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ython的socket网络编程
基于python的socket网络编程
1. socket简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网络编程,网络编程就是编写程序使两台联网的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通信,即能相互交换数据。
然后我们再来理解socket,socket即套接字,是操作系统提供的独立于具体协议的网络编程接口,使用socket可以很方便地编写出数据传输程序,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无需考虑其背后的原理。
socket 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 Web 服务器和浏览器:浏览器获取用户输入的 URL,向服务器发起请求,服务器分析接收到的 URL,将对应的网页内容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再经过解析和渲染,就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元素呈现给用户。
socket起源于Unix,而Unix类的操作系统有一个很好的设计理念,即一切皆文件,对文件使用【打开+读写+关闭】的模式进行操作。而socket即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当我们通过socket()函数创建一个网络连接(或者说打开一个网络文件)时,socket()函数的返回值就是文件描述符,有了这个文件描述符,我们就可以使用普通的文件操作来传输数据了。
2. 基于python的TCP Socket
编程思路:
- TCP服务端
- 创建套接字,并绑定到本地IP与端口
- 开始监听客户端的连接
- 进入循环,不断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然后接收客户端传来的数据,并发送给客户端数据
- 传输完毕后关闭套接字
- TCP客户端
- 创建套接字,根据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连接上服务器
- 成功连接后发送数据并接收服务器传来的数据
- 传输完毕后主动关闭套接字
编程实现:
客户端:
import socket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设置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本地回环地址,范例为:同一台机器上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host = '127.0.0.1'
port = 9999
s.connect((host,port))
while True:
sendmsg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s.send(sendmsg.encode("utf-8"))
msg = s.recv(1024)
if sendmsg == "exit":
break
print("收到来自服务器的消息:",msg.decode("utf-8"))
s.close()
服务端:
import socket
host = '127.0.0.1'
port = 9999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s.bind((host,port))
s.listen(5)
#开始等待客户端的连接
client_s,addr = s.accept()
print("连接上的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addr)
while True:
recvmsg = client_s.recv(1024)
data = recvmsg.decode("utf-8")
print("收到来自客户端的消息:",data)
if data == "exit":
break
msg = input("请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client_s.send(msg.encode("utf-8"))
s.close()
效果:
先启动server,再启动client
使用netstate -an
命令查看已建立的连接:
3. Python语言提供的网络接口API与Linux Socket API之间的关系 (很规整)
Python API | Linux Socket API |
---|---|
s = socket.socket() | socket() |
s.bind() | bind() |
s.listen() | listen() |
s.accept() | accept() |
s.connect() | connect() |
s.recv() | recv() |
s.send() | send() |
s.close() | close() |
4. 为了证明API调用之间的对应关系,简要跟踪分析调用栈直到socket API接口
无论何种语言提供的Socket API,底层都会调用BSD Socket,python也不例外。
下面以python语言提供的s.close()
API为例跟踪分析其调用栈:
- 在 https://github.com/python/cpython/blob/master/Lib/socket.py socket.py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
# Wrapper module for _socket, providing some additional facilities
# implemented in Python.
说明socket.py是用python语言把用c代码写的模块再一次封装,方便调用。
在该文件的第497行对close()函数进行了定义:
- 在 https://github.com/python/cpython/blob/master/Modules/socketmodule.c socketmodule.c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
/* Socket module */
/*
This module provides an interface to Berkeley socket IPC.
在该文件的第3120行可以找到s.close()方法的c实现,再下一层即调用SOCKETCLOSE():
s.close() ->_real_close() ->sock_close() ->res = SOCKETCLOSE(fd)
5. chrome浏览器打开一个网址
套接字作为BSD Unix操作系统的一部分诞生于伯克利,随即像野火一样在Internet上传播,因为套接字与 INET 的结合使得世界各地的任意机器间通信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 。
比如当我们打开科大官网的链接时,你的chrome浏览器就已经做了下面这几件事情:
#本地创建一个套接字
s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连接到科大服务器的80端口
s.connect(("www.ustc.edu.cn", 80))
#函数原型:socket.connect( (host,port) )
#host代表服务器主机名或IP,port代表服务器进程所绑定的端口号。如连接成功,客户就可通过套接字与服务器通信,如果连接失败,会引发socket.error异常。
连接完成后套接字就可以向服务端发送页面请求,
那在服务端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服务端创建一个套接字
serversocke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将socket绑定到指定地址
serversocket.bind((socket.gethostname(), 80))
#函数原型:socket.bind( address )
#由AF_INET所创建的套接字,address地址必须是一个双元素元组,格式是(host,port)。host代表主机,port代表端口号。如果端口号正在使用、主机名不正确或端口已被保留,bind方法将引发socket.error异常。
serversocket.listen(5)
#最多允许5个客户连接到服务器,队满则拒绝请求
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服务端套接字,它监听服务器的80端口,接下来进入服务器的主循环:
while True:
(clientsocket, address) = serversocket.accept()
ct = client_thread(clientsocket)
ct.run()
#服务端使用线程处理并发,并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每次会话结束,套接字描述符都会被回收
参考资料:
https://keelii.com/2018/09/24/socket-programming-in-python/
https://www.cnblogs.com/csms/p/1011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