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技术介绍之docker核心技术概述
容器简单来说是一种沙盒技术,将应用“装”进沙盒中,像集装箱一样,把应用封装起来,使得应用之间不会相互干扰,而放进沙盒中的应用也方便“搬家”。本文基于docker来介绍容器相关核心技术。
容器技术发展简介
IaaS、PaaS 和 SaaS
一切皆服务(X as a service,XaaS)是目前的大趋势,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推动企业上云,推进云网协同与算网融合。很多企业将自己的服务部署到云端。常见的云服务模型包括三种:
- 基础设施即服务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 平台即服务 (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
- 软件即服务 (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
这三种云服务模型提供了不同级别的控制和管理,
- IaaS 为云服务提供硬件,包括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由于它只提供底层资源,客户需要自己管理操作系统 、数据库、应用程序等,所以灵活性更高。常见的有阿里云,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等,据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 2021年12月15日发布的最新报告,阿里云IaaS基础设施在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项核心评比中均斩获最高分,拿下全球第一。
- PaaS 除了提供 IaaS 可提供的硬件之外,还提供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比如服务器平台,开发、部署环境。开发人员可以在其基础上开发或自定义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只负责应用程序、功能和数据,不需要关注底层,可以大大减少编码时间。PaaS平台一般支持应用程序的完整生命周期:生成、测试、部署、管理和更新,可以有效管理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比如Google App Engine,上传应用程序到上面后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
- SaaS 提供了最多的支持,为用户提供除其数据之外的所有服务。比如百度云、阿里云等存储服务,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服务都属于SaaS。
这三种云服务模型特征可总结为下图:
Cloud Foundry
很多用户通常是在本地开发环境开发好应用后将其部署到云上,而部署过程通常会碰到云端虚拟机和本地环境不一致的问题,前面介绍了PaaS 项目具有“应用托管”的能力,一些PaaS 项目可以有效解决这种环境问题,比如Cloud Foundry,开发人员只要执行一条命令(应用打包和分发)就能把本地的应用部署到云上。
Cloud Foundry需要启动不同用户上传的应用,如何做到相互不冲突呢?其实它调用了操作系统的 Cgroups 和 Namespace 机制为每一个应用单独创建一个称作“沙盒”的隔离环境,也就是“容器”。然后在容器中运行应用,实现多个应用互不干涉地在虚拟机中运行,后来出现的Docker 项目其实也是使用的这种思路。
Docker 镜像
Cloud Foundry虽然部署方便,但是部署之前的准备,也就是打包比较麻烦,需要做很多的修改和配置。Docker也使用了Cloud Foundry容器使用的Cgroups 和 Namespace 机制来创建隔离环境,区别在于打包方式不一样,Docker使用Docker 镜像技术实现应用打包,直接使用 docker build
命令创建镜像,这也是docker流行的原因。
Docker 镜像包括了完整的操作系统文件和目录,包含了应用运行所需要的所有依赖,不需要进行进行任何配置或者修改,跟你本地开发和测试环境用的操作系统完全一样,本地环境和云端环境的高度一致。镜像制作完成后,在云端执行 docker run 镜像名称
就可以运行应用。
Docker不能完全取代PaaS,因为它不能完成大规模应用部署。
容器编排
容器编排(Container Orchestration)是对容器的一系列定义、配置和创建动作的管理,实现对多个容器进行管理。Docker Compose可用来管理单个主机上的多个容器,Docker Swarm 是一款用来管理多主机上的Docker容器的工具,管理容器集群。
2014 年 6 月Google 公司推出了 Kubernetes 项目,构建出了一个与docker不同的容器编排与管理的生态,采用 Pod、Sidecar 等功能和设计模式,由于其先进的理念以及来自Google在容器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年实践经验,加上 Kubernetes 项目覆盖了足够多的场景,Docker Swarm 项目逐渐失势,Docker 公司选择逐步放弃开源社区而专注于自己的商业化转型。2017 年 10 月,Docker 公司在Docker 企业版中内置 Kubernetes 项目,标志着在容器编排中Kubernetes 取得全面胜利。
容器核心技术
下面以docker为例介绍容器是如何实现应用隔离以及资源限制的,了解Linux 容器的核心实现原理。
名称空间
名称空间(Namespace) 是容器用来实现隔离的技术,先来看个例子。
运行容器busybox,执行 ps
命令查看容器内进程:
$ docker run -it busybox /bin/sh
/ # ps
PID USER TIME COMMAND
1 root 0:00 /bin/sh
11 root 0:00 ps
-it
一般一起使用,实现和docker容器进行交互。-i
表示以交互模式运行容器,-t
表示为容器分配一个伪输入终端。/bin/sh
是要在 Docker 容器里运行的程序。
容器内/bin/sh
命令的进程ID为1,这表明容器里执行的/bin/sh
已经和宿主机"隔离"了,而在宿主机真实的进程空间里,这个进程的 PID 还是真实的数值,这就是Namespace 技术产生的效果,它只是修改了进程视图,容器内只能“看到”某些指定的进程。而对宿主机来说,这个/bin/sh
和其它进程没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在宿主机中查看这个/bin/sh
进程的ID:
$ docker ps | grep busybox
ef0b47c6f9bb busybox "/bin/sh" 16 minutes ago Up 16 minutes hungry_booth
$
$ docker top ef0b47c6f9bb
UID PID PPID C STIME TTY TIME CMD
root 8786 8768 0 11:20 pts/0 00:00:00 /bin/sh
$
$ ps ajx | grep /bin/sh | grep -v grep
2453 2584 2584 2584 ? -1 Ss 0 0:00 /usr/bin/ssh-agent /bin/sh -c exec -l /bin/bash -c "env GNOME_SHELL_SESSION_MODE=classic gnome-session --session gnome-classic"
8367 8750 8750 8367 pts/3 8750 Sl+ 0 0:00 docker run -it busybox /bin/sh
8768 8786 8786 8786 pts/0 8786 Ss+ 0 0:00 /bin/sh
可以发现,容器中“看到”的/bin/sh
进程在宿主机中的PID为8786。
Namespace 技术可以确保不同容器之间的网络、进程等相互隔离,使互相无法通信,无法感知。比如我再启动另外一个容器执行/bin/sh
命令:
docker run -it rethinkdb /bin/sh
# ps
PID TTY TIME CMD
1 pts/0 00:00:00 sh
7 pts/0 00:00:00 ps
#
可以发现它的PID还是1,也就是说既看不到宿主机里真正的进程空间,也看不到其他 Namespace 里的具体情况。
在宿主机查看它们的PID:
$ ps ajx | grep /bin/sh | grep -v grep
8367 8750 8750 8367 pts/3 8750 Sl+ 0 0:00 docker run -it busybox /bin/sh
8768 8786 8786 8786 pts/0 8786 Ss+ 0 0:00 /bin/sh
8986 9189 9189 8986 pts/1 9189 Sl+ 0 0:00 docker run -it rethinkdb /bin/sh
9207 9226 9226 9226 pts/0 9226 Ss+ 0 0:00 /bin/sh
上面介绍了进程名称空间(PID Namespace),还有其他类型的名称空间:Mount、UTS、IPC、Network 、User等名称空间。Network Namespace用于实现网络隔离,而有时候容器之间是需要通信的,比如连接数据库。不同Namespace之间的通信是通过Veth 设备对和网桥来实现的,比如你查看安装了docker 的服务器的网络设备会发现叫做 docker0 的网桥和很多随机名称的 veth 设备。
接下来介绍容器是如何解决限制问题的。
Cgroups
使用Namespace技术之后,为什么还需要进行资源限制呢?
以前面介绍的/bin/sh
进程为例,虽然进行了进程隔离,而在宿主机中,PID为8786的进程与其他所有进程之间依然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容器中进程使用的资源(CPU、内存等)可能随时被宿主机上的其他进程(或者其他容器的进程)占用。为了保证服务正常运行,需要进行资源限制。
容器使用 Cgroups 来限制一个进程能够使用的资源,Linux Cgroups (Linux Control Group)可以实现资源调度(资源限制、优先级控制等),限制进程可以使用的资源上限,比如CPU、memory、IO、网络带宽等。
cgroups 以文件的方式提供应用接口,Cgroups的默认挂载点在/sys/fs/cgroup
路径下:
$ mount -t cgroup
cgroup on /sys/fs/cgroup/systemd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xattr,release_agent=/usr/lib/systemd/systemd-cgroups-agent,name=systemd)
cgroup on /sys/fs/cgroup/freezer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freezer)
cgroup on /sys/fs/cgroup/blkio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blkio)
cgroup on /sys/fs/cgroup/cpuset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cpuset)
cgroup on /sys/fs/cgroup/cpu,cpuacct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cpuacct,cpu)
cgroup on /sys/fs/cgroup/net_cls,net_prio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net_prio,net_cls)
cgroup on /sys/fs/cgroup/perf_event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perf_event)
cgroup on /sys/fs/cgroup/pids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pids)
cgroup on /sys/fs/cgroup/hugetlb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hugetlb)
cgroup on /sys/fs/cgroup/memory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memory)
cgroup on /sys/fs/cgroup/devices type cgroup (rw,nosuid,nodev,noexec,relatime,devices)
可以看到cgroups的各种子系统(Subsystem):
- blkio:限制块设备的 IO 速度
- cpu:限制 CPU 时间片的分配
- cpuacct:统计CPU使用率,生成 cgroup 中的任务占用 CPU 资源的报告
- cpuset:给 cgroup 中的任务分配独立的 CPU(多处理器系统) 和内存节点。
- devices:限制cgroup创建(mknod)和访问设备的权限。
- freezer:暂停/恢复 cgroup 中的任务(进程 )。
- hugetlb:限制使用的内存页数量。
- memory:对 cgroup 中的任务的可用内存进行限制,并自动生成资源占用报告。包括process memory, kernel memory, 和swap。
- net_cls:使用等级识别符(classid)标记网络数据包,这让 Linux 流量控制器(tc 指令)可以识别来自特定 cgroup 任务的数据包,并进行网络限制。
- net_prio:允许基于 cgroup 设置网络流量(netowork traffic)的优先级。
- perf_event:允许使用 perf 工具来对 cgroup进行性能监控
- pids:限制任务的数量(进程数)。
可以通过修改配置文件对子系统对应的资源进行限制,以CPU为例:
$ ls /sys/fs/cgroup/cpu
cgroup.clone_children cgroup.sane_behavior cpuacct.usage_percpu cpu.rt_period_us cpu.stat notify_on_release tasks
cgroup.event_control cpuacct.stat cpu.cfs_period_us cpu.rt_runtime_us docker release_agent user.slice
cgroup.procs cpuacct.usage cpu.cfs_quota_us cpu.shares machine.slice system.slice
cpu.cfs_period_us 和 cpu.cfs_quota_us可用来限制在period期间内,用户组的CPU限额为quota的 CPU 时间,当超过这个值的时候,用户组将会被限制运行,等到下一个周期开始被解除限制。
举个例子来看如何配置cgroup来限制CPU,在/sys/fs/cgroup/cpu
目录下创建一个控制组test_cpu,目录下会自动生成对应的资源限制文件:
$ cd /sys/fs/cgroup/cpu
$ mkdir test_cpu
$ cd test_cpu
$ ls
cgroup.clone_children cgroup.procs cpuacct.usage cpu.cfs_period_us cpu.rt_period_us cpu.shares notify_on_release
cgroup.event_control cpuacct.stat cpuacct.usage_percpu cpu.cfs_quota_us cpu.rt_runtime_us cpu.stat tasks
$
tasks文件用于存放需要使用此控制组进行资源限制的PID。
把 CPU quota值限制为总量的十分之一:
$ echo 100000 > cpu.cfs_period_us
$ echo 10000 > cpu.cfs_quota_us
创建一个 CPU 密集型的程序cputime.c:
void main(){
unsigned int i, end;
end = 1024 * 1024 * 1024;
for(i = 0; i < end; )
{
i ++;
}
}
编译执行:不限制
$ gcc cputime.c -o cputime
$ time ./cputime
real 0m2.641s
user 0m2.610s
sys 0m0.002s
CPU限制后的执行结果:
$ time cgexec -g cpu:test_cpu ./cputime
real 0m25.233s
user 0m2.538s
sys 0m0.006s
可以看到CPU限制生效了,其它子系统资源限制类似。
对容器的资源限制一样,在对应的子系统下为每个容器创建一个控制组,启动容器进程后,将进程PID填写到tasks文件中就可以了。
$ ls /sys/fs/cgroup/cpu
cgroup.clone_children cgroup.sane_behavior cpuacct.usage_percpu cpu.rt_period_us cpu.stat notify_on_release tasks
cgroup.event_control cpuacct.stat cpu.cfs_period_us cpu.rt_runtime_us docker release_agent user.slice
cgroup.procs cpuacct.usage cpu.cfs_quota_us cpu.shares machine.slice system.slice
$ cd docker
$ ls
0cafa91c7d00e21a5b17c77984cc2442b6baeb68bdaa4196040526221b6c5a23 cpuacct.usage cpu.shares
aaa5ff963322b0d53b7b973944631a8bfffc594a9a0433ea1ca239b1c3a589ea cpuacct.usage_percpu cpu.stat
cgroup.clone_children cpu.cfs_period_us ef0b47c6f9bbb91cf2c2aece8328de27d5e32d4c4baf2c4cea66111793962687
cgroup.event_control cpu.cfs_quota_us f65309644ef13f56fb9767494be85b6e110018804f05e75be1f239c07ea59529
cgroup.procs cpu.rt_period_us notify_on_release
cpuacct.stat cpu.rt_runtime_us tasks
目录ef0b47c6f9bbb91cf2c2aece8328de27d5e32d4c4baf2c4cea66111793962687
是我启动的busybox容器的cpu控制组。
$ cd ef0b47c6f9bbb91cf2c2aece8328de27d5e32d4c4baf2c4cea66111793962687
$ cat tasks
8786
可以看到,busybox容器中启动的/bin/sh
进程(PID=8786)被加入了CPU控制组中。
$ cat cpu.cfs_period_us
100000
$ cat cpu.cfs_quota_us
-1
发现cfs_quota没有被限制。
控制组中资源配置文件的值可以在启动容器时指定:
docker run -it --cpu-period=100000 --cpu-quota=10000 busybox /bin/bash
看一下是否生效:
$ cat /sys/fs/cgroup/cpu/docker/a3b36d2f70ef42bddfaaa8cc4a88d472a7c1f3173731af7ccb8d710b44cbb89b/cpu.cfs_period_us
100000
$ cat /sys/fs/cgroup/cpu/docker/a3b36d2f70ef42bddfaaa8cc4a88d472a7c1f3173731af7ccb8d710b44cbb89b/cpu.cfs_quota_us
10000
$
注意:容器ID变化的原因是我重新运行了busybox容器。
其它子系统资源限制类似,比如memory子系统:
$ cd /sys/fs/cgroup/memory/docker
$ ls
0cafa91c7d00e21a5b17c77984cc2442b6baeb68bdaa4196040526221b6c5a23 memory.kmem.failcnt memory.limit_in_bytes memory.pressure_level
a3b36d2f70ef42bddfaaa8cc4a88d472a7c1f3173731af7ccb8d710b44cbb89b memory.kmem.limit_in_bytes memory.max_usage_in_bytes memory.soft_limit_in_bytes
aaa5ff963322b0d53b7b973944631a8bfffc594a9a0433ea1ca239b1c3a589ea memory.kmem.max_usage_in_bytes memory.memsw.failcnt memory.stat
cgroup.clone_children memory.kmem.slabinfo memory.memsw.limit_in_bytes memory.swappiness
cgroup.event_control memory.kmem.tcp.failcnt memory.memsw.max_usage_in_bytes memory.usage_in_bytes
cgroup.procs memory.kmem.tcp.limit_in_bytes memory.memsw.usage_in_bytes memory.use_hierarchy
f65309644ef13f56fb9767494be85b6e110018804f05e75be1f239c07ea59529 memory.kmem.tcp.max_usage_in_bytes memory.move_charge_at_immigrate notify_on_release
memory.failcnt memory.kmem.tcp.usage_in_bytes memory.numa_stat tasks
memory.force_empty memory.kmem.usage_in_bytes memory.oom_control
联合文件系统
Docker镜像技术是docker的重要创新,其核心就是联合文件系统,大大简化了应用的更新和部署。
bootfs和rootfs
一个典型的 Linux 系统至少需要包含bootfs(boot file system)和rootfs(root file system)两个文件系统:
- bootfs包含 boot loader 和 kernel,也就是说相同内核的不同的 Linux 发行版本的bootfs 相同,而rootfs 不同。
- rootfs(根文件系统)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所有文件和目录,包含典型的目录结构,比如/dev, /proc, /bin, /etc, /lib, /usr等。
在docker容器技术中,宿主机上的所有容器共享主机系统的 bootfs,也就是共享宿主机的内核。换句话说,如果你配置了内核参数,该机器上的所有容器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容器相比于虚拟机的主要缺陷之一。
每个容器有自己的 rootfs,也就是容器镜像,它是挂载在容器根目录上,用来为容器进程提供隔离后执行环境的文件系统。
下面进入Jenkins容器中看看有哪些目录:
$ docker exec -it -u root jenkins bash
root@ce93d1eab3c2:/#
root@ce93d1eab3c2:/#
root@ce93d1eab3c2:/# ls
bin boot dev etc home lib lib64 media mnt opt proc root run sbin srv sys tmp usr var
可以看到容器的根目录挂载了一个完整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因此在打包时将应用,以及应用运行所需要的所有依赖都封装在了一起,这保证了容器的“一致性”,部署非常便利。
结合使用 Mount Namespace 和 rootfs,容器就能够为进程构建出一个完善的文件系统隔离环境。在 rootfs 的基础上,Docker 提出了多个增量 rootfs 联合挂载一个完整 rootfs 的方案,这就是容器镜像中“层”的概念,下面介绍docker的镜像分层系统。
联合文件系统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已有的镜像进行修改,比如应用升级。Docker 在镜像的设计中,引入了层(layer)的概念。也就是说,用户制作镜像的每一步操作,都会生成一个层,也就是一个增量 rootfs,而修改时不会修改下层镜像(只读层),修改产生的内容会以增量的方式出现在可读写层中,这一层会存放你增、删、改rootfs 后产生的增量。也就是说可读写层只记录对只读层的更改,这样镜像会一层一层的重叠起来。
这种对容器镜像进行增量式的操作,大大减少了容器镜像占用的空间,比较轻量级,加上它的“一致性”特性,使得docker成为热点项目,Docker 公司在 2014~2016 年间迅猛发展。
docker 的这种镜像分层思想是通过联合文件系统来实现的,目前docker支持多种联合文件系统,包括AuFS,device mapper,overlayFS,overlayFS2等。
-
AuFS是最早支持的文件系统, 据说是因为AuFS的代码写的实在太烂,Linus Torvalds(Linux 之父)一直不让把 AuFS 添加到Linux 内核主干,所以我们只能在 Ubuntu 和 Debian 这些发行版上使用它。要使用它需要手动配置
-
device mapper是RedHat公司和Docker团队开发的文件系统,性能不是很好,但通过它可以在 centos 上安装并使用 docker。
-
overlayFS是AuFS的升级版,并且成功进入了 linux 内核主干,它使用硬链接的方式指向深层的镜像。
-
overlayFS2在架构上进行了优化,128 层以上才会使用硬链接,128层以下使用像 AuFS 的联合文件视图的方式。centos和Ubuntu 的Docker Engine默认使用overlayFS2。
$ ls /var/lib/docker
buildkit containers image network overlay2 plugins runtimes swarm tmp trust volumes
AuFS配置
docker使用的联合文件系统(Advance Union File System, AuFS)来源于Union File System (UnionFS),是对 Linux 原生 UnionFS 的重写和改进,UnionFS的主要的功能是将多个不同位置的目录联合挂载(union mount)到同一个目录下。
如果你是Ubuntu或者 Debian 系统,可以手动配置AUFS 模式,步骤如下:Ubuntu-20.04.3,Docker version 20.10.12。
查看系统是否支持 AuFS:
$ grep aufs /proc/filesystems
nodev aufs
查看当前docker使用的文件系统:
$ docker info | grep "Storage Driver"
Storage Driver: overlay2
在 /etc/docker
下新建 daemon.json 文件,写入以下内容:
{
"storage-driver": "aufs"
}
重启 Docker:
$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ocker
重启后Docker的文件系统就切换为AuFS了。
docker镜像结构
下面以centos和Ubuntu 默认使用的overlayFS2为例介绍docker的镜像分层系统。
以jenkins举例,查看jenkins镜像包含的层:
$ docker image inspect jenkins/jenkins
.....
"GraphDriver": {
"Data": {
"LowerDir": "/var/lib/docker/overlay2/2831aec4f79dce47c65502d44c3ac7943de8cac3673af33734fe96853b3fa72c/diff:/var/lib/docker/overlay2/06a6068894a4b1003642f81a1c9e621f28c3f658375e1736a05e8decfb35fa74/diff:/var/lib/docker/overlay2/cb8b816fcdc3b2d5ae2ad8d5bd96e77dd0cad7b085f115f9a82cceac0fb5cc21/diff:/var/lib/docker/overlay2/d12760a8287d5556fc7fb8eff16cb0a13be008eb5df9eef6740973acd42c4d75/diff:/var/lib/docker/overlay2/f6ed744b1f83c0aec623b67fd7ad4826d87d9cfbe96b7511ffc10538c551d709/diff:/var/lib/docker/overlay2/f98a07ed1507ee0f85d3d15c49bb2f08317090be9538779cc3be077a7f5d26a0/diff:/var/lib/docker/overlay2/3c47c55df47cb76fe6b0affe44a54b3fc282d9cddc6e8e91ee8d37fee153ad32/diff:/var/lib/docker/overlay2/f590962d115ad3a0b9ce29e3813d07f941ebc978955d3f0e878107873286c6ed/diff:/var/lib/docker/overlay2/4fc791fa5d63311f24c26c4ed099bcad5bdfba21878a62ba3b703584624b52ce/diff:/var/lib/docker/overlay2/71182ef801d593dc0515a1a023f7d806128b626d7a70c28ca8e3954c307c9850/diff:/var/lib/docker/overlay2/bc728058a9fd4473b335266c51f9b17fac47b1caba4611ed22ade419b4f8134c/diff:/var/lib/docker/overlay2/4d177d19504db3444f18b8d7210ee8fcbaf8f3a9e308307764a324ef0e11fa07/diff:/var/lib/docker/overlay2/7987d4111412b1918ef9cb1f9783b13266ffad06db4dc468b8d965f20803cb4e/diff:/var/lib/docker/overlay2/e694ab0894df35db1c9ca8e7e24a7026bbcd349954808b16a7cee8fcb57c73d3/diff:/var/lib/docker/overlay2/94800468c0d78d4b5d25fb0fde1308543b5a82266e941c7292244bd40476b907/diff:/var/lib/docker/overlay2/2700dd307c1887eadc091c2e5e4c0f98cf45b10e84a5d8b4774914d718ee2194/diff:/var/lib/docker/overlay2/1775daf31e9234afec3143d5b902cc6a2d298a5e251e26443dacbb3f27267ed8/diff:/var/lib/docker/overlay2/491b963dedf2f9953afeeda5bb16717ef8a9e9b24eb22f01ba30ea6e8e1f56db/diff:/var/lib/docker/overlay2/4d335a15bbfe5484698feba460f84b8635191cb4c30f5048ae4d23c2b7fa64fe/diff",
"MergedDir": "/var/lib/docker/overlay2/cf15ec1cc4c49db1af786f5ddd9a647fe75d14cb9855a045846119b0c1175e98/merged",
"UpperDir": "/var/lib/docker/overlay2/cf15ec1cc4c49db1af786f5ddd9a647fe75d14cb9855a045846119b0c1175e98/diff",
"WorkDir": "/var/lib/docker/overlay2/cf15ec1cc4c49db1af786f5ddd9a647fe75d14cb9855a045846119b0c1175e98/work"
},
"Name": "overlay2"
},
"RootFS": {
"Type": "layers",
"Layers": [
"sha256:7948c3e5790c6df89fe48041fabd8f1c576d4bb7c869183e03b9e3873a5f33d9",
"sha256:4d1ab3827f6b69f4e55bd69cc8abe1dde7d7a7f61bd6e32c665f12e0a8efd1c9",
"sha256:69dfa7bd7a92b8ba12a617ff56f22533223007c5ba6b3a191c91b852320f012e",
"sha256:01727b1a72df8ba02293a98ab365bb4e8015aefadd661aaf7e6aa76567b706b9",
"sha256:e43c0c41b833ec88f51b6fdb7c5faa32c76a32dbefdeb602969b74720ecf47c9",
"sha256:bd76253da83ab721c5f9deed421f66db1406d89f720387b799dfe5503b797a90",
"sha256:d81d8fa6dfd451a45e0161e76e3475e4e30e87e1cc1e9839509aa7c3ba42b5dd",
"sha256:5a61379a8e62960bb62dda930787c7050ff63f195437879bccf9c4c28cdb1291",
"sha256:b5fb418b14f96644594140b4252500fc07425fc7fd5bb9e3cd50ddb6bd3afbd8",
"sha256:42f827e1a3dded30512b90e3c9a8f8163cabff70a724c4bfa8c79262605cef11",
"sha256:04b9998735689e24846c57fb5103af52cbebcbe30a0e86bb4457fb980aad39f1",
"sha256:60863b4a1d35106e2f1eb938a3ce2a895a8e252fadb38b50211d6619cb81c7d6",
"sha256:aee815dec61e21b5133837d35ac769c9d3cc1a34d04de50ee13c362abf1c0486",
"sha256:2bab4f9da3e7b9c7ee7000c6aed373bc45b90b4f16eb58c6ffbc2743e9416b46",
"sha256:c11406ec15d4ad731f734d44863f20915cb373c465a67fa50342f2ea37737e3d",
"sha256:dfcc6ab2bd0706f88a044072c94204f4a821afca5109d1195b45d61b2ac4a0d0",
"sha256:4a90843d8f4555c71f9c63f190b3065b082541cc6912d14faf72e046bbe903ff",
"sha256:4d016378c3c1bba1d3f01f2bb2267b4676fc6168e9c8c47585aec32ac043787e",
"sha256:f1bd73eaefb0e56fb97382339ffa4d1318210bfc93b0cb04cae8b9c30643993a",
"sha256:19412a66aaee7b66ea7f49ae2a691afceec0e342a0aa89c9771b8e56ca67773a"
]
},
查看 RootFS
字段可以看到jenkins镜像包含了20层,Docker 把这些rootfs联合挂载在一个统一的挂载点上
- LowerDir 为只读镜像层。可以有多层,可以看到上面的 jenkins 镜像的
LowerDir
一共有19层。 - WorkDir 为工作基础目录,和
Upper
层并列, 充当一个中间层的作用,在对Upper
层里面的副本进行修改时,会先到WorkDir
,然后再从WorkDir
移动Upper
层。 - UpperDir 为可读写层,对容器的更改发生在这一层,包含了对容器的更改,挂载方式为rw,即 read write,采用写时复制(copy-on-write)机制。
- MergedDir 为
WorkDir
、UpperDir
和LowerDir
的联合挂载点,是呈现给用户的统一视图
下图显示了OverlayFS架构是如何进行挂载的。
容器镜像层的rootfs ID可以在 GraphDriver
的LowerDir
中查看,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一步一步找到每层的cache-id。
$ ls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distribution/
diffid-by-digest v2metadata-by-diffid
Diffid-by-digest
保存了digest(layerID)-> diffID 的映射关系,v2metadata-by-diffid
保存了diffID -> digest(layerID) 的映射关系。
通过diffID获取layerID,以最底层7948c3e579......
为例:
$ cd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distribution/v2metadata-by-diffid/sha256
$ cat 7948c3e5790c6df89fe48041fabd8f1c576d4bb7c869183e03b9e3873a5f33d9
[{"Digest":"sha256:3192219afd04f93d90f0af7f89cb527d1af2a16975ea391ea8517c602ad6ddb6","SourceRepository":"docker.io/jenkins/jenkins","HMAC":""}]
得到 layerID 为 3192219afd04f93......
docker的image元数据和layer元数据分别存放在imagedb和layerdb目录下:
$ cd /var/lib/docker/image
$ ls
overlay2
$ tree -L 2 overlay2/
overlay2/
├── distribution
│ ├── diffid-by-digest
│ └── v2metadata-by-diffid
├── imagedb
│ ├── content
│ └── metadata
├── layerdb
│ ├── mounts
│ ├── sha256
│ └── tmp
└── repositories.json
10 directories, 1 file
docker image
命令查看jenkins镜像ID:
$ docker image ls | grep jenkins
jenkins/jenkins latest 10fafa8484ea 12 months ago 721MB
通过镜像ID对应image元数据:
$ cd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imagedb/content/sha256
$ cat 10fafa8484ea146b66ede5c232021f229e0f5d0282f334bb40114b79d5c493ec
我这里不展示具体内容了,和 docker image inspect jenkins/jenkins
命令显示的内容一样。
$ cd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
$ ls
可以看到最底层的layer:7948c3e5790c6......
,你会发现没有layerID为4d1ab3827f6b69f4......
的第二层,因为docker使用了chainID的方式来保存其它层:chainID=sha256sum(H(chainID) diffid),也就是说7948c3e5790c6......
的上一层的sha256 id是:
$ echo -n "sha256:7948c3e5790c6df89fe48041fabd8f1c576d4bb7c869183e03b9e3873a5f33d9 sha256:4d1ab3827f6b69f4e55bd69cc8abe1dde7d7a7f61bd6e32c665f12e0a8efd1c9" | sha256sum -
72df91e735ae2b70a23f1770aa365b67f4772a545ed0a23d3decc7643b21a4e4 -
你可以在/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
目录下找到第二层:72df91e735ae2b7......
。
依次类推,可以计算出所有层的layerID的组合。
/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
存的只是元数据,每层真实的rootfs在/var/lib/docker/overlay2/
目录下,我们需要找到它的cache-id。
查看/var/lib/docker/image/overlay2/layerdb/sha256/7948c3e5790c6df89fe48041fabd8f1c576d4bb7c869183e03b9e3873a5f33d9/cache-id
的值:
$ cat cache-id
4d335a15bbfe5484698feba460f84b8635191cb4c30f5048ae4d23c2b7fa64fe
/var/lib/docker/overlay2/4d335a15bbfe5484698feba460f84b8635191cb4c30f5048ae4d23c2b7fa64fe
就是当前层的rootfs。
进入里面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系统目录:
$ cd /var/lib/docker/overlay2/4d335a15bbfe5484698feba460f84b8635191cb4c30f5048ae4d23c2b7fa64fe
$ ls diff/
bin boot dev etc home lib lib64 media mnt opt proc root run sbin srv sys tmp usr var
你在 /var/lib/docker/overlay2/
目录下可能会看到以“-init”结尾的目录,它对应docker的Init 层,位于只读层和读写层之间,专门用来存放 /etc/hosts、/etc/resolv.conf 等信息。在启动容器时写入的一些指定参数(每台机器环境不一样,比如hostname等)通过这一层进行修改,这些修改往往只对当前容器生效,在 docker commit
提交为镜像时不会将init层提交。
小结
Linux容器包括3个核心技术:名称空间、Cgroups和联合文件系统。
名称空间(Namespace)具有隔离能力,Cgroups 提供限制能力,可以说,容器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进程。
基于 rootfs 的联合文件系统是容器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容器镜像,也就是rootfs是一个文件系统,它不包含内核。
Docker数据卷
默认情况下,在容器内创建的所有文件都存储在可读写容器层,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 当容器被删除时,数据不会持久存在,也会跟着被删除。
- 如果其它容器进程需要此容器的数据,从容器中取数据可能会很困难。
- 容器的可读写层与容器运行的宿主机紧密耦合,不方便将数据迁移到其他地方。
- 相比直接写入主机文件系统,在可读写容器层进行文件管理可能会降低性能。
Linux系统中,Docker主要提供了3种方式用于容器的文件存储:volumes
、 bind mounts
和 tmpfs
- Volume(数据卷)存储在主机文件系统,由Docker管理,Linux下目录为
/var/lib/docker/volumes/
。非docker进程不会修改这个目录。Volume是进行Docker数据持久化的最好方法。 - Bind mounts可以存储在主机系统的任何位置,甚至可能是重要的系统文件或目录。Docker宿主机上的非Docker进程或Docker容器可以随时修改它们。
tmpfs
挂载只存储在宿主机的内存中,不会写入宿主机的文件系统。
我们一般使用Volume机制来进行目录挂载,docker中使用 -v
参数,比如启动jenkins容器时,挂载 /var/jenkins_home
目录:
$ docker run --name=jenkins -d -p 8080:8080 -p 50000:50000 -v jenkins_test:/var/jenkins_home jenkins/jenkins
其中,jenkins_test是使用docker volume create jenkins_test
命令创建的数据卷。具体可参考Docker搭建持续集成平台Jenkins。
目录挂载的语法格式如下:
$ docker run -v /var/test:/home ...
实现将宿主机目录/var/test
挂载到容器的 /home
目录,在该挂载点 /home
上进行的任何操作,只是发生在被挂载的目录/var/test
上,而原挂载点的内容则会被隐藏起来且不受影响,不会影响容器镜像的内容。
此外,使用 docker commit
命令提交时,不会将宿主机目录提交,这是由于 Mount Namespace 的隔离作用,宿主机并不知道这个绑定挂载的存在。所以,在宿主机看来,容器中可读写层的 /home
目录始终是空的。但是,新产生的镜像里会多出来一个空的 /home
目录。
容器和虚拟机区别
通过前面对容器核心技术的介绍,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容器和虚拟机之间的一些区别。最直接的就是容器不会虚拟化内核,容器是共用宿主机的内核的。
先来看下面这张图: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VM)是对计算机系统的仿真,硬件是虚拟化的,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管理程序(hypervisor)位于硬件和虚拟机之间,通过硬件虚拟化功能模拟硬件资源,比如 CPU、内存、I/O 设备等。然后,在模拟的虚拟硬件上安装了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即 Guest OS。
Docker容器也可以说是一种虚拟化技术,它不像虚拟机那样虚拟化操作系统和硬件资源,使用Docker Engine来创建相对隔离的沙盒环境。
总结一下它们的主要区别:
- 容器与容器之间使用名称空间进行隔离隔离,而虚拟机是完全的资源隔离,可能更安全。
- 容器共享宿主机的内核,而虚拟机使用完全独立的内核,需虚拟化硬件和内核。
- 虚拟机的启动可能需要几分钟,Docker启动只需几秒钟甚至更短。
- 容器镜像更加轻量级,可能只有几百M,而虚拟机镜像可能有几十G。
Docker镜像制作
了解了Linux容器3大核心技术之后,来看一下制作docker镜像的步骤。
应用编写
使用Docker部署一个用Python 编写的 Flask Web 应用 (app.py) 。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escape, request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
def index():
return "<h1>Index Page</h1>"
@app.route('/hello', methods=['get'])
def hello():
name = request.args.get("name", "World")
return f'<h1>Hello, {escape(name)}!</h1>' \
f'<p>Method: {request.method}</p>' \
f'<p>Url: {request.path}</p>'
if __name__ == '__main__':
config = dict(
debug=True,
host='0.0.0.0',
port=1234,
)
app.run(**config)
创建requirements.txt文件,内容为:
flask
编写Dockerfile文件
Docker 使用 Dockerfile文件来构建镜像,使用一些标准原语来描述要构建的镜像,Dockerfile语法可参考容器技术介绍:Docker Dockerfile语法与指令。
可以到dockerhub选择合适的python镜像:https://hub.docker.com/_/python
Dockerfile文件内容:
# 基于Python开发镜像构建
FROM python:3.7.12-slim
# 指定信息
LABEL maintainer="flask_demo"
# 设置环境变量
ENV APP_VERSION latest
ARG workpath=/app
# 切换root用户
USER root
# 将工作目录切换为workpath
WORKDIR $workpath
# 将当前目录(Dockerfile 所在的目录)下的所有内容复制到/app目录下
ADD . /app
# pip命令安装依赖
RUN pip install --trusted-host pypi.python.org -r requirements.txt
# 映射1234端口
EXPOSE 1234
# 设置ENTRYPOINT参数,容器进程为:python app.py
CMD ["python", "app.py"]
FROM
指令指定了构建的基础镜像。
CMD ["python", "app.py"]
等价于docker run <image> python app.py
。默认情况下,Docker 会提供一个隐含的 ENTRYPOINT:/bin/sh -c
。实际上运行在容器里的完整进程是:/bin/sh -c "python app.py"
,即CMD 的内容就是 ENTRYPOINT 的参数。
镜像制作
准备好上述三个文件后,就可以开始制作镜像了。
$ ls
app.py Dockerfile requirements.txt
当前目录执行:
$ docker build -t flaskdemo .
-t
表示给这个镜像加一个 Tag。执行上述命令后,会按照Dockerfile 文件中的原语顺序执行,每个原语都会都会生成一个对应的镜像层。
生成完成后,使用 docker images
命令查看结果:
$ docker image ls | grep flaskdemo
flaskdemo latest 6685add6b4e6 4 minutes ago 131MB
启动容器
docker run 命令启动容器:
$ docker run -p 8088:1234 flaskdemo
* Serving Flask app 'app' (lazy loading)
* Environment: production
WARNING: This is a development server. Do not use it in a production deployment.
Use a production WSGI server instead.
* Debug mode: on
* Running on all addresses.
WARNING: This is a development server. Do not use it in a production deployment.
* Running on http://172.17.0.2:1234/ (Press CTRL+C to quit)
* Restarting with stat
* Debugger is active!
* Debugger PIN: 417-802-482
由于我的docker安装在虚拟机中,在windows物理机访问虚拟机IP地址:http://192.168.20.9:8088/
访问http://192.168.20.9:8088/hello
进入容器,查看一下目录文件:
$ docker ps | grep flaskdemo
3b75f31e42cd flaskdemo "python app.py" 4 minutes ago Up 4 minutes 0.0.0.0:8088->1234/tcp, :::8088->1234/tcp agitated_moore
$
$ docker exec -it 3b75f31e42cd /bin/sh
# ls
Dockerfile app.py requirements.txt
# pwd
/app
#
# ls
Dockerfile app.py requirements.txt
docker exec
命令可以进入正在运行中的容器,查看正在运行的 flaskdemo 容器的进程号(PID):
$ docker inspect --format '{{ .State.Pid }}' 3b75f31e42cd
3302
查看宿主机的 proc 文件,可以看到PID=3302 的进程的所有 Namespace 对应的文件:
ls -l /proc/3302/ns
total 0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50 ipc -> ipc:[4026532574]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50 mnt -> mnt:[4026532572]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36 net -> net:[4026532680]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50 pid -> pid:[4026532575]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57 user -> user:[4026531837]
lrwxrwxrwx 1 root root 0 Jan 18 15:50 uts -> uts:[4026532573]
docker exec
的实现原理是通过加入到某个进程已有的 Namespace 当中,从而达到“进入”这个进程所在容器的目的。
Docker 的--net
参数可以让你启动一个容器并“加入”到另一个容器的 Network Namespace 里,比如在搭建Prometheus + Grafana的性能监控系统中,使用如下命令启动Prometheus:
$ docker run -d --name prometheus --network grafana -p 9090:9090 -v /root/prometheus/prometheus.yml:/etc/prometheus/prometheus.yml prom/prometheus:latest --config.file=/etc/prometheus/prometheus.yml
将容器prometheus网络加入到了grafana的网络名称空间里。
Docker commit
Docker commit一般用于从一个运行状态的容器提交为一个新的镜像,一般不建议这样做,原因是这样不方便排查问题,可维护性差,Dockerfile的方式更容易排查问题。
Docker commit构建命令:
$ docker commit 容器名 新镜像名:tag
总结
看到这里,你可能对Docker容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Docker涉及到大量Linux相关技术,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容器相关核心技术。
容器实际上是一个由名称空间、Cgroups 和 联合文件系统三种技术构建出来的,与宿主机隔离的特殊进程(可通过docker inspect --format '{{ .State.Pid }}' 容器ID
命令获取容器进程ID)。
一个正在运行的 Linux 容器可以看成两部分:
- 一个容器镜像,是容器的静态视图;
- 一个由 Namespace+Cgroups技术构成的隔离环境,称为“容器运行时”(Container Runtime),是容器的动态视图。
我们不用关心容器运行时,在开发中,只关注容器镜像就可以了,由于它部署方便,得到广大开发者的青睐。而对于复杂的应用或者服务,通常具有大规模的容器集群,容器技术从“容器”快速发展到“容器云”,在云计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容器编排技术非常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容器编排工具有 Docker 公司的 Compose+Swarm 组合,以及 Google 与 RedHat 公司共同主导的 Kubernetes 项目。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