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想想
布局
二十多岁的年纪里,或许可以会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注入满腔热情,亦或充满了干翻天地的嚣张和张狂,但是终究还是得明白,我们可以因为年轻而肆无忌惮的在各种领域冲锋陷阵来消耗自己年轻的资本,但终究我们也会bu再年轻。那么这个时候,越早做人生的战略布局就越能避免岁月蹉跎之后无奈的叹息。
起源
起源。在初入大学充满迷茫又对什么都好奇的时期,面对学校课程的无聊和毫无方向感,自己很无力又很无奈,只能在bu断的寻找方向,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Alex教的python,然后在Alex的“洗脑”之下,让我逐渐意识到我需要做些什么,意识到大学会毕业,毕业之后需要工作,工作的工资是就我需要追究的目标。就此一发bu可收拾,一切的导向就变成了出去工作拿很高的工资。由此过程中慢慢的明白了竞争压力,然后经过抉择,毅然从python开发转入Linux运维领域,在学历上变劣势为优势,选择差异化竞争去降维打击。大四下学期实在忍受bu了学校的生活,选择去上海,在完全bu懂如何写简历bu懂什么面试技巧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就拿到了薪资bu菲的offer,这里可能尤为需要感激上家公司的运维总监刚哥,能够在看到我那一份堪比txt记录的简历之后,还能给我面试机会,然后为我去跟CTO去争取机会。然后在这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从私有化项目实施部署维护,到做公司的CICD,也了解了很多此前所bu知道的东西,直到后来,在每天重复性的任务和上海疫情的压抑之下,毅然决定离开。兜兜转转,也毕业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很多事情,遇到了很多人,也有了一些感悟和对一些事情自己的看法。当然,在这个年龄节点上的看法和想法或许比较狭隘,或许也会充满偏见,但是把它们记录下来,或许日后在对自己进行时空对话时,能再有一些感悟和更深刻的理解。
技术
关于技术。IT技术千变万化,迭代起来更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在技术视野里用自己去bu断的去适配它的技能需求,只能是在各种技术中进行自我陶醉自我麻痹,然后被它的快速更迭所拖垮。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看清在这些技能的背后,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是需要我们拥有去解决什么问题的能力。企业在用人时,必定是需用一个人去解决什么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个人是你呢,必然是因为他认为你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么,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用什么样的技能呢,这才到了我们考虑技能的环节。以终为始,明白它的目的你才能倒推它的需求,按照需求去准备才能立于bu败之地。
走向
关于走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只需要按照自己此前的规划,一步步的从Linux运维到做k8s,cicd,到devops,到架构师,再到管理层,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但是静下来思索一番,似乎这个规划就充满了狭隘。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我们的目的,在工作的前提之下,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或者说是赚更多的钱,那么既然我们是为了赚钱,为什么需要把眼光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层面呢?这似乎有种一路bu换肩的架势,成则四平八稳劳累半生,败则一败涂地蹉跎人生。在技术部门的框架之下,运维似乎就充当面消防队员的角色,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就扛起灭火器去灭火,或者别人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就去评估它的可行性或合理性去加以实现,在需求背后,我们并bu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我说的目的面向的并非技术层面,而是最终的用户层面,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解决用户什么样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或者我们解决他的问题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这些我们无从得知,也并bu关注。我们只能bu断的去响应别人的需求,那么这样就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被动的过程注定它无法主动去创造价值,注定它只是一个成本控制部门。很多公司其实并没有什么核心的技术,那么在相同的逻辑之下,开发其实也是类似运维的职位,bu断的响应需求,而bu主动创造价值,再扩展到整个技术部门,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他们都bu过是响应需求而已,而非站在公司层面去主动创造价值。那么对于响应需求的群体,可能需要控制的无非就是成本问题,这里包括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那么如何去实现突破呢?我认为靠技术根本无法实现,我们可能需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去思考,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在于你能够为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也就是你可以为谁赋能。你为团队赋能,你为领导赋能,你为公司赋能,你为老板赋能,你的赋能对象是谁,决定了你能到达的高度。有句话说的好,bu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所以在我现有的认知框架之下,我认为做技术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创造价值的思维和眼光,我们需要换被动为主动,所以可能要往运营方向去扩展提高,太长时间深抠技术很容易固步自封,作茧自缚。
终生学习
关于终生学习。老是有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似乎认为终生学习这个事情很bu可思议,似乎IT行业需要终生学习就显得很可怕。但其实,我们稍加思索便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个伪命题,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其实都是在终生学习,你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学到东西,无论是看电影还是打游戏还是运动,都在学习,只是它们并非和我们的工作有直接的关联。或许我们可以转换一下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是选择持续专攻某个领域,还是选择分出额外的精力去探索其他的领域,这也就是:我们是选择纵向深入还是横向扩展。所谓纵向深入就是指我们专攻某一领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横向扩展就是在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发展然后再建立关联,也就是在建立大的视野之后的综合发展。这样看来,似乎纵向深入的方式是更佳的选择。实则bu然,这两种选择就对应了bu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被动方式的需求响应,而后者是主动方式的思考探索,而能站在企业视角创造价值的,大都是后者。
家庭观念
关于家庭观念。一般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我们需要满足来自家庭的期望,而他们的期望bu外乎健康、工作、婚姻。暂且bu论我们需要满足他们期望这件事本身是否存在一定的道理,单就从这些期望本身来说,其实似乎合情合理。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很好的工作,再有一个很bu错的另一半,人生之美满似乎也bu外乎于此了。他们的期望中,稳定似乎是永恒的旋律,似乎所有人都应该按照这种套路去生活,否则就是异类,但是他们忽略了人的特质之一就是探索未知向往自由,也并bu是所有人都要活成一个样的。他们害怕bu确定,害怕bu稳定,向往一成bu变,但殊bu知,所有事物都会变化的,所谓bu变,只是在一个时间段下的动态平衡。如果想获得的更多,那必然要舍弃某些东西,但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变得做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想要获得更多的东西,却无法做到割舍已有的部分,到头来也只是守着自己的那小片天地自嗨。很多事物和观念都在以一种离谱的方式在运作,之所以我们感受bu到它的离谱,或许是因为在一个离谱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之下已经适应了它的离谱并bu断的加以确认这是正确的,然后如果某一天有人识别并看穿它的本质,那么那些人只会认为他是异类,虽然那些人可能知道他说的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他们bu允许有人去否定自己终生信奉的观念,他们害怕跟别人bu一样,他们也害怕有人跟他们bu一样。
爱情
关于爱情。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事物,所谓感性也就意味这它并bu那么有什么逻辑而言,但我们却经常习惯于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感性的事物,最经典的话题就是:你为什么喜欢我。所谓一见钟情,喜欢一个人或许只需要看一眼便达成了,并bu需要那么多的理由。或许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另一个话题:你为什么跟我在一起,那对于这个话题,我们便可以用理性的逻辑来进行分析了。或许是因为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恰巧有那么个人的出现,给与了你心灵和精神上的安慰;或许是因为在孤单的岁月里,你需要陪伴;或许是物质或生理上的需求;或许是因为喜欢你。我们往往喜欢在心底给人添加预设,自己给对方添加一个对他的期望,然后在随后的生活中,往往这种期望无法实现,随后而来的,是无尽的失望。但其实,这一切都只是自己在自我感伤,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这种失望本身其实并bu可怕,真正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在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对对方的失望累积之后,你会无比的确定,对方就是你想的那样,进而把这些和其他的东西建立起直接关联。我们渴望追寻完美的爱情,迷醉于剧中的是是非非,待到满身伤痕之后,害怕?失落?挣扎?变得bu是那么发自内心,变得权衡利弊。或许,我们应该坚守内心,bu再人云亦云,舔舐伤口之后一笑而过,静候再静候,继续找寻完美的爱情,bu再因为某段时间的低层而放弃内心,也bu再因为所谓的合适而进行妥协。
最后
在这个bu大bu小的年纪里,我们迷茫,我们彷徨;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我们bu妥协,我们bu甘于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