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些物品可以免费得到时,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中配置资源的市场力量就不存在了,也就是市场不能保证该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适当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市场失灵,并增进经济福利
1.物品有排他性吗?,可以阻止人们使用这些物品吗?
2.物品有竞争性吗?,一个人使得这种物品减少了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享用吗?
可以使用排他性和竞争性把物品分成四类
1.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
2.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
3.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
4.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
因为公共物品这种特性,所以人们会有一种搭便车者的激励,搭便车者是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但是政府可以潜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认,总收益大于成本,它就可以提供公共物品,并用税收为它支付,这可以
使每个人的状态变好
有三种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1.国防 保卫国家免受外国入侵是公共物品典型例子
2.基础研究 一般性知识是不能申请专利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这种一般性知识,专利制度只能使特殊的技术知识具有排他性,而一般性知识没有排他性
3.消除贫穷计划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9a5550100nq9o.html
新加坡为什么不堵车?
堵车,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也是最让政府最头疼的难题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武汉等二线城市,堵车已经不只在上下班高峰,成了一种常态。
近日,北京政府采取了一些“治堵”措施,其效果如何,还需时日观察结论。在如何解决堵车之痛的重大难题面前,“新加坡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新加坡不堵车,不是因为地方大。新加坡国土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3公里,面积共682.7平方公里,其中一半多还是森林、绿地和水体。新加坡不堵车,不是因为人口少。新加坡首都人口近500万,占地9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5985人,在城市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承载将近两万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闲,人口密度是武汉市区的7.7倍。新加坡不堵车,也不是因为车辆少。在这个弹丸之地,跑着80多万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1021辆。U'
V( M& x6 L
有记者从机场到新加坡市,仅有十几分钟的车程,一路上没任何塞车现象。一个导游说:新家坡政府高薪养廉,公务用车严格控制,凡公车私用或损公肥私者经查实,本人遭鞭刑、永远不能再进入公务员队伍,子女还要失去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新加坡人均月收入最低2300新币(当日人民币与新币汇率5.2:1),相当于人民币近13000元,市民出门乘公交车仅0.7新币。这里的烟、酒、汽车等消费品很贵,一辆普通的2.0升本田轿车在中国仅需人民币20多万,可在新加坡需要100多万。原因是烟、酒、汽车不属于人类生活必须品,还会带来污染,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必须用经济手段调节限制。
新加坡政府不鼓励私人拥有轿车。和中国的上海、温州等城市一样,为了控制汽车的保有量,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实行车辆定额分配制,汽车上路必须先拿到“拥车证”。个人在购买新车时,必须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10年期满后,车主无论是继续用车还是另购新车,都必须支付另外一笔费用。
除高昂的拥车证之外,新加坡还要征收车辆注册与附加注册费、关税、燃油税、路税、停车费等税费,希望借高额的用车成本来抑制更多人想拥有汽车的念头。
在新加坡,汽车的牌照分为黑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黑牌和黄牌使用上没什么区别,选择哪种颜色完全取决于车主的个人喜好。但红牌却完全不同,因为你的车挂了这种牌照,意味着你没有交过“拥车证”的费用,只能在周末两天上路,周一至周五上路的话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是价钱不菲的罚单。
新加坡的ERP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不以增加收入为目的的道路收费系统,其收费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调控和管理车流量。新加坡在车辆流量最大的中心商业区各大通道设置了28个电子收费站,当汽车每次通过收费站时,ERP通过专有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自动从装置在车内读卡器中的智能卡上扣除费用。当然,车主并不需要在所有时间都缴费。除了上午7:30~10:00,下午12:00~20:00的高峰区间,其他时间系统会自动关闭。为了引导车辆尽量不在高峰区间出行,ERP还根据不同时间段调整缴费金额。例如早上8:30~9:00是车辆进入中央商业区最多的时段,因此收费也最高,一辆轿车需要缴纳3元新币(相当于人民币15元);而在车流量较少的12:00~12:30,每车次只需0.5元新币。
在新达城第一大厦楼下的停车场有一块告示牌:不按规定停在停车位的车,管理员将对车轮上锁,“开锁费”是100新元(500元人民币),在商业中心乌节路的一个大酒店门口,“开锁费”更是高达206新元(1030元人民币)!而在马路边随意停车,小车每次罚款70新元,大车100新元。
重罚不仅无副作用,反而增强了市民的自觉性。天长日久,新加坡人都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在新加坡的十字路口,即使没有车辆通过,人们也宁可在烈日下暴晒几分钟,等绿灯亮后才过马路。
在新加坡街道上,很少看到交警的身影,但是,你一旦违法,说不定哪个电子监控系统就将你记录在案。
因为24小时值勤的“电子警察”遍布大街小巷、十字路口和主要公路干线。只要电子眼记录下了违法车辆和司机,执法起来可谓六亲不认,罚你没商量。
新加坡的单行线随处可见,即便动辄四五个车道宽的大路也是如此。当地街道几乎有一半都是单行线,这也是减少堵车的一个办法。
不得不提的是,任何先进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都需要参与者的积极配合。新加坡人开车极度规矩,根本没有像国内司机那样加心插队、抢道乱按喇叭的现象。行车礼让几乎是每一位司机的习惯。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人行斑马线两端都设置了行人过街控制按钮,而在一些没有按钮的小路,对于步行过街的行人,来往的车辆都会礼貌地让路,在两三米远之外就停下来,不管有多少人过街,他们都会耐心地等你走完。
在新加坡,公共交通网以83公里地铁线为纲,240多条巴士线和轻轨线为目,3800多个站点为结。每个站点每15分钟必须有一辆车到达,早不能超过1分钟,晚不能迟到2分钟。任何一个居民,从家里走出来,不出400米,必定能到达一个“站”。支撑新加坡对车流控制却不影响出行的,正是这种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出行人数不便的情况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越多,道路上跑的机动车的数量就会越少,形成良性循环,保证道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