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MRPII各模块会计分录(转)
ORACLE MRPII各模块会计分录
第一章 采购模块
一、资产采购(科目来源:库存组织)
1、物料接收
借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应计暂估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2、接收返回供应商
借 应计暂估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二、费用采购(科目来源:PO系统选项、手工输入)
1、接收
借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应计费用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2、交货
借 子库存中的费用科目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贷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注释:不作应计暂估的采购接收、交货时不产生分录,如服务采购
3、用户返回接收
借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贷 费用科目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4、接收返回供应商
借 应计费用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三、外协采购(科目来源:成本要素)
1、物料接收
借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应计暂估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2、接收返回供应商
借 应计暂估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贷 材料采购 接收数量*采购单价
第二章 库存模块
一、名词解释
1、对方科目:手工输入一个或多个科目
2、存货科目包括:
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料科目
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物料费用科目
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资源科目
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外协科目
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制造费科目
3、生产成本科目包括:
生产成本-物料科目
生产成本-物料费用科目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生产成本-外协科目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4、存货/生产成本对应科目: 存货科目和生产成本科目相同的成本要素的科目互称,如物料、资源等科目 。
二、库存采购(科目来源:库存组织、子库存)
1、接收交货
1)记录成本项目
借 存货科目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
贷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物料费用比率
PPV差异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采购单价)
2)不记录成本项目
借 子库存中的费用科目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贷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2、库存返回接收
1)记录成本项目
借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物料费用比率
PPV差异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采购单价)
贷 存货科目 交货数量*标准单价
2)不记录成本项目
借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贷 子库存中的费用科目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三、杂项处理(科目来源:子库存、手工输入)
1、杂项出库
借 对方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贷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2、杂项入库
借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贷 对方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四、销售交易(科目来源:子库存、OE定单类型)
1、销售出库
借 销售成本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贷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2、销售退货
借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贷 销售成本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五、转帐(科目来源:子库存、组织间网络)
1、子库存转帐
借 转入子库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贷 转出子库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
2、组织间直接转移
转出组织:
借 组织间往来-应收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运费
贷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
组织间往来-运费 运费
组织间往来-转移所得利润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加价比例
转入组织:
借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
贷 组织间往来-应付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运费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物料费用比率
组织间往来-差异 差额
3、组织间在途转移
(1)FOB点在收货点(在途库存属发货方)
转出组织:
发货:
借 组织间往来-在途库存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
贷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
对方接收后:
借 组织间往来-应收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运费
贷 组织间往来-在途库存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
组织间往来-运费 运费
组织间往来-转移所得利润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加价比例
转入组织:
接收:
借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
贷 组织间往来-应付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运费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物料费用比率
组织间往来-差异 差额
(2)FOB点在发货点(在途库存属接收方):
转出组织:
发货:
借 组织间往来-应收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
贷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
组织间往来-转移所得利润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加价比例
转入组织:
对方发货:
借 组织间往来-在途库存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
贷 组织间往来-应付帐款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1*(1+加价比例)
组织间往来-运费 运费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物料费用比率
组织间往来-差异 差额
接收:
借 存货科目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
贷 组织间往来-在途库存 交易数量*标准单价2
六、在制品交易(科目来源:子库存、离散类型)
1、任务令领料
借 生产成本对应科目* 领料数量*标准单价
贷 存货对应科目 领料数量*标准单价
2、任务令部件返回
借 存货对应科目 返回数量*标准单价
贷 生产成本对应科目 返回数量*标准单价
3、完工入库
借 存货对应科目 完工数量*标准单价
贷 生产成本对应科目 完工数量*标准单价
4、完工返回
借 生产成本对应科目 返回数量*标准单价
贷 存货对应科目 返回数量*标准单价
5、报废事物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生产成本-委外加工
贷:产成品
6、废品交易
借 对方科目 废品数量*标准单价
贷 生产成本科目 废品数量*标准单价
七、标准成本更新(科目来源:库存组织、转移网络)
借 在途库存 在途数量*(新成本-旧成本)
贷 成本更新科目(费用支出类科目) 在途数量*(新成本-旧成本)
借 存货科目 库存数量*(新成本-旧成本)
贷 成本更新科目(费用支出类科目) 库存数量*(新成本-旧成本)
第三章 车间模块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成本科目包括:
生产成本-物料科目
生产成本-物料费用科目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生产成本-外协科目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二、在制品移动交易(科目来源:离散类型、成本要素)
1、资源交易
(1)标准成本
借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标准价格
贷 资源吸收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标准价格
(2)实际成本
借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实际价格
贷 资源吸收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实际价格
2、资源退回交易
(1)标准价格
借 资源吸收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标准价格
贷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标准价格
(2)实际价格
借 资源吸收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实际价格
贷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资源数量*资源实际价格
3、制造费分摊
借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制造费计算基准值*标准价格
贷 制造费吸收科目 制造费计算基准值*标准价格
4、制造费退回分摊
借 制造费吸收科目 制造费计算基准值*标准价格
贷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制造费计算基准值*标准价格
三、外协处理(科目来源:离散类型、成本要素、库存组织)
1、外协采购交货
(1)标准成本
借 生产成本-外协 交货数量*标准价格
贷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货数量*标准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PPV差异 差额
(2)实际成本
借 生产成本-外协 交货数量*采购价格+交货数量*实际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贷 材料采购 交货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交货数量*实际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2、外协采购返回接收
(1)标准成本
借 材料采购 返回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返回数量*标准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PPV差异 差额
贷 生产成本-外协 返回数量*标准价格
(2)实际成本
借 材料采购 返回数量*采购单价
物料费用吸收科目 返回数量*实际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贷 生产成本-外协 返回数量*实际价格+返回数量*实际价格*物料费用比率
四、任务令差异结转(科目来源:离散类型)
(1)上一级投入产出差异结转,即物料价值的引入和释放的差异,全部进入物料差异科目:
借 生产成本差异-物料差异科目 物料价值引入-物料价值释放
贷 生产成本科目 物料价值引入-物料价值释放
(2)本级投入产出差异结转,即本次加工非物料价值的引入和释放的差异,进入对应差异科目:
借 生产成本差异-资源差异 本级资源价值引入-本级资源价值释放
贷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本级资源价值引入-本级资源价值释放
借 生产成本差异-外协差异 本级外协价值引入-本级外协价值释放
贷 生产成本-外协科目 本级外协价值引入-本级外协价值释放
借 生产成本差异-制造费差异 本级制造费价值引入-本级制造费价值释放
贷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本级制造费价值引入-本级制造费价值释放
(A级投入后,A+1级投入之前才产生A级的产出,这样才有A级的产出-A级的投入)
五、标准成本更新(科目来源:离散类型)
1、任务令领料
借 生产成本科目 领料数量*(新减旧)成本差
贷 生产成本-标准成本差异 领料数量*(新减旧)成本差
2、本级资源消耗
借 生产成本-资源科目 本级资源使用量*资源新旧成本差
贷 生产成本-标准成本差异 本级资源使用量*资源新旧成本差
3、本级外协物料
借 生产成本-外协科目 本级外协项目使用量*外协项目新旧成本差
贷 生产成本-标准成本差异 本级外协项目使用量*外协项目新旧成本差
4、本级制造费
借 生产成本-制造费科目 本级制造费基准值*制造费新旧成本差
贷 生产成本-标准成本差异 本级制造费基准值*制造费新旧成本差
第四章 应收帐款模块
一、发票处理(科目来源:自动会计准则、AR系统选项、手工输入)
1、输入销售发票/借项通知单
借 应收帐款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1+税率)+运费
贷 待实现销售收入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
运费 运费
销售税金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税率
借 待实现销售收入 结转金额
贷 销售收入 结转金额
2、输入贷项通知单
借 待实现销售收入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
贷 应收帐款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
3、贷项通知单核销
借 应收帐款(CM)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
贷 应收帐款(INV) 交易数量*销售价格
( 汇兑损益 贷项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二、到款处理(科目来源:付款方法、调整类型、AR系统选项)
1、登录到款
借 银行存款/现金/商业票据 到款金额
贷 预收帐款 到款金额
2、到款核销
借 预收帐款 核销金额
财务费用-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
贷 应收帐款 核销金额+现金折扣
( 汇兑损益 到款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3、杂项收款
借 银行存款/现金/商业票据 (+/-)收款金额
贷 对方科目 (+/-)收款金额
三、调整(科目来源:调整类型、AR系统选项、发票、到款)
1、发票帐目调整
借 对方科目 调整金额
贷 应收帐款 调整金额
2、收款汇率调整
借 银行存款/现金/商业票据 到款金额*新旧汇率差
贷 汇兑损益 到款金额*新旧汇率差
第五章 应付帐款
注释:应付中的借项通知单和贷项通知单
其实,无论借项通知单还是贷项通知单,都是金额为负数的发票,目的也都是要冲减已经存在的某张常规发票,二者的区别在于,当操作用户录入某常规发票,发觉金额录错了,想要调整金额小一点,这时录入的借项通知单;而当采购的货物由于某种原因退回给供应商,这时首先由供应商开出他们自己的贷项发票,送给我们,然后由操作人员在应付中录入贷项通知单,冲减原来的发票金额.
:JasonZhou 2005-08-02
一、说明
1、应付帐款的分录较多,因为它分录的产生是以发票的分配行为根据,发票录入、付款时每个发
票分配行产生一组分录。
2、预付款处理:
1)预付款核销时,会在预付款发票的分配行上产生一个调整行,其科目为旧科目,金额为核销金额的负数; 同时在预付款的付款凭证上增加两行记录,预付款发票 负支付,被核销发票 正支付。
2)取消预付款核销时,会在预付款发票的分配行上产生一个调整行,其科目为旧科目,金额为取消核销金额; 同时在预付款的付款凭证上增加两行记录,预付款发票 正支付,被核销发票负支付。
3)反复做预付款核销、取消核销操作,每次产生的分录行会越来越多。
4)核销和取消核销时的‘批准’其实是预付款分配行调整的批准。
二、录入发票(科目来源:采购定单、税码、供应商地址、AP系统选项)
1、匹配采购定单
1)作应计暂估的采购
借 应计暂估/应计费用 匹配数量*采购单价
应交税金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税率
IPV差异 差异
贷 应付帐款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1+税率)
( 汇兑损益 定单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2)不作应计暂估的采购
借 采购订单目标科目(默认自此Item层定义的expense account) 匹配数量*采购单价
应交税金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税率
IPV差异 差异
贷 应付帐款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1+税率)
( 汇兑损益 定单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2、直接分配
借 对方科目集 发票金额
贷 应付帐款 发票金额
三、录入借项通知单(科目来源:采购定单、供应商地址、税码、AP系统选项)
1、匹配采购定单
1)作应计暂估的采购
借 应付帐款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1+税率)
( 汇兑损益 定单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贷 应计暂估/应计费用 匹配数量*采购单价
应交税金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税率
IPV差异 差异
2)不作应计暂估的采购
借 应付帐款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1+税率)
( 汇兑损益 定单与发票外币汇率差再*外币金额)
贷 采购订单目标科目 匹配数量*采购单价
应交税金 匹配数量*发票单价*税率
IPV差异 差异
2、直接分配
借 应付帐款 发票金额
贷 对方科目集 发票金额
四、付款(科目来源:银行帐户、AP发票、 AP系统选项)
1、正常付款 (备用金、普通发票)
借 应付帐款 支付金额+现金折扣
贷 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 支付金额
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2、借项发票核销(零支付)
借 应付帐款(INV) 核销金额
贷 现金/银行存款 核销金额
借 现金/银行存款 核销金额
贷 应付帐款(DM) 核销金额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3、远期支付确认
借 承兑汇票 支付金额
贷 银行存款 支付金额
4、取消付款
(1)付款金额为正数的支付行
借 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 支付金额
现金折扣 现金折扣
贷 应付帐款 支付金额+现金折扣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2)付款金额为负数的支付行
借 应付帐款 支付金额
贷 现金/银行存款/商业票据 支付金额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五、预付款处理(科目来源:供应商、AP系统选项)
1、录入预付款发票
借 备用金 发票金额
贷 应付帐款 发票金额
2、预付款核销
核销,未批准:
借 应付帐款(INV) 核销金额
贷 银行存款(付款银行目前科目) 核销金额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批准:
借 银行存款(付款银行付款时科目) 核销金额
贷 应付帐款(PREPAY) 核销金额
借 应付帐款(PREPAY) 核销金额
贷 备用金 核销金额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3、取消核销
取消核销,未批准:
借 银行存款(付款银行目前科目) 核销金额
贷 应付帐款(INV) 核销金额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批准:
借 备用金 核销金额
贷 应付帐款(PREPAY) 核销金额
借 应付帐款(PREPAY) 核销金额
贷 银行存款(付款银行付款时科目) 核销金额
( 汇兑损益 付款、发票外币汇率差*外币金额)
六、更新发票分配(科目来源:发票、手工输入)
借 应付帐款 分配金额
贷 旧分配科目 分配金额
借 新分配科目 分配金额
贷 应付帐款 分配金额
第六章 固定资产模块
一、固定资产增加(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1、新购固定资产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贷 固定资产中转 固定资产净值
2、购入已使用固定资产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贷 固定资产中转 固定资产净值
贷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二、固定资产折旧(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
三、固定资产重新分类(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借 累计折旧科目1 累计折旧
贷 固定资产科目1 固定资产原值
借 固定资产科目2 固定资产原值
贷 累计折旧科目2 累计折旧
借 折旧费用2 本月折旧
贷 累计折旧科目2 本月折旧
四、固定资产调整(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1、价值调整
借 固定资产 调整价值
贷 固定资产中转 调整价值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2、年限调整、方法调整、残值调整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五、固定资产转移(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1、成本中心之间转帐
(1)当月成本中心之间转账后,资产当月折旧在目的成本中心。
借 累计折旧科目1 累计折旧
贷 固定资产科目1 固定资产原值
借 固定资产科目2 固定资产原值
贷 累计折旧科目2 累计折旧
借 折旧费用2 本月折旧
贷 累计折旧2 本月折旧
(2)当月成本中心之间转账后,资产当月折旧在原成本中心。下月把当月在原成本中心的当月折旧结转到目的成本中心。
转帐当月:
借 累计折旧科目1 累计折旧
贷 固定资产科目1 固定资产原值
借 固定资产科目2 固定资产原值
贷 累计折旧科目2 累计折旧
借 折旧费用1 本月折旧1
贷 累计折旧1 本月折旧1
转帐后月份:
借 累计折旧1 本月折旧1
贷 折旧费用1 本月折旧1
借 折旧费用2 本期折旧1+本月折旧2
贷 累计折旧2 本月折旧1+本期折旧2
2、公司间转帐(不同平衡段)
(1)当月公司之间转账后,资产当月折旧在目的公司。
借 累计折旧1 累计折旧
公司间应收1 固定资产净值
贷 固定资产1 固定资产原值
借 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原值
折旧费用2 本月折旧
贷 累计折旧2 累计折旧+本月折旧
公司间应付2 固定资产净值
(2)当月公司之间转账后,资产当月折旧在原公司,下月把当月在原公司的当月折旧结转到目的公司。
转帐当月:
借 累计折旧1 累计折旧
公司间应收1 固定资产净值
贷 固定资产1 固定资产原值
借 固定资产2 固定资产原值
贷 累计折旧2 累计折旧
公司间应付2 固定资产净值
借 折旧费用1 本月折旧1
贷 累计折旧1 累计折旧1
转帐后月份:
借 累计折旧1 本月折旧1
贷 折旧费用1 本月折旧1
借 折旧费用2 本月折旧2+本月折旧1
贷 累计折旧2 本月折旧2+本月折旧1
六、固定资产报废(科目来源:资产分类、资产帐簿)
1、报废
(1)报废当月折旧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
借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销售清算科目 销售金额
清理费用 清理费用
报废损益 差异
贷 销售收入 销售金额
费用清算科目 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2)报废当月不折旧
报废当月:
借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销售清算科目 销售金额
清理费用 清理费用
报废损益 差异
贷 销售收入 销售金额
费用清算科目 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1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1
报废下月:
借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1
贷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1
2、报废取消
借 销售收入 销售金额
费用清算科目 清理费用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贷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销售清算科目 销售金额
清理费用 清理费用
报废损益 差异
借 折旧费用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贷 累计折旧 本月折旧+折旧调整
七、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1、重估方法1:重估时重估累计折旧,不摊销累计重估、不报废累计重估
(1)未完全折旧资产重估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
贷 累计重估 固定资产净值*重估比率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重估比率
(2)已完全折旧资产重估(折旧年限延长)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
贷 累计重估 差异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旧折旧年限/新折旧年限)*(1+重估比率)-累计折旧
2、重估方法2:重估时不重估累计折旧,不摊销累计重估、报废累计重估
重估时: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贷 累计重估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累计折旧
新每月折旧额: 按照‘新固定资产原值’和‘剩余月份’重新计算
固定资产报废时,假设没有清理收入和清理费用发生:
借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累计重估 累计重估
贷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报废损益 差异
3、重估方法3:重估时不重估累计折旧,摊销累计重估
借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
贷 累计重估 固定资产原值*重估比率+累计折旧
每月摊销累计重估:
借 累计重估 摊销金额
贷 重估摊销 摊销金额
八、在建工程处理(科目来源:资产分类)
1、在建工程价值转移
(1)已经资本化在建工程资产的转移
借 固定资产科目2 转移价值
贷 固定资产科目1 转移价值
借 累计折旧科目1 折旧调整价值1
贷 折旧调整费用科目1 折旧调整价值1
借 折旧费用科目2 折旧调整价值2+本期折旧
贷 累计折旧科目2 折旧调整价值2+本期折旧
(2)未资本化在建工程资产的转移
借 在建工程中转 转移价值
贷 在建工程1 转移价值
借 在建工程2 转移价值
贷 在建工程中转 转移价值
(3)已资本化资产转移到未资本化在建工程资产
借 在建工程 转移价值
贷 固定资产 转移价值
借 累计折旧 折旧调整
贷 折旧费用 折旧调整
(4)未资本化在建工程资产转移到已资本化在建工程资产
借 固定资产 转移价值
贷 在建工程 转移价值
借 折旧费用 折旧调整
贷 累计折旧 折旧调整
2、在建工程调整
借 在建工程 工程费用增加值
贷 在建工程中转 工程费用增加值
3、在建工程资本化
借 固定资产 工程总费用
贷 在建工程 工程总费用
4、在建工程报废,重新起用 同固定资产,只是没有累计折旧。
第七章 总帐模块
一、手工分录(科目来源:手工输入)
借 借方科目 金额
贷 贷方科目 金额
二、币值重估(科目来源:帐簿)
原币 本位币
借 外币科目 0 新转换金额-旧转换金额
贷 外币科目 0 新转换金额-旧转换金额
汇兑损益 0 差异
三、利润结转(科目来源:帐簿)
(1)当打开下年度第一个会计期时,系统自动将期初的损益类科目清零,结余
转入该期的本年利润科目,没有分录产生。
(2)当下年度第一个会计期属于打开状态时,本年度发生的每一笔业务,系统
过帐时自动将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转入该期的本年利润科目,没有分录产生。
如:JUL-99,有一笔分录如下:
借 应收帐款 100
贷 销售收入 100
过帐时如果下年度第一期JAN-00已经打开,则记帐过程如下:
JUL-99
借 贷 余
应收帐款 100 余额+100
销售收入 100 余额-100
本年利润 余额+0
AUG-99、SEP-99、OCT-99、NOV-99、DEC-99
借 贷 余
应收帐款 余额+100
销售收入 余额-100
本年利润 余额+0
JAN-00
借 贷 余
应收帐款 余额+100
销售收入 余额+0
本年利润 余额-100
============================================================================================
业务会计核算
挑库:
借:发出商品 (递延销货成本)
贷:发出商品 (递延销货成本)
发运:
借:发出商品 (递延销货成本)
贷:库存商品/原材料 (库存估价)
根据开票信息在总账结转销售成本:
借: 主营业务成本 (其它业务支出---材料)
贷:发出商品
退货产品入库:
借:库存商品/原材料 (库存估价)
贷:发出商品 (递延销货成本)
创建一张事务处理发票:
借:应收账款 ----外部公司 (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收入 (收入)
应交增值税 (税)
发票行调整的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收入 (调整)
贷: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调减则相反。注意调增调减取到的收入账户来源是应收账款的活动。
贷项:
借:主营业收入 (收入)
应交增值税 (税)
贷: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手工录入一张贷项通知单:
借:主营业收入 (收入)
应交增值税 (税)
贷: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用贷项通知单核销同一客户的事物处理发票:
借: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贷: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收款:
1)收款__不指定用户和不指定事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现金)
贷: 预收账款 -外部公司 -未标识 (未标识现金)
2)收款__指定用户,不指定事务处理:
借:预收账款 -外部公司 -未标识 (未标识现金)
贷:预收账款 -外部公司 -未核销 (未核销现金)
收款核销 - — 指定事物处理进行核销:
借: 预收账款 —— -外部公司 - -未核销 (未核销现金)
财务费用 - - -现金折扣
贷: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
撤销收款与发票核销:
借:应收账款
贷:预收账款 - -外部公司 - - 未核销 (未核销现金)
财务费用 - -现金折扣
收款核销到收款注销
借:银行存款 (现金)
贷: 银行存款 (注销)
收款核销到退款
借:银行存款 (现金)
贷: 银行存款 (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