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Map的工作原理
HashMap基于hashing原理,我们通过put()和get()方法储存和获取对象。当我们将键值对传递给put()方法时,它调用键对象的hashCode()方法来计算hashcode,让后找到bucket位置来储存值对象。当获取对象时,通过键对象的equals()方法找到正确的键值对,然后返回值对象。HashMap使用链表来解决碰撞问题,当发生碰撞了,对象将会储存在链表的下一个节点中。 HashMap在每个链表节点中储存键值对对象。
1.HashMap介绍
HashMap为Map接口的一个实现类,实现了所有Map的操作。HashMap除了允许key和value保存null值和非线程安全外,其他实现几乎和HashTable一致。
HashMap使用散列存储的方式保存kay-value键值对,因此其不支持数据保存的顺序。如果想要使用有序容器可以使用LinkedHashMap。
在性能上当HashMap中保存的key的哈希算法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每个bucket中的是时候,HashMap在基本的get和set操作的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
在遍历HashMap的时候,其遍历节点的个数为bucket的个数+HashMap中保存的节点个数。因此当遍历操作比较频繁的时候需要注意HashMap的初始化容量不应该太大。 这一点其实比较好理解:当保存的节点个数一致的时候,bucket越少,遍历次数越少。
另外HashMap在resize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性能消耗,因此当需要在保存HashMap中保存大量数据的时候,传入适当的默认容量以避免resize可以很大的提高性能。 具体的resize操作请参考下面对此方法的分析
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类,当作为共享可变资源使用的时候会出现线程安全问题。需要使用线程安全容器:
Map m = new ConcurrentHashMap();或者
Map m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2.数据结构介绍
HashMap使用数组+链表+树形结构的数据结构。
3.HashMap源码分析(基于JDK1.8)
3.1关键属性分析
transient Node<K,V>[] table; //Node类型的数组,记我们常说的bucket数组,其中每个元素为链表或者树形结构
transient int size;//HashMap中保存的数据个数
int threshold;//HashMap需要resize操作的阈值
final float loadFactor;//负载因子,用于计算threshold。计算公式为:threshold = loadFactor * capacity
其中还有一些默认值得属性,有默认容量2^4,默认负载因子0.75等.用于构造函数没有指定数值情况下的默认值。
3.2构造函数分析
HashMap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构造函数,主要区别为是否传入初始化容量和负载因子。分别文以下三个。
//此构造函数创建一个空的HashMap,其中负载因子为默认值0.75
public HashMap() {
this.loadFactor = DEFAULT_LOAD_FACTOR; // all other fields defaulted
}
//传入默认的容量大小,创造一个指定容量大小和默认负载因子为0.75的HashMap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创建一个指定容量和指定负载因为HashMap,以下代码删除了入参检查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is.threshold = tableSizeFor(initialCapacity);
}
注意:此处的initialCapacity为数组table的大小,即bucket的个数。
其中在指定初始化容量的时候,会根据传入的参数来确定HashMap的容量大小。
初始化this.threshold的值为入参initialCapacity距离最近的一个2的n次方的值。取值方法如下:
case initialCapacity = 0:
this.threshold = 1;
case initialCapacity为非0且不为2的n次方:
this.threshold = 大于initialCapacity中第一个2的n次方的数。
case initialCapacity = 2^n:
this.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具体的计算方法为tableSizeFor(int cap)函数。计算方法是将入参的最高位下面的所有位都设置为1,然后加1
下面以入参为134217729为例分析计算过程。
首先将int转换为二进制如下:
cap = 0000 1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1
另外此处赋值为this.threshold,是因为构造函数的时候并不会创建table,只有实际插入数据的时候才会创建。目的应该是为了节省内存空间吧。
在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时候,会将table的capacity设置为threshold,同时将threshold更新为loadFactor * capacity
3.3关键函数源码分析
3.3.1 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操作
HashMap在插入数据的时候传入key-value键值对。使用hash寻址确定保存数据的bucket。当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时候会进行HashMap中容器的初始化。具体操作如下:
Node<K,V>[] tab; int n, i;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n = (tab = resize()).length;
其中resize函数的源码如下,主要操作为根据cap和loadFactory创建初始化table
Node<K, V>[] oldTab = table; int oldThr = threshold; //oldThr 根据传入的初始化cap决定 2的n次方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Thr > 0) // 当构造函数中传入了capacity的时候 newCap = oldThr; //newCap = threshold 2的n次方,即构造函数的时候的初始化容量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 2的n次方 * loadFactory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threshold = newThr; //新的threshold== newCap * loadFactory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长度为2的n次方的数组 table = newTab;
在初始化table之后,将数据插入到指定位置,其中bucket的确定方法为:
i = (n - 1) & hash // 此处n-1必定为 0000 1111 1111....的格式,取&操作之后的值一定在数组的容量范围内。 其中hash的取值方式为: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具体操作如下,创建Node并将node放到table的第i个元素中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tab[i] = new Node(hash, key, value, null);
3.3.2 非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操作源码分析
当HashMap中已有数据的时候,再次插入数据,会多出来在链表或者树中寻址的操作,和当size到达阈值时候的resize操作。多出来的步骤如下:
另外,在resize操作中也和第一次插入数据的操作不同,当HashMap不为空的时候resize操作需要将之前的数据节点复制到新的table中。操作如下:
3.4Cloneable和Serializable分析
在HashMap的定义中实现了Cloneable接口,Cloneable是一个标识接口,主要用来标识 Object.clone()的合法性,在没有实现此接口的实例中调用 Object.clone()方法会抛出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异常。可以看到HashMap中重写了clone方法。
HashMap实现Serializable接口主要用于支持序列化。同样的Serializable也是一个标识接口,本身没有定义任何方法和属性。另外HashMap自定义了
private void writeObject(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s) throws IOException private void readObject(java.io.ObjectInputStream s) throws 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两个方法实现了自定义序列化操作。
注意:支持序列化的类必须有无参构造函数。这点不难理解,反序列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反射创建对象。
4.HashMap的遍历
以下讨论两种遍历方式,测试代码如下:
方法一:
通过map.keySet()获取key的集合,然后通过遍历key的集合来遍历map
方法二:
通过map.entrySet()方法获取map中节点集合,然后遍历此集合遍历map
测试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 map.put("name", "test"); map.put("age", "25"); map.put("address", "HZ"); Set<String> keySet = map.keySet(); for (String key : keySet) { System.out.println(map.get(key)); } Set<Map.Entry<String, Object>> set = map.entrySet(); for (Map.Entry<String, Object> entry : set) { System.out.println("key is : " + entry.getKey() + ". value is " + entry.getValue()); } }
HashMap 1.7 与 1.8 的 区别,说明 1.8 做了哪些优化,如何优化的?
(一)Hashmap的结构,1.7和1.8有哪些区别
不同点:
(1)JDK1.7用的是头插法,而JDK1.8及之后使用的都是尾插法,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JDK1.7是用单链表进行的纵向延伸,当采用头插法时会容易出现逆序且环形链表死循环问题。但是在JDK1.8之后是因为加入了红黑树使用尾插法,能够避免出现逆序且链表死循环的问题。
(2)扩容后数据存储位置的计算方式也不一样:
1. 在JDK1.7的时候是直接用hash值和需要扩容的二进制数进行&(这里就是为什么扩容的时候为啥一定必须是2的多少次幂的原因所在,因为如果只有2的n次幂的情况时最后一位二进制数才一定是1,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hash碰撞)(hash值 & length-1)
2、而在JDK1.8的时候直接用了JDK1.7的时候计算的规律,也就是扩容前的原始位置+扩容的大小值=JDK1.8的计算方式,而不再是JDK1.7的那种异或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就相当于只需要判断Hash值的新增参与运算的位是0还是1就直接迅速计算出了扩容后的储存方式。
(3)JDK1.7的时候使用的是数组+ 单链表的数据结构。但是在JDK1.8及之后时,使用的是数组+链表+红黑树的数据结构(当链表的深度达到8的时候,也就是默认阈值,就会自动扩容把链表转成红黑树的数据结构来把时间复杂度从O(n)变成O(logN)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