略或算法必须具有的方法和属性。各位看官可能要问了,类图中的AlgorithmInterface是什么意思,嘿嘿,algorithm是“运算法则”的意思,结合起来意思就明白了吧。

  • ConcreteStrategy具体策略角色

  实现抽象策略中的操作,该类含有具体的算法。

  我们再来看策略模式的通用源码,非常简单。先看抽象策略角色,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接口,在我们的项目中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接口了,定义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算法,如代码清单18-7所示。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策略模式的运算法则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具体策略也是非常普通的一个实现类,只要实现接口中的方法就可以,如代码清单18-8所示。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1 implements Strategy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具体策略1的运算法则");
    }
}

public class ConcreteStrategy2 implements Strategy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具体策略2的运算法则");
    }
}

  策略模式的重点就是封装角色,它是借用了代理模式的思路,大家可以想想,它和代理模式有什么差别,差别就是策略模式的封装角色和被封装的策略类不用是同一个接口,如果是同一个接口那就成为了代理模式。我们来看封装角色,如代码清单18-9所示。

public class Context {
    //抽象策略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 null;
    
    //构造函数设置具体策略
    public Context(Strategy _strategy){
        this.strategy = _strategy;
    }
    //封装后的策略方法
    public void doAnythinig(){
        this.strategy.doSomething();
    }
}

  高层模块的调用非常简单,知道要用哪个策略,产生出它的对象,然后放到封装角色中就完成任务了,如代码清单18-10所示。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声明一个具体的策略
        Strategy strategy = new ConcreteStrategy1();
        //声明上下文对象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strategy);
        //执行封装后的方法
        context.doAnythinig();
    }
}

  策略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偷着乐吧,它就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其他没什么玄机。想想看,你真实的业务环境有这么简单吗?一个类实现多个接口很正常,你要有火眼金睛看清楚哪个接口是抽象策略接口,哪些是和策略模式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你作为系统分析师的价值所在。


二、策略模式的优点

  •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这是策略模式本身定义的,只要实现抽象策略,它就成为策略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封装角色对其进行封装,保证对外提供“可自由切换”的策略。

  •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如果没有策略模式,我们想想看会是什么样子?一个策略家族有5个策略算法,一会要使用A策略,一会要使用B策略,怎么设计呢?使用多重的条件语句?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而且出错的概率大大增强。使用策略模式后,可以由其他模块决定采用何种策略,策略家族对外提供的访问接口就是封装类,简化了操作,同时避免了条件语句判断。

  • 扩展性良好

  这甚至都不用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太明显了。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一个策略太容易了,只要实现接口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修改,类似于一个可反复拆卸的插件,这大大地符合了OCP原则。

  策略模式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式。它在项目中使用得非常多,但它单独使用的地方就比较少了,因为它有致命缺陷:所有的策略都需要暴露出去,这样才方便客户端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例如,在例子中的赵云,实际上不知道使用哪个策略,他只知道拆第一个锦囊,而不知道是BackDoor这个妙计。是的,诸葛亮已经在规定了在适当的场景下拆开指定的锦囊,我们的策略模式只是实现了锦囊的管理,但是我们没有严格地定义“适当的场景”拆开“适当的锦囊”,在实际项目中,我们一般通过工厂方法模式来实现策略类的声明,读者可以参考混编模式。


三、策略模式的缺点

  • 策略类数量增多

  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类,复用的可能性很小,类数量增多。

  • 所有的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上层模块必须知道有哪些策略,然后才能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这与迪米特法则是相违背的,我只是想使用了一个策略,我凭什么就要了解这个策略呢?那要你的封装类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原装策略模式的一个缺点,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使用其他模式来修正这个缺陷,如工厂方法模式、代理模式或享元模式。

注意事项:如果系统中的一个策略家族的具体策略数量超过4个,则需要考虑使用混合模式,解决策略类膨胀和对外暴露的问题,否则日后的系统维护就会成为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想接。


posted @ 2018-01-04 16:22  huhx  阅读(6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