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史话(57)——电脑大灾难
  1988112日,大洋彼岸发生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不仅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听说Internet,而且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电脑病毒。 
  就在这天晚上,与Internet互联网络相连的美国军用和民用电脑系统 ──东起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马里兰海军研究实验室,西到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NASAAmes研究中心,乃至兰德公司研究中心的电脑网络同时出现了故障,至少有6200台电脑受到波及,全球互联网络的这一部分,就象一条被击中头部的大蟒蛇那样顿时瘫痪,约占当时因特网上电脑总数的10%以上,用户直接经济损失接近1亿美元,这一数字可能还估计不足。 
  记录在美国高技术史上的这场最严重、规模最大的灾难事件,究其根源,竟出自于一位23岁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R.T.Morris)的恶作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父亲老莫里斯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数据安全专家,主要负责互联网络的安全防御。儿子在键盘上轻轻一点,不仅攻破了父亲精心构筑的防线,使互联网络停止运行达一天半,而且把自己送上法庭,断送了美好的前程。 
  莫里斯属于伴随电脑和网络长大的一代人。由于家庭的关系,他比别人更有条件接触电脑网络,继而爱到痴迷程度。从哈佛大学到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只有整日泡在电脑前,这个孤僻的青年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不知从何时起,他迷上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电脑病毒。写一个能传染尽可能多的病毒程序,使任何想要阻止它前进的人(也包括他的父亲)都无计可施。他也发现了网络操作系统Unix里的若干漏洞,自信有能力攻破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莫里斯的确拥有非凡的技术才能,他甚至应邀给安全局的人作过一场有关Unix安全问题的学术报告。 
  莫里斯后来在法庭上承认,他只是想进行一项实验,计划让一个不断自我复制程序,从一部电脑慢慢蠕动到另一部电脑里,并没有恶意去破坏任何电脑网络。据莫里斯的好友保罗·格兰姆说:为了更加隐蔽,莫里斯是在康奈尔大学宿舍的电脑前,远程遥控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电脑开始发难的。那天傍晚,莫里斯最后完成了病毒程序的写作,按下回车键使其激活,便去吃晚饭。吃完饭后,按捺不住好奇又打开电脑,想观察一下自己的杰作。莫里斯突然发现大事不好:由于程序中的一个疏忽,病毒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慢慢蠕动,而是以疯狂的速度繁殖并失去了控制,不断攻击联网的Sun工作站和DECVAX小型机。 
  莫里斯这时才感到慌乱。他立即打电话给哈佛大学的另一位朋友安迪,请他立即向电子公告栏发一封E-mail,详细告知控制病毒的方法。安迪随即发出了函件,并在结尾写到:希望这些对你们有帮助,这只是一场玩笑而已。很不幸,当时的网络在病毒的侵袭下已基本瘫痪,几乎没有人能收到这封函件。 
  这一夜,对加州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地的网络中心来说,真是一个不眠之夜,各地愤怒的电脑用户纷纷打来电话,要求他们帮助对付可怕的病毒。第二天,美国国内群情沸腾,电脑网络界则紧急动员,由国防部长亲自下令成立应急中心,100多位高级专家协同全国数以千计的电脑工程师日以继夜地清除故障。由于这起电脑病毒恶性事件,连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正确性也遭到怀疑,因为大选的日子已迫在眉睫。对此,一家为此次大选提供电脑的公司赶紧发表声明说,他们的电脑没有与任何网络相连。 
  终于,114日美国国防部对外宣布:经过昼夜奋战,受病毒侵袭的网络现已恢复正常,所幸侵害尚未殃及核武器管理系统和储存重要军事机密的电脑系统。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刊登专栏,大字标题《电脑病毒作者是国家安全局数据安全专家的儿子》,至此,人们才知道灾难的制造者名叫莫里斯。 
  在电脑科学界,莫里斯事件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专家们就法律、道德和反病毒技术发表了大量论文。也有人为这个程序究竟是蠕虫还是病毒争论不休。讨论也不仅仅局限在电脑界,许多人开始对电脑病毒忧心忡忡,谈虎色变。199055日,纽约地方法院正式开庭,判处莫里斯3年缓刑,罚款1万美元和400小时公益劳动。 
  然而,以蠕虫病毒为代表的黑色幽灵已被人放出,它再也不肯自动回到铜胆瓶,至今仍在电脑和网络世界上空徘徊。

电脑史话(58)——黑色的幽灵
  1984年,第一例电脑病毒被首次确认。十几年来,它象幽灵一般,始终徘徊在电脑世界的上空。 
  在科技发展史上,由科幻作家杜撰的天方夜谭,被后人接受演变成现实的案例比比皆是,电脑病毒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1977年夏天,一个名叫雷恩(T.J.Ryan)的作家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P-1的青春期》,生造出一种游荡在硅片里的病毒程序原型,最后竟控制了7000台电脑的操作系统。这部小说,虽然没有引起计算机安全人员的重视,却启发了诸多电脑玩家的创作灵感。 
  1984年,美国电脑安全专家柯亨(F.Cohen)证明了病毒程序实现的可能性,他在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上进行的演示实验,使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例病毒的制造者。但是,电脑病毒仍然没有引起应有的警惕,直到1988113日,莫里斯的蠕虫闯下弥天大祸前后,形形色色的病毒已经象瘟疫般大规模地泛滥成灾。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病毒事件,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 
  19875月,美国《普罗威斯顿》日报一位女记者辛苦采访6个月的记录神秘地消失,取而带之的是一串字符:欢迎来到土牢,若需解毒请与我们联系。还明目张胆地标明公司地址和一对巴基斯坦兄弟的姓氏。报社在追寻病毒过程中发现,所有磁盘都感染了病毒,档案标记被改为CBRAIN”(智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巴基斯坦智囊病毒。 
  198832日,苹果公司在庆祝Mac周岁诞辰时,凡开机的电脑都停止工作,屏幕显示出:“MacMag》杂志出版商布朗德为所有Mac用户祈求和平。事后,这位布朗德还厚颜无耻地宣称:两个月内,我的病毒已经蔓延到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成千上万台个人电脑中。” 
  19891013日,星期五,全世界电脑用户都在惊恐不安中等待厄运来临。就在这一天,据说是出自耶路撒冷一位精神病患者之手的黑色星期五病毒,在全球数十万台PC机上同时发作,每运行一个文件,就会被删除一个,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在香港的一家公司里,病毒甚至留下一封恐吓信:今年我们将你遗漏,但不要高兴得太早,明年我们还会再来的!” 
  199235日至8日,伟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居然也与电脑病毒联系在一起。尽管媒体早就敲响警钟,但米开朗基罗病毒造成的危害还是令人触目心惊。例如,美国有数万PC用户丢失数据,南非、德国和荷兰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而意大利一天内就有1万台数据处理机被病毒入侵,大量银行数据资料毁于一旦……。这种病毒最早发现于荷兰,但警方认为它来自中国的台湾。 
  19958月,一种名叫“Macro”的病毒伴随着Win95上市而现身,很快就演变成5种新形式,它巧妙地隐身于文件而不是程序中,使防毒软件无法查找…… 
 发展到1996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经出现上万种病毒,平均每天有近十种新病毒产生,花样不断翻新,编程手段越来越高,让人防不胜防。 
  九十年代后出现了更危险的情况。从对新病毒的剖析中发现,有部分病毒似乎出自于同一家族,遗传基因相同,可以证明一种所谓病毒生产机软件已被人研制出来。利用生产机软件,不法之徒既使不懂编程,也可以制造出成千上万种病毒。这些病毒代码长度不一,自我加密的密钥各异,病毒发作的条件和现象也不一样。有的是普通病毒,有的是变形病毒,使查毒者疲于奔命。 
  世界上已发现多种变形病毒,如颠倒屏幕卡死脖拿它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幽灵。这些变形病毒能够将自身的代码变幻成亿万种,附着在文件上,使一些普通的杀毒软件无法识别。 
  据说,制造幽灵病毒的人,既不是什么恶作剧,也并非心怀恶意。这种可怕病毒最初的来源,却始于电脑专家的睹气之中。1989年,美国著名电脑反病毒专家玛卡菲首创了一种特征值扫描反毒技术,宣称它可以防治任何病毒,因而是一种万能的技术。看到玛卡菲得意洋洋的模样,另一位反病毒专家玛尔卡很不以为难。他想:根据特征值发现病毒,无非是因为病毒特征值的唯一性,若有一种病毒能不断改变自己的特征值,看你如何去扫描? 
 根据这一设想,19901月,玛尔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多形性病毒。他采用了特殊加密方法,使病毒每次出现都自动改换一个新的形态,特征值千变万化,果然令玛卡菲束手无策。然而,特征值扫描技术的失灵也带来了巨大的恶果:一时间,连世界最著名的反毒软件对这种病毒的识别率也仅有27%。人们谈虎色变地称它为幽灵,从1993年起,幽灵在全球电脑中泛滥,成为一个棘手的反病毒难题。   到了1998年,另一种新型病毒再次惊醒了人们的睡梦。这种被称为CIH的病毒一反常态,居然学到了破坏电脑硬件的功夫。与以往的病毒相比,CIH仅把侵犯的目标对准视窗操作系统,但其最大的杀伤力却在于破坏PC电脑主板中的BIOS快闪存储器,它毫不留情地抹掉引导机器启动的全部信息,中毒后的机器只好送给专业维修店处理。虽然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能破坏BIOS病毒,但谁能担保病毒今后还会玩出……

电脑史话(59)——多媒体之年
  九十年代初,多媒体的桂冠被奇怪地戴在电脑头上。从1991年拉斯维加斯电脑大展首次展出多媒体电脑产品,全球销售额仅8亿美元开始,到1993年洛杉矶首届多媒体国际会议后,市场销售额创造出72亿美元的奇迹。多媒体成为那几年最热门的话题,成了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媒体,从来指的是人类发表和传播信息的形式,报纸和电台就是其中的两种媒体,一个用文字,另一个用声音来传播大众关心的新闻和消息,即所谓大众传播媒体。如此看来,媒体是报纸印刷的文字,是电台播放的声音,媒体与电脑有何关系?   此事要从以色列的一次反劫机事件说起。19766月,以色列百余名公民被恐怖份子劫持到乌干达,关在恩德培机场。为了营救人质,以色列在本国建了一个模型机场,维妙维肖,几可乱真。反恐怖部队在此进行强化训练,从而使营救行动大获成功。这件事情给美国军方留下极深的印象,希望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学习以色列经验,研究如何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模拟,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ARPA请求麻省理工学院支援,学院派出了教授级的电脑专家帮助他们试验。  1978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市,一辆摄影车在大街小巷里穿出穿进,几台摄影机对着房屋和街道拍摄。到了转弯的路口和十字街头,摄影师们还走出车外,以不同的方向拍摄。来都送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由电脑专家把影像合成在若干影碟上。  

  经过电脑处理和后期制作,阿斯彭拍摄到的影像变成了一种奇妙的电影。从屏幕看过去,就象是透过汽车的玻璃窗观看景物,置身于真实的市区街道。不可思议的是,观看者可以自由选择前进方向,一会儿来到了购物商店,走进去还能与店员对话交谈;一会儿又登上一架直升飞机,从高空俯瞰整个城区,各种建筑物飞快地向身后移去,无异于在真正的飞机上所见到的情景。在屏幕前足不出户,就能把阿斯彭的地理环境尽收眼底,要到去何处也随心所欲,模拟效果完全能够与人工建造的实体模型相毗美。 
  阿斯彭计划实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该项计划的主持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N.Negroponte)教授认真地说:由此诞生的,正是多媒体。” 
  说多媒体就是由此而生,恐怕也只能算一家之言。然而,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多媒体的本质:电脑模拟游历阿斯彭街道的过程,操作者不仅可以观看,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专家们把这种特点称为交互性。好比看一场有声有色有文字有动画的电影,哪怕情节再感人,你也只能在一旁观看。只有当观众掌握了航行控制权在电影里任意游弋,可以停在某一点,也可以让它重演,甚至能够控制或改变剧情的发展,与电影故事交流和互动,才是真正具有了多媒体的特点。也只有电脑才可能具有这种交互式能力,使人们主动地获取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反过来讲,当电脑具备了交互式多媒体功能时,它带来的将是人类信息表达、获取和处理方式的又一场革命。19902月,美国著名的电脑杂志《拜特》就是如此为多媒体下了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多媒体技术是电脑能够交互式处理诸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无论怎么说,负责阿斯彭计划的尼葛洛庞帝教授都是无可争议的多媒体先驱代表人物。。197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魏斯纳支持下,一个异想天开创造未来的媒体实验室,诞生在该学院一栋楼房里。 
  尼葛洛庞帝和他的媒体实验室,从来就被排斥在正统的电脑科学界之外。尼葛洛庞帝本人学的是建筑,他却不务正业,整天埋在电脑里,反而说未来关键的科技是人与电脑之间的互动,甚至把这种胡思乱想19世纪的钢铁生产和20世纪初的电力生产相提并论。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怀着同样梦想的科学家自愿加盟实验室,其中包括电脑专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包括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学家、心理学家和大众传播专家,也不乏驰骋在科学前沿最优秀的学者。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者们默默耕耘了十余年而鲜为人知,他们涉及的领域横跨电脑、电视、出版、视觉和教育。为了开创人类未来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顾多数人的嘲笑,超前地进行诸如摄像机眼球跟踪、电子乐器、虚拟现实等等实验。今日被人们推崇倍至的多媒体电脑概念,其创新思想多数来自于这个媒体实验室。 
  由尼葛洛庞帝教授等一批先驱人物开创的多媒体思想,理所当然受到了全世界电脑用户,尤其是数以亿计PC个人电脑用户的拥戴。横亘在电脑与人之间的墙壁迅速地坍蹋,个人电脑的功能从文字处理开始,扩展到诸如影片欣赏、点播电视、书刊阅读、可视电话、音乐作曲、卡拉OK、录相录音、照相摄影、美术创作、动画游戏……,将要融合或者取代从随身听到电视机录像机几乎所有的家用电器,帮助人们在学校、办公室和家庭里学习、工作和娱乐。  显然,1991年到1993年被称为电脑多媒体之年。

电脑史话(60)——海量存储器
  汹涌澎湃的多媒体浪潮迎面扑来。象海洋一般储存信息的光盘,是多媒体电脑走向实用化的关键器件之一。例如,最常见的只读光盘”CD-ROM,每张容量约为650M,等于5405英寸软磁盘,其成本还不足半美元,而且不与实体接触,永不磨损,能长期保存。追根溯源,这种光盘最初出自于播放音乐的CD光盘,是以制造电子消费产品闻名于世的飞利浦公司发明。 
  早在1968年,为了提高音像产品质量,飞利浦公司负责人柯伦漠(P.Kramer)想利用光记录和放映电影。他和研究人员很快制作了一张光盘,并设计了相应的电子设备。柯伦漠亲自点燃一盏明亮的白炽灯,但唯一的效果只是嘶嘶作响的杂音。柯伦漠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光源上,白炽灯不可能在1微米区域内,把光讯号传递给感应器,他决定改用激光发射器。当时,飞利浦公司已能制造氦氖激光管,柯伦漠从库房里要来一支做试验,屏幕上果然呈现出棋盘方格黑白图像,光盘研究初战告捷。 
  董事会从光盘试验里看到了希望,决定同时上马研制能播放电影的光盘──影碟,以及播放声音的光盘──音碟,并调来音响部门技术高手欧腾斯(L.Ottens)接手开发工作。1978年,影碟率先投放音像市场,但没有一家电影制片厂愿意为其制作影片,影碟机价格高居不下,飞利浦的投资血本无归。 
  欧腾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音碟上。音碟改用了数字编码技术,录制的音响格外纯净。同时,盘片直径也缩小到12厘米,这就是后来光盘被称为CD的缘由──CD全称“CompactDisc”,直译为致密的盘片。  经过努力,欧腾斯实际做出了第一张CD光盘。它用纯净的聚碳酸酯塑料制成,重不过18克,厚不到1.2毫米,表面喷镀了以分子为单位的金属铝反射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光盘表面布满着微小的信息坑”,一圈圈密密麻麻排列着,总长度达到5公里。当然,播放光盘还需要一套复杂的电子设备,经过不断努力缩小体积,这台设备仍有近1立方米,欧腾斯只好把它藏在桌下并用布盖起来。 
  为了尽快投入批量生产,飞利浦公司决定与日本索尼公司合作。在索尼技术人员帮助下,光盘机的体积逐渐缩小,电子元件减少到200个,其中,含有超小型激光管的读写头只用了6个组件。CD光盘播放的时间最终被双方确定为74分钟,恰好能够演奏完毕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而且是以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最慢速的指挥为准。据说,这是因为索尼公司副总裁对《命运》情有独钟,从而决定了CD光盘的命运1981年,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指挥卡拉扬被请到首次CD光盘展示会,CD播放的声音倾倒了这位全世界最受尊重的古典音乐家。卡拉扬手捧着一张CD盘,激动地表示:这才叫真正干净清纯的音质,在CD面前,所有的产品都变成老式的煤气灯。” 
  索尼公司对家用录像机制式混战的历史记忆犹新,为了避免重蹈覆辙,1982年,它与飞利浦公司为CD光盘制定出一套标准。由于标准书的封面采用了红颜色,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作红皮书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这种数字音频光盘定名为CD-DA。 
  1985年,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再度联合发表黄皮书标准,即多媒体电脑使用的只读光盘”CD-ROM,它也是电子出版物的最佳载体。如果以单速光盘驱动器读出数据,从头到尾读完一遍的时间也是74分钟。鉴于黄皮书标准不够完善,12CD-ROM生产企业的代表聚集在美国塔霍湖畔并达成新的协议,后来演变为CD-ROM的国际标准ISO9660。   1986年,飞利浦和索尼再次联合推出一种交互式光盘,称为CD-I,想把多媒体电脑象录像机那样普及到家庭,这种光盘的标准叫绿皮书。不久后,能够播放74分钟电影的另一种光盘风靡全球,那就是人们熟知的小影碟──VCD光盘,其标准称为白皮书1992年,柯达公司也加入到光盘制作行列,推出一种能保存照片的Photo CD,最多可储存照片700张;此外,还有所谓可写一次的光盘CD-WO、可反复擦写的磁光盘CD-MO等等,它们都遵循橙皮书标准。 
数字化视频光盘”──DVD光盘又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当年915日,欧、美、日10家最大的制造公司达成协议,DVD光盘将包括视频和音频、只读和可写等全面解决方案。这种新型的海量存储器,单面单层容量即达4.7GB,足以存放135分钟的电影,而双面双层的DVD光盘则可轻松地储存长达4小时以上的电影节目,容量已达到17GB

电脑史话(61)——声音起爆器
  在多媒体电脑的兴起过程中,声卡功不可没,而它的发明者──创新科技公司董事会主席沈望傅的名字也将永远记录在电脑发展的史册里。   沈望傅也是一位华裔,1955年出生于新加坡武吉镇,父亲是工人,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家境贫寒。三岁时,他就帮妈妈喂鸡养鸭,常常赶着鸭群逗留在邻居窗前,沉醉在收音机播放的旋律里。他从小酷爱音乐,幻想着能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中学时代,沈望傅在学校机房里第一次接触电脑,音乐和电脑同时在脑海中碰撞,在他的幻想里又增加了发明一台象钢琴那样演奏乐曲的计算机。   70年代末,沈望傅从义安工艺学院电子系毕业,与儿时的伙伴谢广成、吴启华一同来到一家民办小厂打工,被幸运地分到电脑室工作。他们如饥似渴地钻研电脑技术,直到所在工厂被别人兼并。19817月,三位年轻人决定创办自己的企业,东挪西借凑集1万元新加坡币资金,在街头一间仅有10平方米的小屋里创建了创新科技公司。 
  26岁的沈望傅对伙伴说:我们公司既然叫创新,就要推出与众不同的电脑产品。两个月后,他们推出第一台与众不同CT电脑,既能处理中英文文字,又能发出声音和显示图象。那一年,IBM PC机刚刚出世,从未涉足电脑设计的年轻人,研制的这款多媒体产品毛病百出,无法打开销路。 
  沈望傅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好高骛远的教训,他领导创新公司一边积累经验和资金,一边寻找新的突破口。1984年,他们研制出会说华语的CUBIC99型电脑,在新加坡市场上大受欢迎;1987年,创新公司第一套初级音乐系统和作曲软件面世,一步步向电脑加钢琴的方向逼近。 
  19888月,沈望傅告别新加坡员工到美国旧金山发展,他要把创新的事业拓展到高科技的硅谷。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沈望傅决定不涉足强手如林的电脑整机,把再次创新的目标定位于游戏音乐卡,即声霸卡的前身。  创新公司的声霸卡并不是PC电脑声卡的始作俑者,1986年,一位加拿大音乐教师与生产电子琴的日本雅马哈乐器公司合作,率先发明了一种叫做魔奇音效卡AdLib)的产品,采用调频法(FM)用若干正弦波合成来模拟乐器的声音。调频法是斯坦福大学乔林(J.Chowning)教授发明的专利,被日本雅马哈乐器公司买断并制成芯片,成为电子琴等乐器发声的心脏部件。魔奇音效卡也装备了一片雅马哈OPL2型调频发音芯片。 
  沈望傅要研制创新声卡,不能跟着别人后面走。他在声卡里增加了一组脉冲编码调制PCM回路,使音响效果变得分外逼真。1989年,创新第一款声霸卡因此迅速打进美国电脑市场,顿时声威大振。 
  声霸卡(Sound Blaster的直译是声音起爆器,它的诞生恰好赶上了多媒体大发展的最佳时机,沈望傅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9901127日,微软公司联合坦迪、NEC10家个人电脑兼容机厂商,共同召开会议制定多媒体个人电脑(MPC标准,创新公司也参与了MPC规格制定。19915月,沈望傅乘势推出另一款具有20复音立体声音效的超级声霸卡(SB Pro),被世界多媒体协会接受为多媒体电脑的音响标准。此后,创新的多媒体产品和为多媒体电脑提供的升级套件,如雨后春笋般涌进市场。其中,采用波表合成技术的新一代声霸卡AWE32AWE64,甚至可以获得与录音棚相媲美的专业级音响效果。   正如沈望傅所说:创新公司要发展就得创新,我们永远不会步人家后尘,要始终走在市场前头,成为多媒体的领头羊。”199310月,创新公司在德国举办的展览会上荣获了十四项奖项中的两项奖,被称作多媒体行业中的头等大事。19942月,声霸卡被选为中国国家科学技术馆的永久展品。这些殊荣,使声霸卡(SB)成为声卡的代名词,截止19958月,全球使用声霸卡的用户已经超过1700万户。  沈望傅用声霸卡圆了他儿时的梦,圆得那么辉煌。不过,创新公司如何面对多媒体电脑即将逐步淘汰声卡的趋势,人们将拭目以待。

电脑史话(62)——真实的谎言
   顾名思义,灵境指的是某种幻觉空间。迄今二十多年前,一位美国科学家最早描写了这种由电脑造成的灵境。他不仅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系统,而且给行将衰败的游戏机制造业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纷纷向多媒体电脑平台转移。” 
  既是虚拟,又是现实虚拟现实组成的合成词虚拟现实,本身就是个可笑的悖论,听起来很象那部美国进口影片《真实的谎言》,偏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把它的原文“Virtual Reality”(简称VR)译作灵境,为它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简直把人带进了科幻小说描写的情节中。 
  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的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对此描写说:电脑屏幕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虚拟世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让那个虚拟世界看起来真实,在其中的行动像真实,听起来像真实,感觉得像真实一样。” 
  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苏泽兰,应邀参加一个由电脑绘图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发起的会议。苏泽兰向会议提交了他的论文和电脑程序《画板》(Sketchpad),几乎令与会者感到了一次创世大爆炸。事后有人赞叹说:苏泽兰的《画板》是以往人们曾经编写过的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份程序。 
  苏泽兰发明的画板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交互式绘图系统,使用者可以用光笔在电脑屏幕上作画,可以把它自由地放大或缩小,也可以保存和多次复制。苏泽兰的画板是交互式电脑绘图的开端,十多年后,电脑界和工程界才真正体会到苏泽兰和画板带来的划时代变革,它开创了一个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崭新领域,使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最终抛弃了图板、铅笔和丁字尺,在机械、电子、建筑等广阔的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促成了现代化设计体系的建立。交互性是苏泽兰后来提出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一个关键因素,他在人与机之间建立了某种互动关系。 
  美国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发现了苏泽兰的才能,1964年,年仅26岁的苏泽兰出任ARPA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的负责人。第二年,他以另一篇《终极的显示》论文再次震惊世界,首次描述了把电脑屏幕作为观看虚拟世界窗口的设想,被公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史上的里程碑。 
  苏泽兰加紧为他的终极显示研制硬件设备。他想,人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物体为什么有真实感?这主要因为人转动头部或身体时,会感到这个物体也随之转动,他可以通过电脑模拟这种观察的过程,将人的头部方位实时记录下来,并迫使电脑图像追随着方位的变化,反馈并调整其显示。为此,必须把人的双眼视线与外界环境加以屏蔽,最简单的办法是像潜水员那样给观察者戴上头盔。 
  1966年,世界上第一个头盔显示器(HMI)试验模型在林肯实验室面世,苏泽兰为他取名为临头的危险”HMI以后经过多次改进,最后采用了两个双筒镜显示器,由电脑软件分别显示出两幅基本相似、但角度略有差异的图像,通过光学透镜的反射,在观察者眼前合成为一个立体的虚像,与我们佩戴光学眼睛观看立体电影类似。所不同的是,电脑能够及时根据头部转动的位置和方向跟踪调整图象,以极快的速度更新画面,精确模拟双眼观看景物时的活动效果。于是,1970年元旦那天,一位参加试验犹它大学的学生,在临头的危险头盔显示器里,第一次进入到苏泽兰虚拟的世界。 
  观看仅能够体验,并不等于可以与这个虚拟世界相互作用。苏泽兰来到犹它大学实验室,继续改进完善他的发明。他采用DEC公司生产的小型电脑PDP-10创建了一个虚拟的房间,又设计出类似于手-枪形状的控制棒。试验者戴上头盔,用手操作控制棒上的按钮,就能使虚拟房间中的物体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并且能让它旋转和变形,甚至可以将虚拟的物体打碎,接着又把它拼接完整。 
 灵境真的展现在苏泽兰眼前。,它充分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投入”的效果。

电脑史话(63)——神奇的虚拟
  投入,也有沉浸的意思,是所谓灵境技术的本质。大家知道,当电影演员排戏进入高潮的时候,他可能会忘记真实的身份,完全沉浸在自己扮演的情节里,我们就说他投入角色。虚拟现实则可能使普通电脑用户也获得某种投入感,苏泽兰试验的成功为电脑工作者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窗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灵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美国雅达利电脑游戏公司研究人员托马斯·茨门曼等人率先开发出了数据手套。数据手套上装配着传感器,用光纤连接着电脑。试验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后,不仅可以看到自己在灵境中的虚拟的手,而且能用真实的手去控制那只虚拟的手的动作,操纵它去抓握或移动虚拟的物体。后来,有人又根据数据手套的原理研制出可以穿着的数据衣,这种衣服装备着许多触觉传感器,可以探测和跟踪人体的所有动作。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首次实现了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触觉装置。他和其他的研究者们根据力反馈的原理,把电脑显示的虚拟图像与可能感知的接触力度联系在一起,实时反馈给数据手套产生某种压力或振动,使试验者能到虚拟物体的形状、硬度,甚至于光滑或粗糙程度等等,使人们不仅看得见而且也摸得着子虚乌有的东西。 
  许多电脑工程师与音响技术人员协作攻关,将三维立体声和声音识别技术也带入灵境。只要戴上耳机,使两耳听到大小方位略有差异的声音,就很容易被电脑所欺骗。如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制的虚拟声音系统环境中,试验者可以非常准确地感知声源的位置、距离和移动的效果。 
  灵境技术综合的时刻来临了:应美国宇航局(NASA)的要求,首先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迈克尔·麦格里威,于1981年试验成功第一个可以实际使用的头盔显示灵境系统;1985年,雅达利电脑游戏公司的斯科特·费舍尔加盟该研究小组。在他的帮助下,研究小组把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语音合成和三维立体声以及触觉反馈装置等等,统统集成为一个整体,虚拟现实技术正式登上了电脑历史大舞台。第二年,英国的W工业公司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个虚拟现实枪战游戏,取名《Virtuality VR》。 
  军队首先敏感地发现了灵境”的魅力。据说,美国空军曾以100万美元的造价研制出高分辨力的头盔显示器,以此构造出飞行驾驶模拟器。飞行员在灵境中能观察到任何复杂的虚拟环境,加快学习驾驶技术的进度,虚拟现实的坦克演习、反潜艇演习和导弹发射演习也被广泛地采用。参加过虚拟坦克战强化训练的美国士兵,在海湾战争中一举摧毁伊拉克的苏制T72型坦克2400多辆。 
  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也把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过去由电脑设计并显示在屏幕上的图纸是平面或者仅仅是立体的外形,进入灵境后,设计师可以身临其境深入到自己设计的房屋或机器内部浏览。80年代中期,那位发明了电脑触觉的布鲁克斯所在单位正准备新建自己的实验楼,研究人员当然对这座尚在图纸阶段的大楼格外关注,他们按照建筑商提供的图纸构造了灵境模型。在深入到楼房内部视察后,他们对门厅的设计很不满意,于是请来建筑设计师进行修改。建筑设计师摇头表示不以为然,布鲁克斯便把头盔显示器套在他的头上,迫使这位先生根据眼见为实的观察结果修改了门厅的设计图。 
  旅游业在灵境中发现了新的景点。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公司居然推出了诸如宇宙空间一日游等项目,带着游客登上真实的宇宙飞船,飞向月球和火星探险;而参加侏罗纪公园一日游的游客,则可享受到抚摸恐龙的奇趣。有关专家们讲,灵境技术将在下一世纪导致一场医学革命,医生将根据CT扫描的数据为患者建立虚拟病人”模型,首先对虚拟病人进行体内病症的直观检查,然后在虚拟病人身上作实验性手术,以降低误诊和手术失败的可能性;它将导致科学研究手段的革新,为物理、化学研究需要构造虚拟的分子、原子模型;它还将导致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使学生沉浸在虚拟学习环境里,请来司马迁为我们宣讲《史记》,让爱因斯坦为我们介绍相对论,或者不远万里来到英国爱丁堡罗斯林实验室,请维尔穆特博士讲授基因工程,亲手再克隆出一个多利”…… 

电脑史话(65)——走出死亡谷  
  美国弗吉利亚林克伯格学院数学教授莱斯利(T.Nicely),对奔腾情有独钟,一口气为他的教研室购买了3部奔腾电脑。有了每秒执行1亿次指令的新机器,莱斯特教授打算借助奔腾,从众多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奔腾电脑飞快地运行,一遍二遍三遍,计算结果居然出了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不是质数!莱斯利仔细检查了运算程序,深深感到事情的严重──错误只可能出自于他钟爱的奔腾芯片。 
  夜深人静,莱斯利决定通过因特网把这件事向朋友们通告,便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比奔腾”还快,第二天清晨,1994117日,莱斯利教授发现奔腾芯片运算出错的特大消息,就已经醒目地刊登在美国《电子工程时报》的头版头条。 
  一石激起千层浪,互联网络的专题讨论组顿时忙碌起来,不少人通过网络,出面证实莱斯利教授的发现,口诛笔伐,把矛头对准了奔腾。《信息世界》杂志甚至为奔腾出了这样一道简单的算术题:4195835÷3145727×3145727—4195835=?这道题目,学习过四则运算的小学生用眼睛一看就能知道,一个数用第二个数乘一次除一次,再减去自己,其结果必然等于0。然而,比小学生本事大得多的奔腾电脑将遗憾地通知你,通过每秒执行1亿次指令后,它算出的准确结果是256。 
  英特尔公司发言人解释说,奔腾芯片在做除法运算时是有一点儿小毛病,但上述情况极其罕见,平均每进行90亿次除法才可能遇到一次;如果你主要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业务,要在27000年后才可能遇到一次差错。言下之意,奔腾的瑕疵不值一提。  英特尔的态度激怒了上帝,客户们纷纷要求英特尔为他们免费更换芯片。就在这时,IBM公司断然宣布自断财路,从1212日起停止向市场投放自己生产的奔腾电脑。IBM的实验室还以无可质疑的测试数据证明:如果用户采用电子表格软件处理业务,奔腾的错误在24天里就会发生一次,根本不是英特尔宣称的27000年。 
  蓝色巨人在电脑市场上的态度举足轻重。。1994年圣诞节前后,屡战屡胜的英特尔公司笼罩着阴云,陷入了自公司创立来最难堪的境地。 格罗夫是明智的。经过几天痛苦的抉择,1220日上午,他亲自出马举行新闻发布会,一面诚恳地向广大用户赔礼道歉,一面宣布:英特尔将为所有提出要求的客户,免费更换奔腾芯片,上门服务安装,不问任何原因,不附加任何条件,并保证更换的芯片将不再出现运算错误。根据统计,若已经购买了奔腾芯片的客户都要求更换,英特尔公司付出的代价将超过10亿美元! 
  奔腾芯片更换工作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善于捕捉机会的商人们竟然在瑕疵芯片上找到了财路。硅谷的一家珠宝商低价收购英特尔换下的废弃奔腾,然后别出心裁把芯片加工成为各式珠宝饰品, 价值  随着芯片更换的完成,PC电脑工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售后赔偿事件接近了尾声。奔腾风波犹如一场疾风暴雨,来得猛,散得也快,格罗夫带领着英特尔走出了死亡谷。 
  面对震惊世界的奔腾风波,虞有澄领导的微处理器开发部门加速了芯片的开发进程。寒风吹皱的涟漪刚刚平复,他们就把更新一代的奔腾芯片摆在了世人面前。1995111日,英特尔的下一代微处理器产品发布会正式举行,人们发现了季尔辛格熟悉的面容,虞有澄再次委任这位技工出身的工程师担当设计主笔。新产品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运算速度高达每秒钟3亿个指令。内部元件的宽度,从0.6微米直到缩微至0.35微米。它沿袭奔腾命名方式,大号“Pentium Pro”,即高能奔腾。 
  多事之秋的1997年,再次出现令电脑业界激动不已的新闻,57日,英特尔公司推出最新的奔腾Ⅱ处理器。业界评论家一致认为,这款芯片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英特尔自推出奔腾以来最重要的新品。奔腾Ⅱ”成功地实现了0.25微米新工艺,它内置多媒体(MMX)功能,集数据、音频、视频、图形、通讯于一体。同一天,IBM、康柏、德尔、惠普以及其他公司都同步推出各自的奔腾Ⅱ机型,带动了整个水位的上升。 
  《时代》周刊撰文写道:“1997年最有影响,同时也是对过去10年有巨大影响的事件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由微芯片推进的新经济成长。这家权威刊物把1997年年度风云人物的桂冠戴在61岁的安迪·格罗夫头上,认为他的微处理器象蒸汽机、电以及流水线一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微处理器遵照莫尔博士提出的定律,集成的元件数目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进程,默默走过了20余年。从4004到高能奔腾,芯片的集成度增加了2400倍,速度提高了5000倍。

电脑史话(66)——天价启动我
  人们还依稀记得微软副总裁鲍尔默发布视窗3.0时夸下的海口:“我们再也不会发生类似视窗1.0延期的事件!”可惜大话说得过早,仿佛还想争取另一枚气泡件奖章,微软在视窗升级版本的开发中,还是重现了不断延期的往事。若从1992年算起,开发周期又是一个整三年。原计划在1994年中期完成,结果还是一拖再拖,先拖到当年年底,又延期至1995年年初,直到19958月才最后完工。软件名称也被改来改去:从最初称视窗4.0”始,改叫芝加哥,最终才决定称它视窗95”。 
  前不久,比尔·盖茨向他的好友、股票大王巴菲特请教,视窗95的发布是否需要请媒体顾问。巴菲特告诉他:微软不惜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买到英国滚石摇滚乐团创作歌曲启动我Start Me Up)的使用权,视窗95的新特色就在于那个Start(启动)按扭。   按照巴菲特亲授的锦囊妙计1995824日,比尔·盖茨请来30多个国家500多位报刊记者和数十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以及各软件公司代表和电脑经销商。
  上午11时,比尔·盖茨与NBC电视台黄金时段节目主持人杰·雷诺携手走进主帐篷会场,后者应邀担任司仪。比尔·盖茨习惯地把左手放在胸前,用右手支着下巴,对着话筒说:视窗95代表着微软公司最高的技术水平,它将把PC工业推向新的高峰。雷诺接着说:“视窗95是最好的约会对象,精明、容易沟通,而且低于100美元。帐蓬里笑声四起。比尔·盖茨用夸张的姿态向乐队挥手,震耳欲聋的高分贝摇滚再一次奏响视窗95的主题歌:启动我!启动我!启动我!” 
  离会场不远处,聚集在微软总部5号楼的300名视窗95软件设计师,可没有比尔·盖茨的那种好心情,他们刚刚经历了一次死亡之旅,既如释重负又大梦初醒,极度绷紧的弦很难立即放松。33岁的项目经理兼总设计师科勒,用几乎失音的嘶哑嗓子对记者说:视窗951500万个令人发怵的程序代码构成,而视窗3.1版软件仅有300万个  好事者为视窗95的开发过程列出一份统计清单:软件测试的时间达到200万小时;系统开启的次数达36000万次;单项测试的数目为61000万次……这份数据还包括一个有趣的项目:300名开发人员的家庭在此期间,共诞生了68个婴儿,但不包括视窗95”这个共同的婴儿。  最使人难忘的镜头还是全世界的用户迎接视窗95的狂热:在澳洲,由于时差关系,新西兰成为视窗95在地球上第一个登陆的地点。成千上万的电脑用户在82312点前就沿着惠灵顿大街排着长队,等候着购买那几片薄薄的磁盘。在欧洲,微软公司买下150万份《伦敦时报》免费赠阅,发行当
  美国本土的场景最为壮观。自824日零点直到130分,从纽约到旧金山,从迈阿密到西雅图,电脑商店和购物中心灯火通明,门庭若市,收银台前排成了长龙,有的顾客甚至一次就抢购了两、三套。仅在当天,这款软件在美国就卖出30万套,全球估计在100万套左右。有人预计说,视窗95的全球销量将超过1500万套;更有人讲,到本世纪末视窗95将售出不可思议的1亿套。 
  最后,连鲍尔默也被弄糊涂了,他不解地对人说:视窗95不过是个软件,它既不能治疗癌症,也不能使头发再生,更不是地板蜡,我感到人们简直都发了疯。

电脑史话(67)——电影魔术师
  美国好莱坞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莫不被银幕上栩栩如生的巨大恐龙所震慑,明知其假,却大有乱真的感觉。不久后,《阿甘正传》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大片,虚拟的主人公阿甘,居然可以与死去的肯尼迪总统握手交谈,电影魔术真令人大开眼界,而魔术师就是座落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图像(SGI)公司。 
  若干年前,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制作的大片《星球大战》虽然轰动一时,但特技制作却让这位电影大师伤透了脑筋。另一导演卡梅伦比他幸运得多,当制作影片《深渊》需要一只能哭会笑的水怪时,他找到硅图像公司,并发现了电脑三维图像的巨大魅力。从此,SGI超级电脑制作的电影特技一发而不可收: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直到斯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Ⅱ》,无论是巨型恐龙,还是会变形的液态金属机器人,都尽情展示了电脑图像的迷人风彩,把世界电影特技史带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硅图像公司的员工经常身着T恤骄傲地在硅谷行走,T恤前面写着我制造了恐龙。 
  当然,导演这一切的,既不是卢卡斯、卡梅伦,也不是斯皮尔伯格,而是吉姆·克拉克(J.Clark),没有他天才设计出特殊电脑芯片和动画软件,没有他把这些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好莱坞卖座的大片将黯然失色。克拉克不仅是硅图像的创始人和董事长,而且是该公司最主要的技术大师。 
  吉姆·克拉克原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但他的传奇并非在大学象牙塔里书写,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创业中完成。他出生于德州乡村小镇,家境贫寒,从小失去了母亲的呵护。中学辍学参军,在海军艰苦的训练中发现了神奇的电子学,靠自学获取了中学同等学力。服完兵役后,克拉克考进犹他大学电脑科学系,师从著名教授伊凡斯学习电脑制图。1978年,他怀揣博士证书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四年后,带着自己的研制的图形工作站电脑和三维绘图软件,也带着一批最优秀的硕士生下海,创办了硅图像公司。到克拉克离开公司二次创业之前,硅图像公司已经快速成长为数十亿美元资产、有业界最负盛名的图形工作站的图形软件制造商。 
  另一家专业从事电影魔术”的公司叫皮克萨(Pixar),说来也怪,皮克萨公司的领导人就是苹果公司原来的董事长乔布斯。 1985年,被迫离开自己亲手培育的苹果园后,乔布斯郁郁寡欢,无所事事地游荡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偶尔也旁听几节物理课。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邂逅了保罗·伯格教授。伯格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时正在进行生物基因修补的研究。乔布斯与伯格谈得非常投机,教授向他详细解释了他们如何做各种操作繁琐的实验,每做一次都要在潮湿的实验室里工作两个星期才有结果。这次谈话,使乔布斯获得了再次创业的灵感,他要发明下一个伟大的计算机,以支持科学实验工作。 
  毗邻着斯坦福大学,乔布斯挂出了下一个NeXT)公司的牌子。他心中的NeXT电脑实际是一种高档图形工作站,具有强大的绘图和动画制作能力。40名员工夜以继日地苦干了三年,直到1988年新产品才正式上市,基本上实现了乔布斯要求的目标。NeXT工作站实现了硬件、软件和图形界面完美的组合。然而,乔布斯全神贯注地埋头研究,却忽略了一个可能使他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市场趋势──微软视窗已经全面走向成熟。NeXT的攻击对手原本指向麦金塔,此刻却发现它根本不是视窗的对手,顿时陷入了财务危机  乔布斯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立刻幡然醒悟。他下令关闭全新的自动化工厂,从制造电脑硬件转向全力开发电脑软件,NeXT变成了一家软件公司。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乔布斯还斥资5500万美元,从《星球大战》制作人卢卡斯手中,买下了从事专业动画片制作的皮克萨公司,成功打进影视圈。1995年,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大型动画影片在皮克萨制作完成,片名叫做Toy Story,中文译为《玩具总动员》。 
 《玩具总动员》实际上是乔布斯和皮克萨公司百余名员工的一次总动员。他们在天才导演、 38岁的拉赛特指挥下,把硅谷高科技与好莱坞艺术创作联姻,整整耗费了4年光阴紧张制作,前期投入高达3000万美元。在这个效果空前的电脑动画片里,有30个玩具人物出场,由1500个全电脑制作的镜头构成,播放时间长达77分钟,使用了价格达数百万美元的高级电脑支持制作过程,用了80万个电脑工作小时。无论是人物、街道、风景、楼房,还是黄昏的落日、倾盆的暴雨,三维动态的图像都显得那么逼真。《玩具总动员》也为乔布斯和皮克萨公司带来高达1亿7千万美元票房收入。当年11月,挟电影轰动效应余威,皮克萨股票上市,一天之内,牛市冲天,乔布斯的身价即刻增加到11亿美元。 
  1996年岁末,NeXT公司被苹果公司以4亿美元收购,乔布斯终于回归了他亲自创建的苹果”19977月,他再次执掌苹果公司大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继续推出下一个伟大的产品

电脑史话(68)——伟大的转折
  1995年,是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19000名员工盛大的节日。就在这一年,比尔·盖茨从一个手无寸金的电脑玩家,第二次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榜首,在上年94亿美元基础上,个人财产创造了139亿的天文数字。《财星》杂志则刊载某作家写的评论,  就在这一年,比尔·盖茨每个家庭每张桌上都有一部电脑运行着微软程序的梦想,真真切切地成为眼前的现实。由于视窗95的发威,微软已经控制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90%以上的市场,公司的税后纯利当年超过14.5亿美元。微软的股票价格随之扶摇直上,数千名员工成为百万富翁或千万富翁。 
  然而,当年11月风云突变,戈德曼萨克斯公司里德·舍伦德做出一项不可思议的决定:从该公司推荐的优绩股名单中剔除微软公司,原因就在于微软公司没有跟上Internet网络发展的脚步。戈德曼萨克斯公司过去曾是微软股票发行的担保商,里德·舍伦德则是该公司最受尊敬且影响最大的软件业分析师。舍伦德一语即出,华尔街不啻于面临一场狂风骤雨,微软股票顿时一泄千里,仅仅两盘交易,跌落幅度即高达7%,公司市值滑落近60亿美元。就象在眨眼之间,已有约2000万人改换门庭,抛弃了微软视窗,改用所谓浏览器软件在Internet网络上自由驰骋。 
  从视窗95大红大紫,到被舍伦德枪毙除名,时间只有三个月,微软公司的步子仅慢了半拍,不知不觉就走到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当月,比尔·盖茨接受《财富》杂志记者专访,明显地透露出他的沮丧和恐惧:“Internet是一颗玉米种,引出了许多事情的发生。同当年我和保罗插足初生PC工业相比,目前的局势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那时,DEC公司和IBM公司不知道他们面临的危险,现在该轮到我们了。” 
  微软公司的境遇在电脑业界颇具代表性。90年代中期,当个人电脑PC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球各个角落扩散,当众多家庭也兴奋地迎回属于个人的奔腾多媒体电脑时, 
奥拉克公司总裁拉里·埃里森(L.Ellison)却告诫他们:计算机每15年就要再生一次,莫看现在PC机火爆非凡,它的大限即将降临,人类就要开创信息高速公路的历史。 
  早在1991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为继承其父之遗愿,把老戈尔当年在田纳西开拓州际高速公路的法案加以一番演绎,冠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名称。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人们读到了一个“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缩略语。戈尔亲自主持实施的该项规划,要在下世纪初用光缆把美国所有的企业、商店、研究机构、学校和家庭连接成一体。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首脑自然不愿美国独领风骚,他们紧跟着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GII),要求共同发展。几年光阴过去,无论“NII”还是“GII”,似乎再也没有多少人记得,却仿佛在一夜之间,Internet网络就成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代名词,尽管它离戈尔的梦想差距甚远。   Internet,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曾分别译作国际互联网络网际网路。当中国大陆将译名规范为特网的时候,全球范围的网络热,已经不可遏制地极度膨胀,呈现出疯狂的增长态势。   历史进程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198712月,全世界因特网联网的主机数还不过2.8万台;19957月,联网主机逐渐增加到664万台。随后,突然发生大爆炸式的急剧膨胀,就在这一年之内,因特网联网主机数突破千万大关,增加到1280万台,终端用户人数达到了7000万。 
  此时此刻,因特网已经羽翼丰满,全球成千上万个子网经天纬地,互相连接,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互联网络,大型机、小型机和个人电脑都要被它一网打尽。这个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突进到全盛期,迅速把地球演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它就像电话、电视和报纸一样,即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必需。   1995年无疑是电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无愧为国际互联网络年,它标志着Internet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

电脑史话(70)——人机世纪战
    “1997511日,星期一,早晨450分,一台名叫深蓝的超级电脑将棋盘上的一个兵走到C4的位置时,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不得不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世纪末的一场人机大战终于以计算机的微弱优势取胜。”   人类最伟大的棋手”是前苏联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洛夫,深蓝DeepBlue却是IBM公司研制的超级电脑,学名“AS/6000 SP大规模多用途并行处理机。人类最伟大的象棋大师以2.53.5的比分败在一台电脑手下,顿时成为万众关注的最热门的新闻,仅在因特网上就有2700万人,络绎不绝地前往有关站点探究。新闻媒体以挑衅性的标题不断地发问:深蓝战胜是一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连棋王都认了输,下一次人类还将输掉什么?智慧输掉了,人类还剩些什么? 
  被誉为像人一样的机器深蓝电脑,体重”1.4吨,身高”208厘米,绿色的底座上立着两个黑色大柜子,共装有32个微处理器CPU,每个CPU上又有16个协处理器,实际共装备了32×16512个微处理器。32CPU都各自配置着256 MB的内存,储存容量达到32×2568192 MB“深蓝的下棋软件程序大约有2万行之多,它的思考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亿个棋步。在下棋的过程,深蓝高速预测当前棋局的每一种可能的下法,平均可向前预测1012步,最多一次预测达70棋步。在它的数据库里,储存着100多年来优秀棋手对弈的200多万个棋局,具有非常强大的棋力优势。 
  卡斯帕洛夫在1988年大言不惭地宣称:2000年前电脑绝不会战胜特级象棋大师,如果有谁遇到了麻烦,尽管向他寻求锦囊妙计。然而,这一次居然输给了深蓝,卡斯帕洛夫无限感叹地表示,仿佛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暗中帮助深蓝,他要向全人类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 
  其实,并非有什么上帝之手,击败卡斯帕洛夫的战绩应该归功于深蓝设计师许峰雄博士。 
 深蓝之父许峰雄出生于中国的台湾省,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新鲜事,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常常幻想自己研制一台会下棋的机器。他在台大电机系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到美国著名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为这所大学不仅是世界研究国际象棋的中心,而且世界第一台能够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就诞生在那里。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许峰雄见到了那台能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发现它只能见招拆招,而且速度很慢,这种设计永远不可能战胜人类象棋大师。从1982年开始,许峰雄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研究工作。1986年,他到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就在这段时间里,他构想多年的思路逐渐清晰。许峰雄设计的第一台能下棋的电脑叫蕊验1987年,他的电脑在与其他电脑比赛中首次获得冠军,第二年,他把蕊验升级为深思”,第一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引起了IBM公司的关注。1989年,许峰雄和他的两名助手带着具有250多个芯片、每秒能计算出750万步棋的深思电脑,来到IBM公司的沃森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许峰雄的最终目标是挑战世界冠军,可是,就在他来到IBM公司的当年,深思电脑第一次与卡斯帕洛夫交手,完全抵挡不住第一高手的凌厉攻势。
  1995年,超级并行电脑深蓝”正式诞生。它没有辜负许峰雄的期望,终于为它的父亲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据说,深蓝在那场世纪之战中有好几招神来之手不仅令卡斯帕洛夫,得许峰雄偷偷地
  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以后,很多人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机器具备了人类最引以为自豪的思想,那么,有了思想的机器会给人类带来危机。当人们问及许峰雄这次人机大战的意义时,许峰雄却持乐观态度,” 许峰雄博士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开发深蓝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服务。目前,这台超级电脑正在全球银行、通信、商业等各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世界也将会继续关注许峰雄和深蓝的一举一动。

posted on 2015-10-08 22:16  jerson226  阅读(73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