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收获甚少。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你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却发现进展很小,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常驻在大脑中,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也在想这件事,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接近了实际流逝的时间,你的CPU是满载的。

也许你会发现,书倒是经常翻看,但领悟却不见得有多深,表面上花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学到表面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

走路,买菜,洗漱,坐公交,逛街,吃饭,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称为:暗时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消化平时学习的新知识,让你的神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很大的效应。

程序中,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先保存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要加载目标任务上下文。

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在多任务间切换,会耗费大量时间,浪费很多时间。

另外,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的适合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

比如:看了3小时书,或者调试了半小时的程序,这时候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在活跃状态,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达到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叫:流体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打折扣。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能够保持状态(思维体力),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状态,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笃地做一件事情不被打扰。工作以后的现状是,需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是不是需要在多任务间切换;另外,即便能够把任务优先级分配好,也难免在做一件事的适合心中突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有做的焦虑来,因为没有完成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发消息提醒你,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抗干扰!也是一个高效的条件。

 

posted @ 2012-12-17 13:39  Heri  阅读(19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