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志采集:如何在 Kubernete 中做日志收集与管理?
说到日志,你应该不陌生。日志中不仅记录了代码运行的实时轨迹,往往还包含着一些关键的数据、错误信息,等等。日志方便我们进行分析统计及监控告警,尤其是在后期问题排查的时候,我们通过日志可以很方便地定位问题、现场复现及问题修复。日志也是做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在使用 Kubernetes 的过程中,对应的日志收集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日志去了解集群内部的运行状况。
我们先来看看 Kubernetes 的日志收集和以往的日志收集有什么差别,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为 Kubernetes 的日志收集单独设计方案。
Kubernetes 中的日志收集 VS 传统日志收集
对于传统的应用来说,它们大都都是直接运行在宿主机上的,会将日志直接写入本地的文件中或者由 systemd-journald 直接管理。在做日志收集的时候,只需要访问这些日志所在的目录即可。此类日志系统解决方案非常多,也相对比较成熟,在这里就不再过多说明。我们重点来看看 Kubernetes 的日志系统建设问题。
在 Kubernetes 中,日志采集相比传统虚拟机、物理机方式要复杂很多。
首先,日志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日志需求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部分:
-
系统各组件的日志,比如 Kubernetes 自身各大组件的日志(包括 kubelet、kube-proxy 等),容器运行时的日志(比如 Docker);
-
以容器化方式运行的应用程序自身的日志,比如 Nginx、Tomcat 的运行日志;
-
Kubernetes 内部各种 Event(事件),比如通过
kubebctl create
创建一个 Pod 后,可以通过kubectl describe pod pod-xxx
命令查看到的这个 Pod 的 Event 信息。
其次,集群环境时刻在动态变化。我们都知道 Pod “用完即焚”,Pod 销毁后日志也会一同被删除。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希望可以看到具体的日志,用于查看和分析业务的运行情况,以及帮助我们发现出容器异常的原因。
同时新的 Pod 可能随时会“飘”到别的节点上重新“生长”出来,我们无法提前预知具体是哪个节点。而且 Kubernetes 的节点也会存在宕机等异常情况。所以说,Kubernetes 的日志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得独立于节点和 Pod 的生命周期,且保证日志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到服务端,即完全独立于 Kubernetes 系统,使用自己的后端存储和查询工具。
再次,日志规模会越来越大。很多人在 Kubernetes 中喜欢使用 hostpath 来保存 Pod 的日志,并且不做日志轮转(可以配置 Docker 的log-opts
来设置容器的日志轮转 ),这很容易将宿主机的磁盘“打爆”。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如果做了轮转,磁盘打爆的问题就可以完美解决了?
其实虽有所缓解,并不会让你安全无忧。虽说日志轮转可以有效减少日志的文件大小,但是你会丢失掉不少日志,后续想要分析和排查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想想看如果容器内的应用出现异常并疯狂报错,这个时候又有大量的并发请求,那么日志就会急剧增多。
配置了日志轮转,会让你丢失很多重要的上下文信息。如果没有配置日志轮转,这些日志很快就会将磁盘打爆。还有可能引发该节点的 Kubelet 异常,导致该节点上的 Pod 被驱逐。我们在一些生产实践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同时当 Pod 被删除后,这些 hostpath 的文件并不会被及时删除,会继续占用很多磁盘空间。此外,随着业务逐渐增长,在这个节点上运行过的 Pod 也会变多,这就会残留大量的日志文件。
此外,日志非常分散且种类多变。单纯查找一个应用的日志,就需要查看其关联的分散在各个节点上的各个 Pod 的日志。在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排查的时候,这种方式极其低效,会严重影响到问题修复和服务恢复。如果这个应用还通过 Ingress 对外暴露服务,并使用了 Service Mesh 等,那么此时做日志收集就更复杂了。
随着在 Kubernetes 上落地越来越多的微服务,各个服务之间的依赖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各个维度的日志关联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对 Kubernetes 做日志收集。
几种常见的 Kubernetes 日志收集架构
Kubernetes 集群本身其实并没有提供日志收集的解决方案,但依赖 Kubernetes 自身提供的各项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志收集的诉求。根据上面提到的三大基本日志需求,一般来说我们有如下有三种方案来做日志收集:
-
直接在应用程序中将日志信息推送到采集后端;
-
在节点上运行一个 Agent 来采集节点级别的日志;
-
在应用的 Pod 内使用一个 Sidecar 容器来收集应用日志。
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三种方式。
先来看直接在应用程序中将日志信息推送到采集后端,即Pod 内的应用直接将日志写到后端的日志中心。
通常有两种做法,一个就是应用程序通过对应的日志 SDK 进行接入,不过这种做法一般不推荐,和应用本身耦合太严重,也不方便后续对接其他的日志系统。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通过容器运行时提供的 Logging Driver 来实现。以最常用的 Docker 为例,目前已经支持了十多种 Logging Driver。比如你可以配置为fluentd
,这个时候 Docker 就会将容器的标准输出日志(stdout、stderr)直接写到fluentd
中。你也可以设置成awslogs
,这样就会直接将日志写到 Amazon CloudWatch Logs 中。但是在和 Kubernetes 一起使用的时候,使用较多的是json-file
,这也是 Docker 默认的 Logging Driver。
$ docker info |grep 'Logging Driver'
Logging Driver: json-file
你经常使用的kubectl logs
就是基于json-flle
这种 Logging Driver 来实现的,目前 Kubernetes 也只支持json-flle
这一种 Logging Driver。
所以在 Kubernetes 的这套体系中,直接将日志写到后端日志采集系统中去,并不是特别好的做法。
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在节点上运行一个 Agent 来采集节点级别的日志。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在每一个 Kubernetes Node 上都部署一个 Agent,该 Agent 负责对该节点上运行的所有容器进行日志收集,并推送到后端的日志存储系统里。这个 Agent 通常需要可以访问到宿主机上的指定目录,比如/var/lib/docker/containers/
。
由于这样的 Agent 需要在每个 Node 上都运行,因此我们都是通过 上节课讲到的DaemonSet
的方式来部署的。对于 Kubernetes 集群来说,这种使用节点级的DaemonSet
日志代理是最常用,也是最被推荐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对于应用来说也是无侵入的。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个缺点,就是只适应于容器内应用日志是标准输出的场景,即应用把日志输出到stdout
和stderr
。
最后来看通过 Sidecar 来收集容器日志。 在 Pod 里面,容器的输出日志可以是stdout
、stderr
和日志文件。那么基于这三种形式,我们可以借助于 Sidecar 容器
将基于文件的日志来帮助我们。
-
通过Sidecar 容器读取日志文件,并定向到自己的标准输出。如下图所示,这里
streaming container
就是一个 Sidecar 容器,可以将app-container
的日志文件重新定向到自己的标准输出。同时还可以归并多个日志文件。而且这里也可以使用多个 Sidecar 容器,你可以参考这个例子。
-
Sidecar容器运行一个日志代理,配置该日志代理以便从应用容器收集日志。这种方式就解决了我们上面方案一的问题,将日志处理部分和应用程序本身进行了解耦,可以方便切换到其他的日志系统中。可以参考这个使用 fluentd 的例子。
可以看到,通过 Sidecar 的方式来收集日志,会增加额外的开销。在集群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大规模集群来说,这些开销还是不可忽略的。
那么,上面的这几套方案,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又该如何选择呢?社区又有什么推荐方案呢?
基于 Fluentd + ElasticSearch 的日志收集方案
Kubernetes 社区官方推荐的方案是使用 Fluentd+ElasticSearch+Kibana 进行日志的收集和管理,通过Fluentd将日志导入到Elasticsearch中,用户可以通过Kibana来查看到所有的日志。
(https://docs.fluentd.org/container-deployment/kubernetes)
关于 ElasticSearch 和 Kibana 如何部署,在此就不过多地介绍了,你可以通过添加 helm 的 repo即helm repo add elastic https://helm.elastic.co
,然后通过 helm来快速地自行部署,相关的 Chart 见https://github.com/elastic/helm-charts。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套方案的几个技术点。
Fluentd 提供了强大的日志统一接入能力,同时内置了插件,可以对接 ElasticSearch。这里 Fluentd 主要有如下四个配置:
-
fluent.conf
这个文件主要是用来设置一些地址,比如 ElasticSearch 的地址等;. -
kubernetes.conf
这个文件记录了与 Kubernetes 相关的配置,比如 Kubernetes 各组件的日志配置、容器的日志收集规则,等等; -
prometheus.conf
这个文件定义了 Prometheus 的地址,方便 Fluentd 暴露自己的统计指标; -
systemd.conf
这个文件可以配置 Fluentd 通过 systemd-journal 来收集哪些服务的日志,比如 Docker 的日志、Kubelet 的日志等。
上面的这些配置,都默认内置到了 fluent/fluentd-kubernetes-daemonset的镜像中,你可以使用官方的默认配置。如果你想要定制化更改一些,可以参照这份默认示例配置。
如下的 YAML 是一段 fluentd 的 DaemonSet 定义,源自这里:
apiVersion: apps/v1
kind: DaemonSet
metadata:
name: fluentd
namespace: kube-system
labels:
k8s-app: fluentd-logging
version: v1
spec:
selector:
matchLabels:
k8s-app: fluentd-logging
version: v1
template:
metadata:
labels:
k8s-app: fluentd-logging
version: v1
spec:
tolerations:
- key: node-role.kubernetes.io/master
effect: NoSchedule
containers:
- name: fluentd
image: fluent/fluentd-kubernetes-daemonset:v1-debian-elasticsearch
env: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HOST
value: "elasticsearch-logging"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PORT
value: "9200"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SCHEME
value: "http"
# Option to configure elasticsearch plugin with self signed certs
# ================================================================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SSL_VERIFY
value: "true"
# Option to configure elasticsearch plugin with tls
# ================================================================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SSL_VERSION
value: "TLSv1_2"
# X-Pack Authentication
# =====================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USER
value: "elastic"
- name: FLUENT_ELASTICSEARCH_PASSWORD
value: "changeme"
# Logz.io Authentication
# ======================
- name: LOGZIO_TOKEN
value: "ThisIsASuperLongToken"
- name: LOGZIO_LOGTYPE
value: "kubernetes"
resources:
limits:
memory: 200Mi
requests:
cpu: 100m
memory: 200Mi
volumeMounts:
- name: varlog
mountPath: /var/log
- name: varlibdockercontainers
mountPath: /var/lib/docker/containers
readOnly: true
terminationGracePeriodSeconds: 30
volumes:
- name: varlog
hostPath:
path: /var/log
- name: varlibdockercontainers
hostPath:
path: /var/lib/docker/containers
写在最后
在实际采集日志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场景和集群规模选择适用的方案。或者也可以将上面的这几种方案进行合理地组合。
到这里这节课就结束了,如果你对本节课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