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噩梦
自己刚刚在睡梦中所见的三个场景,以及一些联想。
第一个场景:我犯了错,想要说点什么,得到的回应却是:别说话,你就是个XX。
有个工业时代的比喻句,称人为齿轮。一个齿轮与相关的其它齿轮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牵引着工作。权威的传递,次序(因果)的必然,集体性,可替换....这一比喻的众多隐含意义,正是工人们被赋予的意义。
信息的时代的相应比喻,应把人称为方法(函数)。
一个方法的内部也许有着多姿多彩的世界,包含着许多努力与放纵的结果,其中同时存在着难以想象的技巧与bug。但对于外界来说,这些并不重要。他们只需要知道相应的接口,加以使用。这也是方法的优点所在。也就是说,尽管方法实际上是方法本身所有内容的集合,但随着便利的使用过程的不断重复,方法的形象会从方法本身变为其名字与接口。实体渐渐地隐去,名字成为一切。
信息时代的人,似乎从齿轮变成了方法。“你就是个XX”,看起来像简洁的方法声明。
第二个场景:因为有了前鉴,我不想再连累别人,便离着大家远远的,什么都不做。大家依然会遇到困难,这时他们看到我,便称我为带来霉运的人。
生物课本指出:一条经过训练(杨教授电疗)的蚯蚓,可以学会走迷宫。碰壁和电击的痛,让蚯蚓学会了回避。蚯蚓是一种比较笨的生物,与之相比,人很聪明,自然更加懂得回避困难。
如果在一次错误事件中,错误的来源是我,那么只要我主动离开环境,便等于为大家去除了错误来源。“移除作为错误方法的 XX!”。这一回避式的处理方式的背后所包含的简洁与优雅十分深刻,使人想起了古老的无脊索动物。
然而,正如有时人们会怀疑被注释的代码是否还在运行一样,一个不相关的人依然有可能被看作错误的来源。当不幸的事情再度发生时。人们口中的“我”变成了一个幽灵,以神秘的形式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幽灵是我吗?
幽灵是我的名字。
第三个场景:昔日的好友也指责我,并声称要保持距离。我决定反击,指责对方的错误。
当回避的空间不足的时候,对抗会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虽然往往打着剖析对手的名义,对于一个人来说,对抗的中心却永远不会在对方的一侧。
对抗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描述的运动。在这样的运动中,曾经淹没在名字之下的实际的自我,似乎又可以渐渐地浮出水面。一种自我认识,由此得到确认。
若是沉浸于这样的自我,便可以自由地指责他人的名字。
【推荐】编程新体验,更懂你的AI,立即体验豆包MarsCode编程助手
【推荐】凌霞软件回馈社区,博客园 & 1Panel & Halo 联合会员上线
【推荐】抖音旗下AI助手豆包,你的智能百科全书,全免费不限次数
【推荐】博客园社区专享云产品让利特惠,阿里云新客6.5折上折
【推荐】轻量又高性能的 SSH 工具 IShell:AI 加持,快人一步
· [.NET]调用本地 Deepseek 模型
· 一个费力不讨好的项目,让我损失了近一半的绩效!
· .NET Core 托管堆内存泄露/CPU异常的常见思路
· PostgreSQL 和 SQL Server 在统计信息维护中的关键差异
· C++代码改造为UTF-8编码问题的总结
· CSnakes vs Python.NET:高效嵌入与灵活互通的跨语言方案对比
· 【.NET】调用本地 Deepseek 模型
· Plotly.NET 一个为 .NET 打造的强大开源交互式图表库
· 上周热点回顾(2.17-2.23)
· 如何使用 Uni-app 实现视频聊天(源码,支持安卓、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