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件协作模式通过晚期绑定,来实现框架与应用之间的松耦合,是二者之间协作时常用的模式

2. 包含有:模板方法,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事件模式)

3.模板方法:(Template Method)

  动机:在软件构建过程中,对于某一项任务,它常常有稳定的整体操作结构,但各个子步骤之间却有很多改变的需求,或者由于固有的原因无法和任务的整体结构同时实现。

  对比:晚的东西调用早的东西叫早绑定,早的东西调用晚的东西叫晚绑定,面向对象设计更提倡晚绑定。

        

 

   模板方法定义: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稳定)(图中为程序主流程),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变化)到子类中(一般指子类重写虚函数)。模板方法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复用)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方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不适用场景:当算法骨架不稳定时,或者整个程序全部稳定(没有任何变化)。

  总结:模板方法是一种非常基础和常用的设计模式,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着大量的应用。它用最简洁的机制(虚函数的多态)作为很多应用程序框架提供了灵活的扩展点,是代码复用方面的基本实现结构。除了可以灵活应对子步骤的变化外,“不要调用我,让我来调用你”的反向控制结构是模板方法的典型应用。具体实现方面,模板方法调用的虚方法可以有实现,也可以没有任何实现,一般推荐设置为protected方法。

 4.策略模式:(Strategy)

  动机: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使用的算法可能多种多样,经常改变,如果将这些算法都编码到对象中,将会使对象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有时候支持不使用的算法也是一个性能负担。将算法和对象解耦合,也为了保证开放封闭原则。

  策略模式定义:定义一系列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变化)。该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们的客户程序(稳定)二变化(扩展、子类化)。

 

  策略模式总结:Strategy及其子类为组件提供了一系列可重用的算法,从而可以使得类型在运行时方便地根据需要在各个算法之间进行切换。Strategy模式提供了用条件判断语句以外的另一种选择,消除条件判断语句,就是在解耦合。含有许多条件判断语句的代码通常都需要Strategy模式。如果Strategy对象没有实例变量,那么各个上下文可以共享同一个Strategy对象,从而节省对象开销。

5.观察者模式(Observer/Event)

  动机: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某些对象建立—种“通知依赖关系”———个对象(目标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所有的依赖对象(观察者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如果这样的依赖关系过于紧密,将使软件不能很好地抵御变化。 (例如进度条)

  观察者模式定义: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变化)的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观察者模式总结:使用面向对象的抽象,Observer模式使得我们可以独立地改变目标与观察者,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达致松耦合。目标发送通知时,无需指定观察者,通知(可以携带通知信息作为参数)会自动传播。观察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订阅通知,目标对象对此一无所知。Observer模式是基于事件的UI框架中非常常用的设计模式,也是MVC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