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的处置
不良资产是一个泛概念,它是针对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来讲的,主要但不限于包括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的不良资产,证券、保险、资金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以银行贷款为主,也包括非金融机构的应收账款。不良贷款分为企业类和个人类,个人贷款又可分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
(本文仅介绍个人信用不良资产处置)
1、不良资发展现状
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年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去年上升,而不良资产投资者预期年化收益率进一步下降,呈现持续下滑趋势。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中扮演主要供给方的角色。报告显示,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保持相对低位,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供给规模稳中有降,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大幅萎缩,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一定的分化趋势。不良资产包的价格整体上与2021年基本持平,相对稳定。
监管部门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并适度扩大不良资产收购范围,这有助于在风险出现前就进行化解。这一举措也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供给规模下降引起的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促进不良资产一级市场的良性发展。
此外,据报告预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2023年可能继续上涨,不良贷款率可能出现小幅上升,但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短期内预计将有所增加,而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仍将面临压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业务机会可能会增加,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化解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下,资产管理公司化解风险的职能将得到监管政策的有效支持。
综合来看,不良资产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但监管部门鼓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风险化解,并且预测显示整体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不良资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2、不良资产相关名词解释
(1)不良资产处置:
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不良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价值提升的活动。
银行的不良资产严格意义来讲也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2)贷款五级分类:
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其中后3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3)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不良贷款率也与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同为商业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三个基本指标。
(4)个人信用贷款:
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资信良好的借款人发放的无需提供担保的人民币信用贷款。在银行申请个人贷款,银行对贷款资金的用途是有要求的。
(5)互联网消费金融:
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是传统消费金融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其本质还是消费金融,但相较于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大大提升了效率。
(6)失信被执行人:
俗称“老赖”,是经各级人民法院认定的“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员的总称。消费金融:(consumer finane英文简称CF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无论从金融产品创新还是扩大内需角度看,消大芬费金融试点都具有积极意义
(7)消费金融公司:
是指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8)资产管理公司(AMC):
指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公司,持有银行业监督委员会颁发的金融机构许可证的资产管理公司可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3、不良资产处置的六大类风险
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六大类,分别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3.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按照与银行事先约定的处置方案、还款计划履行偿债义务等行为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风险。
常见的信用风险监管指标:
3.1.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l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
l 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l 不良贷款期末重组率=期末重组 不良贷款/期末不良贷款
l 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率=逾期 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
l 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率=(本年不良贷款处置回收现金、以物抵债、其他)/本年不良贷款处置额
l 不良贷款偏离度=外部审计后不良贷款率-外部审计前不良贷款率
l 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本年新发放贷款中形成不良贷款的部分+处置不良贷款的部分)/本年累计新增贷款
l 当年新形成不良贷款率=(当年形成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处置部分)/年度贷款平均余额
3.1.2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
(2)不良贷款迁徙率:
3.1.3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
l 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l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
3.1.4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l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l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3.1.5全数关联度
全数关联度=全数关联方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3.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风险。
l 利率风险敏感度=利率上升上 200个基点 对银行净值的影响/资本净额
l 从利率风险对银行经济价值影响的角度衡量银行潜在的利率风险水平
l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资本净额
l 净利息收入下降比率
l 美元敞口头寸比例
l 返回检验突破次数
3.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主要指IT系统)以及外部事件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风险。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等因素将案件分为三类:
1)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涉嫌触犯刑法的,为第一类案件。
2)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法,但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且该违法违规行为与案件发生存在联系的,为第二类案件。
3)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法,且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从业人员也无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为第三类案件。
3.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司法保障不力或银行内部制订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因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签订的合同、协议等文书存在法律瑕疵而引发的法律纠纷等法律事件,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风险。
3.5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处置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现金回收或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现金回收的成本较高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损失的风险。
l 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
l 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
l 流动性匹配率=加权资金来源÷加权资金运用
l 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优质流动性资产÷短期现金净流出
l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
l 核心负债比例=核心负债/负债总额
l 流动性缺口率=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
l 超额备付金率=(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各项存款
l 存贷比=调整后贷款余额/调整后存款余额
3.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不良资产引发负面舆论导致银行出现信用受损、公众对银行信心减少造成损失的风险。
4、信用类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产业链
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为银行、类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非持牌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服务商与清收机构。
(1)银行、持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是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原始供给方,持有债务人的全面数据,不良资产账龄最低,回款率高。
(2)原始供给方无法自行处置的不良资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仅全国性AMC与地方性AMC可受让银行个贷不良资产,但不可再次转让。
(3)第三方服务商利于各参与主体控制作业成本并降低作业风险。由于信用类个贷不良资产具有数量大金额小的特点清收机构通常采用多方式标准化作业,最大化作业效率。
5、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常规方法
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有多种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其中既有收购转让、自行催收、司法追偿、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相对传统方式,也有债务重组、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等相对新型业务模式。
5.1现金清收
这种处置方式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银行通过专门部门对一些尚在经营、有一定还款能力且有偿债意愿的债务人。债权人可采用上门直接催收方式,但应密切监控债务人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涉诉案件、逃废债务、其他债权人追索等情况。
若债务人仍然无力偿还,银行可以通过必要的诉讼手段或破产清算程序收回贷款。对于实际回收额和应收额的缺口部分,银行通过自提的准备金予以核销。
5.2债务重组
一般的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延缓债务偿还期限、降低利率、免除利息、提供新的融资等。通过债务重组减轻债务人负担,使债务人渡过临时性财务困难,继续经营下去,逐步恢复偿还能力,最大限度收回债权。
对不能持续经营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可以在企业宣告破产前最大限度地将其有价值的财产收回,避免破产清算时由于清偿顺序的问题造成贷款损失。
5.3批量转让
根据财政部、银监会印发的《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一定规模的不良资产(10户/项以上)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
最初的批量转让范围不包括个人贷款,但是2021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转让范围进一步拓展。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参与试点的不良贷款收购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批量转让效率高、期限短、规模大且操作简便的优点,有助于在不良资产投资者较少的情况下销售这类问题资产,使银行尽快摆脱困境,恢复正常经营。
但是,同时会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逆向引导其开展高风险业务,把不良资产危机交给国家财政承担,损害纳税人的利益。而且,实践中以打包方式直接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折扣也比较低。
5.4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证券化(NPAS)是以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基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过程。2016年4月19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重启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额度为500亿元,仅针对机构投资者。
与普通担保贷款凭证(CLO)产品相比,不良贷款ABS的基础资产池是不良贷款,现金流更多依赖于对担保物的处置和担保人的追偿等,而不是正常经营产生的现金;同时,不良贷款ABS的基础资产还款金额和时间的不确定性更大,历史违约率的参考性相对较低。
5.5信贷化资产收益权转让
2016年4月27日,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82号文”),对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进行规范,同时为处置不良资产开辟新的渠道。
信贷资产收益权是指获取信贷资产所对应的本金、利息和其他约定款项的权利。与债权转让相比,收益权转让合同下的债权人不变,出让人仅将收益转让给受让人,债务人仍然将款项支付给原债权人,但是受让人可以通过“资金监管协议”,要求开立监管账户以监管收益权项下的资金。
同时,在收益权转让的情况下,原合同的担保物权不转让,为了保障受让人的权利,出让人或者第三方通常都会向受让人提供有效的担保。
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和资产证券化都需要首先设立信托计划,并将相应权利转让给信托计划,其后采取结构化安排向投资者出售。但是,相比于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有其自身的特点。
5.6多样化出售
5.6.1公开拍卖
公开拍卖又称公开竞买,是一种通过特殊中介机构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和交易活动。该处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标的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通用性强的不良资产,如土地、房产、机械设备、车辆和材料物资等。
5.6.2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指在通过市场公开询价,经多渠道寻找买家,在无法找到两个以上竞买人,特别是在只有一个买主地情况下,通过双方协商谈判方式,确定不良资产转让价格进行转让地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合适地买主极少,没有竞争对手,无法进行比较选择地情况。
5.6.3招标转让
招标转让是指通过向社会公示转让信息和竞投规则,投资者以密封投标方式,通过评标委员会在约定时间进行开标、评标,选择出价最高、现金回收风险小的受让者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标的价值大,通用性差,市场上具有竞买实力的潜在客户有限,但经一定渠道公开询价后,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资者。
5.6.4竞价转让
竞价转让是指通过一定渠道公开发布转让信息,根据竞买人意向报价确定底价,在交付一定数量保证金后,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向转让人提交出价标书和银行汇票,由转让人当众拆封,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受让人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处置资产市场需求差,竞买人很少,拍卖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卖,又不适合招标转让的各类资产,包括债权、股权、抵债实物资产的转让出售。
5.6.5打包处置
打包处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如地域、行业、集团等),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它适用于难度大、处置周期长的资产。打包处置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重组类打包处置。二是公开市场类打包处置。
5.6.6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拥有的部分资产,以签订分包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承包人,由承包人负责经营或代为追偿债务的一种行为。
5.7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是指债务人依法破产,将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变卖后按照偿付顺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偿付。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耍,造成资不抵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继续经营无望,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破产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采取破产清偿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6、大数据在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
不良资产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它涵盖了资产处置、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需要进行尽职调查、估值定价、管理处置等环节。大数据在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正日益成为不良资产管理的重要工具。与传统方式相比,各大银行和信用类不良资产综合服务提供商正在利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来赋能全行业,以减少数据泄露风险和人工差错风险,同时提高催收和回收效率。
在信用类不良资产管理中,大数据平台、知识图谱技术和图数据库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针对性的数据集市,收集不同案例和治疗方案以及客户的基本特征,可以实现数据模型化、可重用和可验证。这样一来,不良资产管理就像医疗领域一样,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支持进行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方案的确定。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整体的管理质量和效果。
数字化手段在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在客户尽调、信用评价、客户限额管理、关联交易管理、不良资产辅助定价以及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赋能。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图数据库技术,可以提高合同比对、解释和存档的效率,减少人工处理面临的烦琐、低效和错误率高的问题。此外,随着扩展现实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机器能够准确识别实体环境,实现对抵押品的管理、资产的减估值管理以及资产保全业务等方面的非现场监测和动态评价。这些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使得不良资产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和可靠。
另外,借助5G技术的高带宽、大容量和低时延特性,不良资产管理可以实现更可靠的连接手段和更丰富的终端设备类型。通过物联网的接入,可以采集更多实时数据并进行边缘计算,为资产管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传统上每6个月对管辖资产走访一次的要求变为每天跟踪监测,这极大地提高了债权资产管理的时效和质量。5G技术的应用为不良资产管理带来了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使得实时数据采集和边缘计算成为可能。
这些应用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得信用类不良资产的处置变得更加高效、准确和可靠。大数据的使用为不良资产管理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帮助机构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风险,制定更科学和精细的处置策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大数据在信用类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将不断演进和发展,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和方法,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7、不良资产处置行业难题
7.1流动性不足
市场整体流动性仍有待提升。目前市场不活跃是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主要挑战。
7.2信息不对称
缺乏详尽的信息披露规则,不良资产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7.3资产实力
大多数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二级市场参与者往往存在资金瓶颈,提升资本和拓宽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7.4司法效率
司法流程效率直接影响整个处置结果,目前各地司法处置效率参差不齐,部分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7.5处置成本高
不良资产处置时间长,处置成本居高不下,成为行业困局。
8、总结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金融领域的永恒主题。随着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进入新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格局中各家银行将如何应对,值得持续关注,不良资产处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