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边缘计算(四):赢家是软还是硬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里,我表达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由全集中模式向分布式演进的升级,并不是独立的颠覆性技术。
二、分布式的云计算更加符合产业发展趋势,成本更低,更易满足安全性要求。
三、边缘计算并不特指在现场的IT资源。从计算中心到边缘连接点,计算资源和存储能力可能部署在其中的任何一点上。
四、参与边缘计算的厂商大致分成四类:传统云计算企业、电信运营商、CDN厂商、硬件设备/芯片制造商。不同类型的厂商基于自身的特点,会从不同的起点沿着不同的路径做边缘计算。
五、5G超低时延高带宽等特性,驱动边缘计算的发展。
六、5G和云计算的主要市场都是2B数字化,所以存在合力做大产业蛋糕的诉求。
七、发展边缘计算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弄不好就会被猪队友坑掉。
今天想谈的是边缘计算节点的最佳存在形态,是硬核的一体化盒子,还是基于开放硬件,用软件去定义。
【软件成为驱动发展的主力军】
发展驱动力通常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基于规划、标准等从后向前的技术驱动,一个是基于使用、服务等从前向后的需求驱动。一般来说,发展是以技术驱动为主,从后向前的力量远大于从前向后的作用;即便是有客户的需求驱动,也往往是等到后端的技术开发改造完成之后,再把产品推出来。
由于硬件设备的设计、生产、采购、安装、交付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在软硬件一体化的情况下,数字化系统和能力的升级时间,往往取决于硬件设备的建设周期。想想当年的功能机时代,手机厂商开发出什么功能,你才能使什么功能,即便是运营商推出的新业务,如果手机不支持,也是白搭。
软硬件分离解耦让IT系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智能终端提供的是基础通信能力和开放平台,由各种各样的软件企业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和运营服务,因此实际上硬件的部署相对固化,只需要对软件下载和升级,就可以一把搞定新增加的功能和特性,解决上一版本出现的所有问题。
移动互联网大发展时期,在资本的驱动下,"快"是企业最关注的要素,只有快才能生存,只有快才可能有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快"才算"好",才能"赚钱"。所以轻资产的企业发挥软件灵活、敏捷的优势,快速开发快速迭代,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资本市场的追捧。
在企业市场,软件也是驱动数字化的主力。云计算的发展使基础资源的扩展可以更加灵活、快捷,系统建设不受制于硬件设备采购周期,应用软件的开发时间可以被缩短。与2C市场不同的是:企业的IT系统开发往往有很多定制功能,更加难以产品化和规模化复制,因此当软件和硬件分离之后,如果开发商能够更加迅速灵活地满足企业客户的需求,自然会加速企业的IT系统能力建设,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
还有一个因素不得不提,就是中国的人工成本相对低,又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内对软件产生的价值并不认可,因此导致"好软件"比不过"快软件",平台型和产品型的软件比不过应用型软件,"越快越好"以及"快就是好"的导向导致了国内软件重速度轻质量,大不了推倒重来,这给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软件是推动数字化最高效的技术手段和最主要的力量,不管你是否喜欢,这是客观现实。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主动权未必掌控在手握技术标准的人手里,新技术和资本的力量强大到可以颠覆一切,只有拥抱变化,才能在这个时代继续活下去。
【软件正在驱动边缘计算的发展】
从技术角度上,边缘计算和CDN很像。CDN(内容存储转发)是依托部署在各地的边缘服务器,通过软件能力实现统一的负载均衡、内容分发、调度等,让用户就近获取所需内容,达到降低网络拥塞,提高用户访问的响应速度的目的。
因此,不少企业是这样设计边缘计算网络的:依托部署在各级边缘服务器提供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通过软件能力实现数据转换、负载均衡等,并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使用户就近进行数据处理,达到提高响应速度、降低实现成本的目的。
但边缘计算需要处理的数据和应用范围更广。如果把CDN处理的数据类比于话音业务,那么边缘计算需要面对的应用就是五花八门的APP,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边缘计算的软件能力上,考虑至少以下内容:
第一是底层的数据处理,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度的基础。比如对摄像头采集的影视图像的压缩处理,
第二是中间的信息传送,在实现海量信息低时延传输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资源的提供和变动情况进行调整和调配,达到成本最优的目的。
第三是中心的控制管理,要对全网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调度。由于资源存储在从中心到边缘的多级节点,而且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进行差异化处理,所以难度更大。
这就够复杂了么?别着急,这还远没有结束。对于很多边缘计算的场景来说,边缘节点不仅要提供数据上行,还要接收数据和指令,对终端和连接进行操作,其中典型案例就是当下最火爆的自动驾驶。
边缘计算是有实际需求的,而需求实现离不开软件。但技术的复杂性与场景需求的多元化搅在一起,可以想象这样的软件做起来多么复杂。由于技术实现方面以需求驱动为主,以敏捷快速为目标,因此很难进行整体的系统规划与设计,短时间内也难以找到可以借鉴拷贝的模式(国内CDN的发展离不开学习Akamai),所以坦率地讲,我不认为国内的软件企业能做出一个可以承载边缘计算各种场景的平台,最多就是解决部分场景罢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最终能从软件的角度做成边缘计算的,应该是规模比较小,聚焦在某个领域,甚至只是专注在某类场景的企业。
【软硬件一体的边缘计算也有优势】
在云计算的理念中,硬件资源越来越标准化,把边缘计算也放进资源池里,基于集中运营和能力共享,那么硬件的供给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获取更加便利,运行更加高效。相对于硬件设施,软件具有灵活性强等特征,只需要通过软件升级就可以让系统具备新的能力,以迭代的方式持续提升。
在不少人心目中,软件的开发和升级像超市换个价签一样简单,未来的世界是软件定义一切的,无论是通信能力还是边缘计算,底层基础硬件白盒化,上层用软件定义,就可以搞定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实际情况是:软件没有那么好做,而把边缘节点做成软硬件一体化的盒子,也并非一无是处。
首先,通用硬件加开放软件的方式,要确保软件和硬件的适配能力,系统具备开放性,以标准化接口进行对接,这会消耗一定的算力和存储;而针对某种场景而专门形成的方案,可以让软件更具针对性,也可以更精准地设计其所需要的硬件资源,所以整体来说,往往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运算速度更快,运行效率更高,在性能上表现更出色。
其次,在很多场景中,边缘节点不能以通用型硬件的方式存在,叠加软件反而比较麻烦。这种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个是专用的行业硬件,比如探头、传感器、控制器等;还有就是边缘节点是利旧,已经有设备放在那儿了,不用白不用。
纯软件的解决方案是有优势的,尤其是快捷、灵活;可对于行业市场来说,未必需要这些。实体行业的整体节奏是稳健的,快不再是追求的最高目标,系统的迭代速度不需要也不会像2C市场要求那么快。相反,安全、稳定、可靠,这些要求和指标恰恰是纯软件企业的短板,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中小规模的软件企业难入法眼,中标者往往还是那些"长期合作伙伴"。
尤其是在行业数字化发展早期,众多的客户还只是将自己原有的业务数字化,并不试图依托数字化大规模重构自己,所以互联网企业曾经的经验和优势难以得到认同,客户更认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品牌。这种惯性,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掉的。
【结语】
从理念上看,边缘计算并不复杂;但在实际案例中,各种场景千差万别,各个企业情况迥异,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业务、不同的资源状态、不同的设计目标,都会导致边缘计算的落地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从目前各方的重视程度来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众多边缘计算的成功案例映入业界的眼帘。但是成功案例能否复制推广,技术改造是否真能降本增效,还存在着很大的未知数。边缘计算的初心是基于集中管控进行资源的分布式管理,目的是进一步降低数字化系统的实现成本,因为只有实现了功能,降低了成本,而且还能盈利的项目,才算是真正成功的边缘计算;如果只是在圆一个谎言,又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华为云专家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