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前端面试题整理
Javascript
1. 数据类型检测的方式有哪些
-
typeof
其中数组、对象、null 都会被判断为object,其他判断都正确。
-
instanceof
instanceof 可以正确判断对象的类型,其内部运行机制是判断在其原型链中能否找到该类型的原型。
instanceof 只能正确判断引用数据类型,而不能判断基本数据类型。instanceof 运算符可以用来测试一个对象在其原型链中是否存在一个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属性。 -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有两个作用,一是判断数据的类型,二是对象实例通过constrcutor 对象访问它的构造函数。
需要注意,如果创建一个对象来改变它的原型,constructor 就不能用来判断数据类型了。
-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使用 Object 对象的原型方法toString 来判断数据类型
同样是检测对象 obj 调用 toString 方法,obj.toString()的结果和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obj)的结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 toString 是 Object 的原型方法,而 Array、function 等类型作为 Object 的实例,都重写了 toString 方法。不同的对象类型调用 toString 方法时,根据原型链的知识,调用的是对应的重写之后的 toString 方法(function 类型返回内容为函数体的字符串,Array类型返回元素组成的字符串…),而不会去调用 Object 上原型toString 方法(返回对象的具体类型),所以采用 obj.toString()不能得到其对象类型,只能将 obj 转换为字符串类型;因此,在想要得到对象的具体类型时,应该调用 Object 原型上的 toString 方法。
2、ES6 模块与 CommonJS 模块有什么异同?
1、语法上
CommonJS 使用的是 module.exports = {} 导出一个模块对象,require(‘file_path’) 引入模块对象;
ES6使用的是 export 导出指定数据, import 引入具体数据。
2、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一个值的拷贝
,ES6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引用
CommonJS 模块输出的是值的拷贝,也就是说,一旦输出一个值,模块内部的变化就影响不到这个值。
ES6 Modules 的运行机制与 CommonJS 不一样。JS 引擎对脚本静态分析的时候,遇到模块加载命令import,就会生成一个只读引用。等到脚本真正执行时,再根据这个只读引用,到被加载的那个模块里面去取值。换句话说,ES6的import 有点像 Unix 系统的“符号连接”,原始值变了,import加载的值也会跟着变。因此,ES6模块是动态引用,并且不会缓存值,模块里面的变量绑定其所在的模块。
3、CommonJS 模块是运行时
加载,ES6 模块是编译时
加载
运行时加载: CommonJS 模块就是对象;即在输入时是先加载整个模块,生成一个对象,然后再从这个对象上面读取方法,这种加载称为“运行时加载”。
编译时加载: ES6 模块不是对象,而是通过 export 命令显式指定输出的代码,import时采用静态命令的形式。即在import时可以指定加载某个输出值,而不是加载整个模块,这种加载称为“编译时加载”
PS:CommonJS 加载的是一个对象(即module.exports属性),该对象只有在脚本运行完才会生成。而 ES6 模块不是对象,它的对外接口只是一种静态定义,在代码静态解析阶段就会生成。
3、对原型、原型链的理解
在 JavaScript 中是使用构造函数来新建一个对象的,每一个构造函数的内部都有一个 prototype 属性,它的属性值是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了可以由该构造函数的所有实例共享的属性和方法。当使用构造函数新建一个对象后,在这个对象的内部将包含一个指针,这个指针指向构造函数的 prototype 属性对应的值,在 ES5 中这个指针被称为对象的原型。一般来说不应该能够获取到这个值的,但是现在浏览器中都实现了 __proto__ 属性来访问这个属性,但是最好不要使用这个属性,因为它不是规范中规定的。ES5 中新增了一个Object.getPrototypeOf() 方法,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获取对象的原型。
当访问一个对象的属性时,如果这个对象内部不存在这个属性,那么它就会去它的原型对象里找这个属性,这个原型对象又会有自己的原型,于是就这样一直找下去,也就是原型链的概念。原型链的尽头一般来说都是 Object.prototype 所以这就是新建的对象为什么能够使用 toString() 等方法的原因。
特点:JavaScript 对象是通过引用来传递的,创建的每个新对象实体中并没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原型副本。当修改原型时,与之相关的对象也会继承这一改变。
由于 Object 是构造函数,原型链终点 Object.prototype.__proto__,而 Object.prototype.__proto__=== null // true,所以,原型链的终点是 null。原型链上的所有原型都是对象,所有的对象最终都是由 Object 构造的,而 Object.prototype 的下一级是Object.prototype.__proto__。
4、对 this 对象的理解
this 是执行上下文中的一个属性,它指向最后一次调用这个方法的对象。在实际开发中,this 的指向可以通过四种调用模式来判断。
第一种是函数调用模式,当一个函数不是一个对象的属性时,直接作为函数来调用时,this 指向全局对象。
第二种是方法调用模式,如果一个函数作为一个对象的方法来调用时,this 指向这个对象。
第三种是构造器调用模式,如果一个函数用 new 调用时,函数执行前会新创建一个对象,this 指向这个新创建的对象。
第四种是 apply 、 call 和 bind 调用模式,这三个方法都可以显示的指定调用函数的 this 指向。其中 apply 方法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 this 绑定的对象,一个是参数数组。call 方法接收的参数,第一个是 this 绑定的对象,后面的其余参数是传入函数执行的参数。也就是说,在使用 call() 方法时,传递给函数的参数必须逐个列举出来。bind 方法通过传入一个对象,返回一个 this 绑定了传入对象的新函数。这个函数的 this 指向除了使用 new 时会被改变,其他情况下都不会改变。
这四种方式,使用构造器调用模式的优先级最高,然后是 apply、call和 bind 调用模式,然后是方法调用模式,然后是函数调用模式。
5、设计模式有哪些
- 单例(Singleton)模式:某个类只能生成一个实例,该类提供了一个全局访问点供外部获取该实例,其拓展是有限多例模式。
- 原型(Prototype)模式: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通过对其进行复制而克隆出多个和原型类似的新实例。
- 工厂方法(Factory Method)模式:定义一个用于创建产品的接口,由子类决定生产什么产品。
- 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模式:提供一个创建产品族的接口,其每个子类可以生产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 建造者(Builder)模式:将一个复杂对象分解成多个相对简单的部分,然后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创建它们,最后构建成该复杂对象。
- 代理(Proxy)模式:为某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该对象的访问。即客户端通过代理间接地访问该对象,从而限制、增强或修改该对象的一些特性。
- 适配器(Adapter)模式: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能一起工作。
- 观察者模式:指多个对象间存在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观察者模式的角色为观察者对象和主题对象,观察者对象需要观察主题对象时,需先到主题里面进行注册,然后,当主题对象的内部状态发生变化时,把这个变化通知所有的观察者。
6、请解释一下Event Loop(事件循环)机制以及它在JavaScript中的作用。
Event Loop是js实现异步的一种机制,它让js这个单线程语言可以实现并发操作。JavaScript引擎在执行栈为空时,会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执行;任务队列有两类。
-
宏任务:包括script(整个代码)、setTimeout、setInterval、setImmediate和I/O等。 -
微任务:Promise、process.nextTick等
先执行宏任务再执行微任务
因为 js 是单线程运行的,在代码执行时,通过将不同函数的执行上下文压入执行栈中来保证代码的有序执行。在执行同步代码时,如果遇到异步事件,js 引擎并不会一直等待其返回结果,而是会将这个事件挂起,继续执行执行栈中的其他任务。当异步事件执行完毕后,再将异步事件对应的回调加入到一个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任务队列可以分为宏任务队列和微任务队列,当当前执行栈中的事件执行完毕后,js 引擎首先会判断微任务队列中是否有任务可以执行,如果有就将微任务队首的事件压入栈中执行。当微任务队列中的任务都执行完成后再去执行宏任务队列中的任务。
Event Loop 执行顺序如下所示:
- 首先执行同步代码,这属于宏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同步代码后,执行栈为空,查询是否有异步代码需要执行
- 执行所有微任务
- 当执行完所有微任务后,如有必要会渲染页面
- 然后开始下一轮 Event Loop,执行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
7、请解释一下JavaScript的同步和异步,以及如何使用Promise、async/await处理异步操作。
js是一个单线程语言,所以会同步执行代码,为了防止代码阻塞,通过时间循环机制实现了代码异步处理,当同步代码都执行完毕之后,再去执行异步代码,常见的异步代码有网络请求、alert、setTimeout等,promise是异步的解决方案,它解决了之前通过回调函数实现异步而产生的回调地狱的问题,promise有三种状态,pendding、reject、fulfilled,只能从pedding到其他状态,且过程不可逆,async和await是基于promise实现的,它是为了让异步代码看起来像同步代码,使代码更容易阅读和维护。
8、哪些情况会导致内存泄漏
意外的全局变量:由于使用未声明的变量,而意外的创建了一个全局变量,而使这个变量一直留在内存中无法被回收。
被遗忘的计时器或回调函数:设置了setInterval定时器,而忘记取消它,如果循环函数有对外部变量的引用的话,那么这个变量会被一直留在内存中,而无法被回收。
脱离DOM的引用:获取一个DOM元素的引用,而后面这个元素被删除,由于一直保留了对这个元素的引用,所以它也无法被回收。
闭包:不合理的使用闭包,从而导致某些变量一直被留在内存当中。
9、对象继承的方式
继承是建立在面向对象基础上的一种代码复用方式,子类通过继承来复用父类的代码。大部分情况,类的普通属性应该作为私有属性,而函数属性作为原型属性。js继承
(1)原型继承
原型继承的实现:子类的prototype = 父类的实例
原型继承特点:可以继承父类的私有属性和原型属性
原型继承的缺点:1. 无法向父类构造函数传参。2. 继承的属性都是原型属性,不能继承私有属性
(无法继承私有属性,只是子类的原型中包含了父类的私有属性。)
(2)借用构造函数继承
实现:在子类构造函数中使用call/apply调用父类构造函数,将父类构造函数指向子类实例。
借用构造函数继承的特点:1. 在子类中可以给父类传参。2. 可以继承父类的私有属性。
借用构造函数继承的缺点:只能继承父类的私有属性,不能继承父类的原型属性。
(3)组合继承
组合继承的实现:同时使用原型继承和借用构造函数继承
组合继承的特点:1. 子类可以继承父类原型属性和私有属性。2. 子类可以给父类传参
组合继承的缺点:对于父类的私有属性,子类继承时候同时存在于私有属性和原型属性中,造成了冗余
(4)寄生组合式继承
寄生组合继承方法实际是将组合继承中原型继承去掉,使用另一种方法让子类只继承父类的原型。这样就实现了:1. 子类继承父类的私有属性和原型属性。2. 子类可以向父类传递参数。3. 继承后没有冗余属性。
寄生组合继承是js继承的最佳实践。
// 根据传入的父类生成只继承父类原型的对象
function geSubtPrototype(SuperType) {
function Func() {}
Func.prototype = SuperType.prototype;
return new Func();
}
// 示例:
function SuperType(property) {
this.property = property;
}
SuperType.prototype.getSuperValue = function () {
return this.property;
}
function SubType(property, subProperty) {
SuperType.call(this, property);
this.subProperty = subProperty;
}
SubType.prototype = geSubtPrototype(SuperType);
SubType.prototype.getSubValue = function () {
return this.subProperty;
}
10、对象创建的方式
(1)第一种是工厂模式,工厂模式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用函数来封装创建对象的细节,从而通过调用函数来达到复用的目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创建出来的对象无法和某个类型联系起来,它只是简单的封装了复用代码,而没有建立起对象和类型间的关系。
(2)第二种是构造函数模式。js中每一个函数都可以作为构造函数,只要一个函数是通过new来调用的,那么就可以把它称为构造函数。执行构造函数首先会创建一个对象,然后将对象的原型指向构造函数的prototype属性,然后将执行上下文中的this指向这个对象,最后再执行整个函数,如果返回值不是对象,则返回新建的对象。因为this的值指向了新建的对象,因此可以使用this给对象赋值。构造函数模式相对于工厂模式的优点是,所创建的对象和构造函数建立起了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原型来识别对象的类型。但是构造函数存在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了不必要的函数对象的创建,因为在js中函数也是一个对象,因此如果对象属性中如果包含函数的话,那么每次都会新建一个函数对象,浪费了不必要的内存空间,因为函数是所有的实例都可以通用的。
(3)第三种模式是原型模式,因为每一个函数都有一个prototype 属性,这个属性是一个对象,它包含了通过构造函数创建的所有实例都能共享的属性和方法。因此可以使用原型对象来添加公用属性和方法,从而实现代码的复用。这种方式相对于构造函数模式来说,解决了函数对象的复用问题。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没有办法通过传入参数来初始化值,另一个是如果存在一个引用类型如Array这样的值,那么所有的实例将共享一个对象,一个实例对引用类型值的改变会影响所有的实例。
(4)第四种模式是组合使用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这是创建自定义类型的最常见方式。因为构造函数模式和原型模式分开使用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可以组合使用这两种模式,通过构造函数来初始化对象的属性,通过原型对象来实现函数方法的复用。这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两种模式单独使用时的缺点,但是有一点不足的就是,因为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模式,所以对于代码的封装性不够好。
(5)第五种模式是动态原型模式,这一种模式将原型方法赋值的创建过程移动到了构造函数的内部,通过对属性是否存在的判断,可以实现仅在第一次调用函数时对原型对象赋值一次的效果。这一种方式很好地对上面的混合模式进行了封装。
(6)第六种模式是寄生构造函数模式,这一种模式和工厂模式的实现基本相同,我对这个模式的理解是,它主要是基于一个已有的类型,在实例化时对实例化的对象进行扩展。这样既不用修改原来的构造函数,也达到了扩展对象的目的。它的一个缺点和工厂模式一样,无法实现对象的识别。
Vue
1、Vue的基本原理
当一个Vue实例创建时,Vue会遍历data中的属性,用Object.defineProperty(vue3.0使用proxy)将它们转为getter/setter,并且在内部追踪相关依赖,在属性被访问和修改时通知变化。每个组件实例都有相应的watcher程序实例,它会在组件渲染的过程中把属性记录为依赖,之后当依赖项的setter被调用时,会通知watcher重新计算,从而致使它关联的组件得以更新。
2、双向数据绑定的原理
Vue.js是采用数据劫持结合发布者-订阅者模式的方式,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来劫持各个属性的setter,getter,在数据变动时发布消息给订阅者,触发相应的监听回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需要observe的数据对象进行递归遍历,包括子属性对象的属性,都加上setter和getter这样的话,给这个对象的某个值赋值,就会触发setter,那么就能监听到了数据变化
2.compile解析模板指令,将模板中的变量替换成数据,然后初始化渲染页面视图,并将每个指令对应的节点绑定更新函数,添加监听数据的订阅者,一旦数据有变动,收到通知,更新视图
3.Watcher订阅者是Observer和Compile之间通信的桥梁,主要做的事情是:①在自身实例化时往属性订阅器(dep)里面添加自己②自身必须有一个update()方法③待属性变动dep.notice()通知时,能调用自身的update()方法,并触发Compile中绑定的回调,则功成身退。
4.MVVM作为数据绑定的入口,整合Observer、Compile和Watcher 三者,通过Observer来监听自己的model数据变化,通过Compile 来解析编译模板指令,最终利用Watcher搭起Observer和Compile 之间的通信桥梁,达到数据变化->视图更新;视图交互变化(input)->数据model变更的双向绑定效果
3、slot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原理是什么?
slot又名插槽,是Vue的内容分发机制,组件内部的模板引擎使用slot元素作为承载分发内容的出口。插槽slot是子组件的一个模板标签元素,而这一个标签元素是否显示,以及怎么显示是由父组件决定的。slot又分三类,默认插槽,具名插槽和作用域插槽。
默认插槽:又名匿名插槽,当slot没有指定name属性值的时候一个默认显示插槽,一个组件内只有有一个匿名插槽。
具名插槽:带有具体名字的插槽,也就是带有name属性的slot,一个组件可以出现多个具名插槽。
作用域插槽:默认插槽、具名插槽的一个变体,可以是匿名插槽,也可以是具名插槽,该插槽的不同点是在子组件渲染作用域插槽时,可以将子组件内部的数据传递给父组件,让父组件根据子组件的传递过来的数据决定如何渲染该插槽。
实现原理:当子组件vm实例化时,获取到父组件传入的slot标签的内容,存放在vm.$slot中,默认插槽为vm.$slot.default,具名插槽为vm.$slot.xxx,xxx为插槽名,当组件执行渲染函数时候,遇到slot标签,使用$slot中的内容进行替换,此时可以为插槽传递数据,若存在数据,则可称该插槽为作用域插槽。
4、mixin和extends的覆盖逻辑
mixin和extends均是用于合并、拓展组件的,两者均通过mergeOptions方法实现合并。
mixins接收一个混入对象的数组,其中混入对象可以像正常的实例对象一样包含实例选项,这些选项会被合并到最终的选项中。Mixin 钩子按照传入顺序依次调用,并在调用组件自身的钩子之前被调用。
extends主要是为了便于扩展单文件组件,接收一个对象或构造函数。
5、Vue模版编译的原理
vue 中的模板 template 无法被浏览器解析并渲染,因为这不属于浏览器的标准,不是正确的 HTML 语法,所以需要将 template 转化成一个 JavaScript 函数,这样浏览器就可以执行这一个函数并渲染出对应的 HTML 元素,
就可以让视图跑起来了,这一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模板编译。模板编译又分三个阶段,解析 parse,优化 optimize,生成 generate,最终生成可执行函数 render。
解析阶段:使用大量的正则表达式对 template 字符串进行解析,将标签、指令、属性等转化为抽象语法树 AST。
优化阶段:遍历 AST,找到其中的一些静态节点并进行标记,方便在页面重渲染的时候进行 diff 比较时,直接跳过这一些静态节点,优化 runtime 的性能。
生成阶段:将最终的 AST 转化为 render 函数字符串。
6、MVVM的优缺点
优点:
分离视图(View)和模型(Model),降低代码耦合,提⾼视图或者逻辑的重⽤性: ⽐如视图(View)可以独⽴于 Model 变化和修改,⼀个 ViewModel 可以绑定不同的"View"上,当 View 变化的时候 Model可以不变,当Model 变化的时候 View 也可以不变。你可以把⼀些视图逻辑放在⼀个 ViewModel⾥⾯,让很多 view 重⽤这段视图逻辑。
提⾼可测试性: ViewModel 的存在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编写测试代码
⾃动更新dom: 利⽤双向绑定,数据更新后视图⾃动更新,让开发者从繁琐的⼿动 dom 中解放
缺点:
Bug 很难被调试: 因为使⽤双向绑定的模式,当你看到界⾯异常了,有可能是你 View 的代码有 Bug,也可能是 Model 的代码有问题。数据绑定使得⼀个位置的 Bug 被快速传递到别的位置,要定位原始出问题的地⽅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另外,数据绑定的声明是指令式地写在 View 的模版当中的,这些内容是没办法去打断点 debug 的。⼀个⼤的模块中 model 也会很⼤,虽然使⽤⽅便了也很容易保证了数据的⼀致性,当时⻓期持有,不释放内存就造成了花费更多的内存。对于⼤型的图形应⽤程序,视图状态较多,ViewModel 的构建和维护的成本都会⽐较⾼。
7、Redux 和 Vuex 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共同思想
(1)Redux 和 Vuex 区别
Vuex 改进了 Redux 中的 Action 和 Reducer 函数,以 mutations 变化函数取代 Reducer,无需 switch,只需在对应的 mutation 函数里改变 state 值即可
Vuex 由于 Vue 自动重新渲染的特性,无需订阅重新渲染函数,只要生成新的 State 即可
Vuex 数据流的顺序是∶View 调用 store.commit 提交对应的请求到Store 中对应的 mutation 函数->store 改变(vue 检测到数据变化自动渲染)
通俗点理解就是,vuex 弱化 dispatch,通过 commit 进行 store 状态的一次更变;取消了 action 概念,不必传入特定的 action 形式进行指定变更;弱化 reducer,基于 commit 参数直接对数据进行转变,使得框架更加简易;
(2)共同思想
单—的数据源 变化可以预测
本质上:redux 与 vuex 都是对 mvvm 思想的服务,将数据从视图中抽离的一种方案;
形式上:vuex 借鉴了 redux,将 store 作为全局的数据中心,进行mode 管理;
8、Vue3.0有什么更新?
(1)监测机制的改变
3.0 将带来基于代理 Proxy 的 observer 实现,提供全语言覆盖的反应性跟踪。消除了 Vue 2 当中基于 Object.defineProperty 的实现所存在的很多限制:
(2)只能监测属性,不能监测对象
检测属性的添加和删除;检测数组索引和长度的变更;支持 Map、Set、WeakMap 和 WeakSet。
(3)模板
2.x的机制导致作用域插槽变了,父组件会重新渲染,而3.0把作用域插槽改成了函数的方式,这样只会影响子组件的重新渲染,提升了渲染的性能。同时,对于 render 函数的方面,vue3.0也会进行一系列更改来方便习惯直接使用api来生成vdom。
(4)对象式的组件声明方式
vue2.x 中的组件是通过声明的方式传入一系列 option,和TypeScript 的结合需要通过一些装饰器的方式来做,虽然能实现功能,但是比较麻烦。3.0 修改了组件的声明方式,改成了类式的写法,这样使得和TypeScript的结合变得很容易。
(5)其它方面的更改
支持自定义渲染器,从而使得 weex 可以通过自定义渲染器的方式来扩展,而不是直接 fork 源码来改的方式。支持 Fragment(多个根节点)和 Protal(在 dom 其他部分渲染组件内容)组件,针对一些特殊的场景做了处理。
基于 tree shaking 优化,提供了更多的内置功能。
9、Vue中key的作用
第一种情况是 v-if 中使用 key。由于 Vue 会尽可能高效地渲染元素,通常会复用已有元素而不是从头开始渲染。因此当使用 v-if 来实现元素切换的时候,如果切换前后含有相同类型的元素,那么这个元素就会被复用。如果是相同的 input 元素,那么切换前后用户的输入不会被清除掉,这样是不符合需求的。因此可以通过使用 key 来唯一的标识一个元素,这个情况下,使用 key 的元素不会被复用。此时 key 的作用是用来标识一个独立的元素。
第二种情况是 v-for 中使用 key。用 v-for 更新已渲染过的元素列表时,它默认使用“就地复用”的策略。如果数据项的顺序发生了改变,Vue 不会移动 DOM 元素来匹配数据项的顺序,而是简单复用此处的每个元素。因此通过为每个列表项提供一个 key 值,来以便 Vue 跟踪元素的身份,从而高效的实现复用。这个时候 key 的作用是为了高效的更新渲染虚拟 DOM。
key 是为 Vue 中 vnode 的唯一标记,通过这个 key,diff 操作可以更准确、更快速
更准确:因为带 key 就不是就地复用了,在 sameNode 函数 a.key === b.key 对比中可以避免就地复用的情况。所以会更加准确。
更快速:利用 key 的唯一性生成 map 对象来获取对应节点,比遍历方式更快
10、defineProperty 和 proxy 的区别
Vue 在实例初始化时遍历 data 中的所有属性,并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把这些属性全部转为 getter/setter。这样当追踪数据发生变化时,setter 会被自动调用。
Object.defineProperty 是 ES5 中一个无法 shim 的特性,这也就是 Vue 不支持 IE8 以及更低版本浏览器的原因。
但是这样做有以下问题:
1.添加或删除对象的属性时,Vue 检测不到。因为添加或删除的对象没有在初始化进行响应式处理,只能通过 $set 来调用Object.defineProperty()处理。
2.无法监控到数组下标和长度的变化。
Vue3 使用 Proxy 来监控数据的变化。Proxy 是 ES6 中提供的功能,其作用为:用于定义基本操作的自定义行为(如属性查找,赋值,枚举,函数调用等)。相对于 Object.defineProperty(),其有以下特点:
1.Proxy直接代理整个对象而非对象属性,这样只需做一层代理就可以监听同级结构下的所有属性变化,包括新增属性和删除属性。
2.Proxy可以监听数组的变化。
11、$nextTick 原理
Vue 的 nextTick 其本质是对 JavaScript 执行原理 EventLoop 的一种应用。nextTick 的核心是利用了如 Promise 、 MutationObserver 、setImmediate、setTimeout 的原生 JavaScript 方法来模拟对应的微/宏任务的实现,本质是为了利用 JavaScript 的这些异步回调任务队列来实现 Vue 框架中自己的异步回调队列。nextTick 不仅是 Vue 内部的异步队列的调用方法,同时也允许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使用这个方法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 DOM 更新数据时机的后续逻辑处理。
性能优化
1、 请谈谈你对前端性能优化的理解,以及在项目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性能?
前端性能优化分为两类,一种是让文件加载更快,另一种是让文件渲染更快。
加载更快的方法
-
让传输的数据包更小(压缩文件/图片):图片压缩和文件压缩 -
减少网络请求的次数:雪碧图/精灵图、节流防抖 -
减少渲染的次数:缓存(HTTP缓存、本地缓存、Vue的keep-alive缓存等) -
使用CDN:利用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加速静态资源的加载速度,将资源部署到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
文件渲染更快的方法
-
提前渲染:ssr服务器端渲染 -
避免渲染阻塞:CSS放在HTML的head中 JS放在HTML的body底部 -
避免无用渲染:懒加载 -
减少渲染次数:对dom查询进行缓存、将dom操作合并、减少重排重绘
2、懒加载的实现原理
图片的加载是由 src 引起的,当对 src 赋值时,浏览器就会请求图片资源。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使用 HTML5 的 data-xxx 属性来储存图片的路径,在需要加载图片的时候,将 data-xxx 中图片的路径赋值给src,这样就实现了图片的按需加载,即懒加载。注意:data-xxx 中的 xxx 可以自定义,这里我们使用 data-src 来定义。懒加载的实现重点在于确定用户需要加载哪张图片,在浏览器中,可视区域内的资源就是用户需要的资源。所以当图片出现在可视区域时,获取图片的真实地址并赋值给图片即可。
window.innerHeight 是浏览器可视区的高度
document.body.scrollTop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是浏览器滚动过的距离
imgs.offsetTop 是元素顶部距离文档顶部的高度(包括滚动条的距离)
图 片 加 载 条 件 : img.offsetTop < window.innerHeight + document.body.scrollTop;
3、如何对项目中的图片进行优化?
1.不用图片。很多时候会使用到很多修饰类图片,其实这类修饰图片完全可以用 CSS 去代替。
2.对于移动端来说,屏幕宽度就那么点,完全没有必要去加载原图浪费带宽。一般图片都用 CDN 加载,可以计算出适配屏幕的宽度,然后去请求相应裁剪好的图片。
3.小图使用 base64 格式
4.将多个图标文件整合到一张图片中(雪碧图)
5.选择正确的图片格式:对于能够显示 WebP 格式的浏览器尽量使用 WebP 格式。因为 WebP格式具有更好的图像数据压缩算法,能带来更小的图片体积,而且拥有肉眼识别无差异的图像质量,缺点就是兼容性并不好。小图使用 PNG,其实对于大部分图标这类图片,完全可以使用 SVG 代替。照片使用 JPEG。
4、如何⽤webpack 来优化前端性能?
⽤ webpack 优化前端性能是指优化 webpack 的输出结果,让打包的最终结果在浏览器运⾏快速⾼效。
压缩代码:删除多余的代码、注释、简化代码的写法等等⽅式。可以利⽤webpack的 UglifyJsPlugin 和 ParallelUglifyPlugin 来压缩JS⽂件, 利⽤ cssnano (css-loader?minimize)来压缩 css
利⽤CDN 加速: 在构建过程中,将引⽤的静态资源路径修改为 CDN 上对应的路径。可以利⽤ webpack 对于 output 参数和各 loader 的 publicPath 参数来修改资源路径
Tree Shaking: 将代码中永远不会⾛到的⽚段删除掉。可以通过在启动 webpack 时追加参数 --optimize-minimize 来实现
Code Splitting: 将代码按路由维度或者组件分块(chunk),这样做到按需加载,同时可以充分利⽤浏览器缓存
提取公共第三⽅库: SplitChunksPlugin 插件来进⾏公共模块抽取,利⽤浏览器缓存可以⻓期缓存这些⽆需频繁变动的公共代码
5、如何提⾼webpack 的构建速度?
1.多⼊⼝情况下,使⽤ CommonsChunkPlugin 来提取公共代码
2.通过 externals 配置来提取常⽤库
3.利⽤ DllPlugin 和 DllReferencePlugin 预编译资源模块,通过 DllPlugin 来对那些我们引⽤但是绝对不会修改的 npm 包来进⾏预编译,再通过 DllReferencePlugin 将预编译的模块加载进来
4.使⽤ Happypack 实现多线程加速编译
5.使⽤ webpack-uglify-parallel 来提升 uglifyPlugin 的压缩速度。原理上 webpack-uglify-parallel 采⽤了多核并⾏压缩来提升压缩速度
6.使⽤ Tree-shaking 和 Scope Hoisting 来剔除多余代码
前端工程化
1、请谈谈您对于前端开发中代码规范和项目管理的理解,以及您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保证高质量的代码输出。
前端代码规范和项目管理在前端开发中非常重要,他可以保证代码风格一致,提高代码可读性,提高项目可维护性和团队协作效率。
在实际工作中我使用如下内容保证高质量的代码输出。
-
统一的编码风格:用代码风格指南和自动化工具(如ESLint、Prettier等) -
使用版本控制系统:通过git来管理代码 -
注释和文档:编写清晰明了的readme.md -
Code Review:团队成员对代码进行代码审查
2、webpack、rollup、parcel 优劣?
webpack 适⽤于⼤型复杂的前端站点构建: webpack 有强⼤的 loader和插件⽣态,打包后的⽂件实际上就是⼀个⽴即执⾏函数,这个⽴即执⾏函数接收⼀个参数,这个参数是模块对象,键为各个模块的路径,值为模块内容。⽴即执⾏函数内部则处理模块之间的引⽤,执⾏模块等,这种情况更适合⽂件依赖复杂的应⽤开发。
rollup 适⽤于基础库的打包,如 vue、d3 等: Rollup 就是将各个模块打包进⼀个⽂件中,并且通过 Tree-shaking 来删除⽆⽤的代码,可以最⼤程度上降低代码体积,但是rollup没有webpack如此多的的如代码分割、按需加载等⾼级功能,其更聚焦于库的打包,因此更适合库的开发。
parcel 适⽤于简单的实验性项⽬: 他可以满⾜低⻔槛的快速看到效果,但是⽣态差、报错信息不够全⾯都是他的硬伤,除了⼀些玩具项⽬或者实验项⽬不建议使⽤。
3、webpack中常见的loader
file-loader:把⽂件输出到⼀个⽂件夹中,在代码中通过相对 URL去引⽤输出的⽂件
url-loader:和 file-loader 类似,但是能在⽂件很⼩的情况下以base64 的⽅式把⽂件内容注⼊到代码中去
source-map-loader:加载额外的 Source Map ⽂件,以⽅便断点调试
image-loader:加载并且压缩图⽚⽂件
babel-loader:把 ES6 转换成 ES5
css-loader:加载 CSS,⽀持模块化、压缩、⽂件导⼊等特性
style-loader:把 CSS 代码注⼊到 JavaScript 中,通过 DOM 操作去加载 CSS。
eslint-loader:通过 ESLint 检查 JavaScript 代码
注意:在 Webpack 中,loader 的执行顺序是从右向左执行的。因为webpack 选择了 compose 这样的函数式编程方式,这种方式的表达式执行是从右向左的。
4、webpack中常见的plugin
define-plugin:定义环境变量
html-webpack-plugin:简化 html⽂件创建
uglifyjs-webpack-plugin:通过 UglifyES 压缩 ES6 代码
webpack-parallel-uglify-plugin: 多核压缩,提⾼压缩速度
webpack-bundle-analyzer: 可视化 webpack 输出⽂件的体积
mini-css-extract-plugin: CSS 提取到单独的⽂件中,⽀持按需加载
5、bundle,chunk,module 是什么?
bundle:是由 webpack 打包出来的⽂件;
chunk:代码块,⼀个 chunk 由多个模块组合⽽成,⽤于代码的合并和分割;
module:是开发中的单个模块,在 webpack 的世界,⼀切皆模块,⼀个模块对应⼀个⽂件,webpack 会从配置的 entry 中递归开始找出所有依赖的模块。
6、Loader 和 Plugin 的不同?
不同的作⽤:
Loader"加载器"。Webpack 将⼀切⽂件视为模块,但是 webpack原⽣是只能解析 js ⽂件,如果想将其他⽂件也打包的话,就会⽤到loader 。 所以 Loader 的作⽤是让 webpack 拥有了加载和解析⾮JavaScript⽂件的能⼒。
Plugin"插件"。Plugin 可以扩展 webpack 的功能,让 webpack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 Webpack 运⾏的⽣命周期中会⼴播出许多事件,Plugin 可以监听这些事件,在合适的时机通过 Webpack 提供的API 改变输出结果。
不同的⽤法:
Loader 在 module.rules 中配置,也就是说他作为模块的解析规则⽽存在。 类型为数组,每⼀项都是⼀个 Object ,⾥⾯描述了对于什么类型的⽂件( test ),使⽤什么加载( loader )和使⽤的参数( options )
Plugin在 plugins 中单独配置。类型为数组,每⼀项是⼀个 plugin 的实例,参数都通过构造函数传⼊
7、webpack热更新的实现原理
Webpack
的热更新又称热替换(Hot Module Replacement
),缩写为 HMR
。 这个机制可以做到不用刷新浏览器而将新变更的模块替换掉旧的模块。
HMR的核心就是客户端从服务端拉取更新后的文件,准确的说是 chunk diff (chunk 需要更新的部分),实际上 WDS (webpack-dev-server)
与浏览器之间维护了一个 Websocket
,当本地资源发生变化时,WDS 会向浏览器推送更新,并带上构建时的 hash,让客户端与上一次资源进行对比。客户端对比出差异后会向 WDS 发起 Ajax
请求来获取更改内容(文件列表、hash),这样客户端就可以再借助这些信息继续向 WDS 发起 jsonp
请求获取该chunk的增量更新。
后续的部分(拿到增量更新之后如何处理?哪些状态该保留?哪些又需要更新?)由 HotModulePlugin
来完成,提供了相关 API 以供开发者针对自身场景进行处理,像react-hot-loader
和 vue-loader
都是借助这些 API 实现 HMR。
总结:项目运行时启动一个本地服务,与浏览器建立 websocket 链接,此后 webpack 开始监听文件变动,如有变动重新编译,将通过 websocket 推送更新消息给浏览器,浏览器发起 http 请求去服务端获取打包好的资源解析并局部刷新页面。
细节请参考Webpack HMR 原理解析
8、Babel的原理是什么
Babel的转译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这三步具体是:
解析 Parse: 将代码解析⽣成抽象语法树(AST),即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的过程;
转换 Transform: 对于 AST 进⾏变换⼀系列的操作,babel 接受得到 AST 并通过 babel-traverse 对其进⾏遍历,在此过程中进⾏添加、更新及移除等操作;
⽣成 Generate: 将变换后的 AST 再转换为 JS 代码, 使⽤到的模块是 babel-generator。
9、git 和 svn 的区别
git 和 svn 最大的区别在于 git 是分布式的,而 svn 是集中式的。因此我们不能再离线的情况下使用 svn。如果服务器出现问题,就没有办法使用 svn 来提交代码。
svn 中的分支是整个版本库的复制的一份完整目录,而 git 的分支是指针指向某次提交,因此 git 的分支创建开销更小并且分支上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人。svn 的分支变化会影响到所有的人。
svn 的指令相对于 git 来说要简单一些,比 git 更容易上手。GIT 把内容按元数据方式存储,而 SVN 是按文件:因为 git 目录是处于个人机器上的一个克隆版的版本库,它拥有中心版本库上所有的东西,例如标签,分支,版本记录等。
GIT 分支和 SVN 的分支不同:svn 会发生分支遗漏的情况,而 git 可以同一个工作目录下快速的在几个分支间切换,很容易发现未被合并的分支,简单而快捷的合并这些文件。
GIT 没有一个全局的版本号,而 SVN 有。
GIT 的内容完整性要优于 SVN:GIT 的内容存储使用的是 SHA-1 哈希算法。这能确保代码内容的完整性,确保在遇到磁盘故障和网络问题时降低对版本库的破坏。
10、常用的git命令
浏览器
1、如何解决跨域问题
因为浏览器的同源策略(协议,ip,端口需要一致),我们跨域请求的时候会出现跨域问题, 在开发环境中,我使用代理服务器(如vue.config.js
中的proxy配置)解决跨域问题。在生产环境中,我是用nginx的代理解决跨域问题。当然也可以让后端在服务器端设置响应头,允许跨域请求。或者是用websocket,websocket没有跨域问题。
2、在你的项目中,你是如何处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的?
处理浏览器兼容性问题,我会使用autoprefixer自动添加CSS前缀,使用Babel转译新语法,使用Polyfill补充缺失功能,并针对特定浏览器进行特殊处理。
3、什么是XSS攻击?
(1)概念
XSS 攻击指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盗取用户的信息如 cookie 等。
XSS 的本质是因为网站没有对恶意代码进行过滤,与正常的代码混合在一起了,浏览器没有办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攻击者可以通过这种攻击方式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获取页面的数据,如 DOM、cookie、localStorage;
- DOS 攻击,发送合理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从而使用户无法访问服务器;
- 破坏页面结构;
- 流量劫持(将链接指向某网站);
(2)攻击类型
XSS 可以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
存储型指的是恶意脚本会存储在目标服务器上,当浏览器请求数据时,脚本从服务器传回并执行。
反射型指的是攻击者诱导用户访问一个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后处理,然后把带有恶意代码的数据发送到浏览器端,浏览器端解析这段带有 XSS 代码的数据后当做脚本执行,最终完成 XSS 攻击。
DOM 型指的通过修改页面的 DOM 节点形成的 XSS。
4、如何防御XSS攻击?
可以从浏览器的执行来进行预防,一种是使用纯前端的方式,不用服务器端拼接后返回(不使用服务端渲染)。另一种是对需要插入到 HTML 中的代码做好充分的转义。对于 DOM 型的攻击,主要是前端脚本的不可靠而造成的,对于数据获取渲染和字符串拼接的时候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恶意代码情况进行判断。
使用 CSP ,CSP 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从而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攻击。
1.CSP 指的是内容安全策略,它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我们只需要配置规则,如何拦截由浏览器自己来实现。
2.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开启 CSP,一种是设置 HTTP 首部中的Content-Security-Policy,一种是设置 meta 标签的方式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 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比如 cookie 使用 http-only,使得脚本无法获取。也可以使用验证码,避免脚本伪装成用户执行一些操作。
5、什么是CSRF攻击?
(1)概念
CSRF 攻击指的是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攻击者诱导用户进入一个第三方网站,然后该网站向被攻击网站发送跨站请求。如果用户在被攻击网站中保存了登录状态,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利用这个登录状态,绕过后台的用户验证,冒充用户向服务器执行一些操作。
CSRF 攻击的本质是利用 cookie 会在同源请求中携带发送给服务器的特点,以此来实现用户的冒充。
(2)攻击类型
GE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在网站中的一个 img 标签里构建一个请求,当用户打开这个网站的时候就会自动发起提交。
POS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构建一个表单,然后隐藏它,当用户进入页面时,自动提交这个表单。
链接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在 a 标签的 href 属性里构建一个请求,然后诱导用户去点击
6、如何防御CSRF攻击?
(1)进行同源检测,服务器根据http请求头中origin或者referer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origin或者referer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请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referer可以被伪造,同时还会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Referer字段会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2)使用 CSRF Token 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3)对 Cookie 进行双重验证,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 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4)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7、网络劫持
(1)DNS 劫持: (输⼊京东被强制跳转到淘宝这就属于 dns 劫持) DNS 强制解析: 通过修改运营商的本地 DNS 记录,来引导⽤户流量到缓存服务器;
302 跳转的⽅式: 通过监控⽹络出⼝的流量,分析判断哪些内容是可以进⾏劫持处理的,再对劫持的内存发起 302 跳转的回复,引导⽤户获取内容。
(2)HTTP 劫持: (访问⾕歌但是⼀直有贪玩蓝⽉的⼴告),由于 http明⽂传输,运营商会修改你的 http 响应内容(即加⼴告)
(3)DNS 劫持由于涉嫌违法,已经被监管起来,现在很少会有 DNS 劫持,⽽ http 劫持依然⾮常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站 HTTPS,将 HTTP 加密,这使得运营商⽆法获取明⽂,就⽆法劫持你的响应内容。
8、对浏览器的缓存机制的理解
浏览器缓存的全过程:
浏览器第一次加载资源,服务器返回 200,浏览器从服务器下载资源文件,并缓存资源文件与 response header,以供下次加载时对比使用;
下一次加载资源时,由于强制缓存优先级较高,先比较当前时间与上一次返回 200 时的时间差,如果没有超过 cache-control 设置的 max-age,则没有过期,并命中强缓存,直接从本地读取资源。如果浏览器不支持 HTTP1.1,则使用 expires 头判断是否过期;
如果资源已过期,则表明强制缓存没有被命中,则开始协商缓存,向服务器发送带有 If-None-Match 和 If-Modified-Since 的请求;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优先根据 Etag 的值判断被请求的文件有没有做修改,Etag 值一致则没有修改,命中协商缓存,返回 304;如果不一致则有改动,直接返回新的资源文件带上新的 Etag 值并返回 200;
如果服务器收到的请求没有 Etag 值,则将 If-Modified-Since 和被请求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做比对,一致则命中协商缓存,返回 304;不一致则返回新的 last-modified 和文件并返回 200。
9、协商缓存和强缓存
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在缓存命中时都会直接使用本地的缓存副本,区别只在于协商缓存会向服务器发送一次请求。它们缓存不命中时,都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来获取资源。在实际的缓存机制中,强缓存策略和协商缓存策略是一起合作使用的。浏览器首先会根据请求的信息判断,强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命中则直接使用资源。如果不命中则根据头信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使用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的话,则服务器不返回资源,浏览器直接使用本地资源的副本,如果协商缓存不命中,则浏览器返回最新的资源给浏览器。
-
强缓存:浏览器自己的缓存策略
强缓存是通过Cache-Control字段来控制的,值有max-age(缓存的最大时间)、no-cache(无需强制缓存)、no-store(服务端直接返回)
-
协商缓存:由服务器判断资源是否一样,一致则返回304,否则返回200和最新资源
判断资源是否一致,这主要通过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头部字段实现。Last-Modified:资源最后修改时间。If-Modified-Since:客户端下次请求相同资源时,会发送该字段,值为上次收到的Last-Modified的值。ETag:资源的唯一标识 If-None-Match:客户端下次请求相同资源时,会发送该字段,值为上次收到的ETag值。
10、浏览器渲染的过程
首先解析收到的文档,根据文档定义构建一棵 DOM 树,DOM 树是由DOM 元素及属性节点组成的。然后对 CSS 进行解析,生成 CSSOM 规则树。
根据 DOM 树和 CSSOM 规则树构建渲染树。渲染树的节点被称为渲染对象,渲染对象是一个包含有颜色和大小等属性的矩形,渲染对象和DOM 元素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不可见的 DOM 元素不会被插入渲染树。还有一些 DOM 元素对应几个可见对象,它们一般是一些具有复杂结构的元素,无法用一个矩形来描述。
当渲染对象被创建并添加到树中,它们并没有位置和大小,所以当浏览器生成渲染树以后,就会根据渲染树来进行布局(也可以叫做回流)。这一阶段浏览器要做的事情是要弄清楚各个节点在页面中的确切位置和大小。通常这一行为也被称为“自动重排”。
布局阶段结束后是绘制阶段,遍历渲染树并调用渲染对象的 paint 方法将它们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绘制使用 UI 基础组件。
计算机网络
1、常见的http请求头和响应头
HTTP Request Header 常见的请求头:
- Accept:浏览器能够处理的内容类型
- Accept-Charset:浏览器能够显示的字符集
- Accept-Encoding:浏览器能够处理的压缩编码
- Accept-Language:浏览器当前设置的语言
- Connection: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类型
- Cookie:当前页面设置的任何 Cookie
- Host:发出请求的页面所在的域
- Referer:发出请求的页面的 URL
- User-Agent:浏览器的用户代理字符串
HTTP Responses Header 常见的响应头:
- Date:表示消息发送的时间,时间的描述格式由 rfc822 定义
- server:服务器名称
- Connection: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类型
- Cache-Control:控制 HTTP 缓存
- content-type:表示后面的文档属于什么 MIME 类型
常见的 Content-Type 属性值有以下四种:
(1)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浏览器的原生 form 表单 , 如果不设置 enctype 属性 , 那么最终就会以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该种方式提交的数据放在 body 里面,数据按照 key1=val1&key2=val2 的方式进行编码,key 和 val 都进行了 URL 转码。
(2)multipart/form-data:该种方式也是一个常见的 POST 提交方式,通常表单上传文件时使用该种方式。
(3)application/json:服务器消息主体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
(4)text/xml:该种方式主要用来提交 XML 格式的数据。
2、HTTPS 通信(握手)过程
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请求中包含使用的协议版本号、生成的一个随机数、以及客户端支持的加密方法。
2.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后,确认双方使用的加密方法、并给出服务器的证书、以及一个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
3.客户端确认服务器证书有效后,生成一个新的随机数,并使用数字证书中的公钥,加密这个随机数,然后发给服务器。并且还会提供一个前面所有内容的 hash 的值,用来供服务器检验。
4.服务器使用自己的私钥,来解密客户端发送过来的随机数。并提供前面所有内容的 hash 值来供客户端检验。
5.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根据约定的加密方法使用前面的三个随机数,生成对话秘钥,以后的对话过程都使用这个秘钥来加密信息。
3、DNS完整的查询过程
DNS 服务器解析域名的过程:
- 首先会在浏览器的缓存中查找对应的 IP 地址,如果查找到直接返回,若找不到继续下一步
- 将请求发送给本地 DNS 服务器,在本地域名服务器缓存中查询,如果查找到,就直接将查找结果返回,若找不到继续下一步
- 本地 DNS 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根域名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所查询域的顶级域名服务器地址
- 本地 DNS 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接受请求的服务器查询自己的缓存,如果有记录,就返回查询结果,如果没有就返回相关的下一级的权威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 本地 DNS 服务器向权威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域名服务器返回对应的结果
- 本地 DNS 服务器将返回结果保存在缓存中,便于下次使用
- 本地 DNS 服务器将返回结果返回给浏览器
比如要查询 www.baidu.com 的 IP 地址,首先会在浏览器的缓存中查找是否有该域名的缓存,如果不存在就将请求发送到本地的 DNS服务器中,本地 DNS 服务器会判断是否存在该域名的缓存,如果不存在,则向根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根域名服务器返回负责 .com的顶级域名服务器的 IP 地址的列表。然后本地 DNS 服务器再向其中一个负责 .com 的顶级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负责 .com 的顶级域名服务器返回负责 .baidu 的权威域名服务器的 IP 地址列表。然后本地 DNS 服务器再向其中一个权威域名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最后权威域名服务器返回一个对应的主机名的 IP 地址列表。
4、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该报文段中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请求发送后,客户端便进入 SYN-SENT 状态。
第二次握手:服务端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果同意连接,则会发送一个应答,该应答中也会包含自身的数据通讯初始序号,发送完成后便进入 SYN-RECEIVED 状态。
第三次握手:当客户端收到连接同意的应答后,还要向服务端发送一个确认报文。客户端发完这个报文段后便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服务端收到这个应答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连接建立成功。
TCP 三次握手的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相互确认初始序号的过程,告诉对方,什么样序号的报文段能够被正确接收。 第三次握手的作用是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的初始序号的确认。如果只使用两次握手,那么服务器就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的序号是否 已被确认。同时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失效的请求报文段被服务器接收,而出现错误的情况。
四次挥手:
第一次挥手:若客户端认为数据发送完成,则它需要向服务端发送连接释放请求。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连接释放请求后,会告诉应用层要释放 TCP 链接。然后会发送 ACK 包,并进入 CLOSE_WAIT 状态,此时表明客户端到服务端的连接已经释放,不再接收客户端发的数据了。但是因为 TCP 连接是双向的,所以服务端仍旧可以发送数据给客户端。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如果此时还有没发完的数据会继续发送,完毕后会向客户端发送连接释放请求,然后服务端便进入 LAST-ACK 状态。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收到释放请求后,向服务端发送确认应答,此时客户端进入 TIME-WAIT 状态。该状态会持续 2MSL(最大段生存期,指报文段在网络中生存的时间,超时会被抛弃) 时间,若该时间段内没有服务端的重发请求的话,就进入 CLOSED 状态。当服务端收到确认应答后,也便进入 CLOSED 状态。
TCP 使用四次挥手的原因是因为 TCP 的连接是全双工的,所以需要双方分别释放到对方的连接,单独一方的连接释放,只代表不能再向对方发送数据,连接处于的是半释放的状态。
最后一次挥手中,客户端会等待一段时间再关闭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发送给服务器的确认报文段丢失或者出错,从而导致服务器端不能正常关闭。
5、GET和POST请求的区别
GET 请求是一个幂等的请求,一般 Get 请求用于对服务器资源不会产生影响的场景,比如说请求一个网页的资源。而 Post 不是一个幂等的请求,一般用于对服务器资源会产生影响的情景,比如注册用户这一类的操作。
- 是否缓存:因为两者应用场景不同,浏览器一般会对 Get 请求缓存,但很少对 Post 请求缓存。
- 发送的报文格式:Get 请求的报文中实体部分为空,Post 请求的报文中实体部分一般为向服务器发送的数据。
- 安全性:Get 请求可以将请求的参数放入 url 中向服务器发送,这样的做法相对于 Post 请求来说是不太安全的,因为请求的 url 会被保留在历史记录中。
- 请求长度:浏览器由于对 url 长度的限制,所以会影响 get 请求发送数据时的长度。这个限制是浏览器规定的,并不是 RFC 规定的。
- 参数类型:post 的参数传递支持更多的数据类型。
HTML
1、script 标签中 defer 和 async 的区别
如果没有defer或async属性,浏览器会立即加载并执行相应的脚本。它不会等待后续加载的文档元素,读取到就会开始加载和执行,这样就阻塞了后续文档的加载。
defer 和 async 属性都是去异步加载外部的 JS 脚本文件,它们都不会阻塞页面的解析,其区别如下:
执行顺序:多个带 async 属性的标签,不能保证加载的顺序;多个带defer 属性的标签,按照加载顺序执行;
脚本是否并行执行:async 属性,表示后续文档的加载和执行与 js 脚本的加载和执行是并行进行的,即异步执行;defer 属性,加载后续文档的过程和 js 脚本的加载(此时仅加载不执行)是并行进行的(异步),js 脚本需要等到文档所有元素解析完成之后(DOMContentLoaded
事件之后)才会执行。
2、浏览器是如何对 HTML5 的离线储存资源进行管理和加载?
在线的情况下,浏览器发现 html 头部有 manifest 属性,它会请求 manifest 文件,如果是第一次访问页面 ,那么浏览器就会根据 manifest 文件的内容下载相应的资源并且进行离线存储。如果已经访问过页面并且资源已经进行离线存储了,那么浏览器就会使用离线的资源加载页面,然后浏览器会对比新的 manifest 文件与旧的 manifest 文件,如果文件没有发生改变,就不做任何操作,如果文件改变了,就会重新下载文件中的资源并进行离线存储。离线的情况下,浏览器会直接使用离线存储的资源。
3、Canvas 和 SVG 的区别
(1)SVG 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 Vector Graphics)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描述的 2D 图形的语言,SVG 基于 XML 就意味着 SVG DOM 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可用的,可以为某个元素附加 Javascript 事件处理器。在 SVG 中,每个被绘制的图形均被视为对象。如果 SVG 对象的属性发生变化,那么浏览器能够自动重现图形。
其特点如下:
- 不依赖分辨率
- 支持事件处理器
- 最适合带有大型渲染区域的应用程序(比如谷歌地图)
- 复杂度高会减慢渲染速度(任何过度使用 DOM 的应用都不快)
- 不适合游戏应用
(2)Canvas 是画布,通过 Javascript 来绘制 2D 图形,是逐像素进行渲染的。其位置发生改变,就会重新进行绘制。
其特点如下:
- 依赖分辨率
- 不支持事件处理器
- 弱的文本渲染能力
- 能够以 .png 或 .jpg 格式保存结果图像
- 最适合图像密集型的游戏,其中的许多对象会被频繁重绘
注:矢量图,也称为面向对象的图像或绘图图像,在数学上定义为一系列由线连接的点。矢量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称为对象。每个对象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实体,它具有颜色、形状、轮廓、大小和屏幕位置等属性。
CSS
1、link和@import的区别
两者都是外部引用 CSS 的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 link 是 XHTML 标签,除了加载 CSS 外,还可以定义 RSS 等其他事务;@import 属于 CSS 范畴,只能加载 CSS。
- link 引用 CSS 时,在页面载入时同时加载;@import 需要页面网页完全载入以后加载。
- link 是 XHTML 标签,无兼容问题;@import 是在 CSS2.1 提出的,低版本的浏览器不支持。
- link 支持使用 Javascript 控制 DOM 去改变样式;而@import 不支持。
2、对 CSS 工程化的理解
(1)预处理器(Less、Sass)
,其实就是 CSS 世界的“轮子”。预处理器支持我们写一种类似 CSS、但实际并不是 CSS 的语言,然后把它编译成 CSS 代码。
其有以下特性:
- 嵌套代码的能力,通过嵌套来反映不同 css 属性之间的层级关系 ;
- 支持定义 css 变量;
- 提供计算函数;
- 允许对代码片段进行 extend 和 mixin;
- 支持循环语句的使用;
- 支持将 CSS 文件模块化,实现复用。
(2)PostCss
仍然是一个对 CSS 进行解析和处理的工具。它和预处理器的不同就在于,预处理器处理的是类CSS,而PostCss处理的就是 CSS 本身。Babel 可以将高版本的 JS 代码转换为低版本的 JS 代码。PostCss 做的是类似的事情:它可以编译尚未被浏览器广泛支持的先进的 CSS 语法,还可以自动为一些需要额外兼容的语法增加前缀。更强的是,由于 PostCss 有着强大的插件机制,支持各种各样的扩展,极大地强化了 CSS 的能力。
PostCss 在业务中的使用场景非常多:
- 提高 CSS 代码的可读性:PostCss 其实可以做类似预处理器能做的工作;
- 当我们的CSS代码需要适配低版本浏览器时,PostCss 的 Autoprefixer 插件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增加浏览器前缀;
- 允许我们编写面向未来的 CSS:PostCss 能够帮助我们编译 CSS next 代码;
(3)Webpack
中操作 CSS 需要使用的两个关键的 loader:css-loader和 style-loader
- css-loader:导入 CSS 模块,对 CSS 代码进行编译处理;
- style-loader:创建 style 标签,把 CSS 内容写入标签。
在实际使用中,css-loader 的执行顺序一定要安排在 style-loader 的前面。因为只有完成了编译过程,才可以对 css 代码进行插入;若提前插入了未编译的代码,那么 webpack 是无法理解这坨东西的,它会无情报错。
3、对 BFC 的理解,如何创建 BFC
块格式化上下文(Block Formatting Context,BFC)是 Web 页面的可视化 CSS 渲染的一部分,是布局过程中生成块级盒子的区域,也是浮动元素与其他元素的交互限定区域。
通俗来讲:BFC 是一个独立的布局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容器,在这个容器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物品摆放,并且不会影响其它环境中的物品。如果一个元素符合触发 BFC 的条件,则 BFC 中的元素布局不受外部影响。
创建 BFC 的条件
- 根元素:body;
- 元素设置浮动:float 除 none 以外的值;
- 元素设置绝对定位:position (absolute、fixed);
- display 值为:inline-block、table-cell、table-caption、flex等;
- overflow 值为:hidden、auto、scroll;
BFC 的特点
- 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排列,和文档流的排列方式一致
- 在 BFC 中上下相邻的两个容器的 margin 会重叠
- 计算 BFC 的高度时,需要计算浮动元素的高度
- BFC 区域不会与浮动的容器发生重叠
- BFC 是独立的容器,容器内部元素不会影响外部元素
- 每个元素的左 margin 值和容器的左 border 相接触
BFC 的作用
- 解决 margin 的重叠问题:由于 BFC 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内部的元素和外部的元素互不影响,将两个元素变为两个 BFC,就解决了 margin重叠的问题。
- 解决高度塌陷的问题:在对子元素设置浮动后,父元素会发生高度塌陷,也就是父元素的高度变为 0。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把父元素变成一个 BFC。常用的办法是给父元素设置 overflow:hidden。
- 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可以用来创建自适应两栏布局:左边的宽度固定,右边的宽度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