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在买万科时,到底在买什么?
王石在北京发布针对"野蛮人"的战斗檄文的第二天中午,正式出手,宣布万科停牌,计划增发做重组和收购。这个动作直接的效果是摊薄股权,迫使已持有22.45%万科股份的宝能系,远离召集临时股东大会、继而改组董事会的触发点。
事实上,在详细回复深交所九问后,宝能系的老板姚振华基本打明牌了。更何况,根据王石的叙述,此前姚振华向王释放"善意"被当场拒绝。王石宣战后,向来隐秘的宝能紧跟出一条声明,大意是:我守法、合规、信市场。
双方挑明,决战在即。
消息称,万科管理层、宝能系目前均在紧锣密鼓拜票。尚不能知晓万科在争取的重组方是谁,华润自今年二度失去大股东位置后一直未表态。
值得注意的是安邦。经民生银行一役,安邦显示了神秘而强大的实力。安邦12月8日买入5%万科时,一度有信息释放出其为宝能站台,以换取董事会一席。但坊间最新流传,此刻的吴小晖已命资管部按兵不动。
我们无意推测,这场针对一家蓝筹上市公司的争夺战,伦理或资本的力量谁会取得最终胜利。在任何一个现实的市场中,两者从来都不是天平的两端。这还取决于双方在规则层面的博弈,是实力的较量。更何况谁能断言,宝能控制万科后,就一定会放弃代表伦理的信用品牌和现代企业制度。但值得讨论的是,当万科成为标的的个案中,我们怎么看。
在现代市场语境中,如果一家公众公司被认为价值低估,又没有周全的防备,就有可能成为被猎者,这是价值发现的一部分,不含有任何道德评判。上市房企处价值洼地,货币宽松带来的险资资金池迅速膨胀,是近年房企被险资屡屡强势举牌的背景。不仅万科,金地、远洋、金融街均是如此,这些公司的共性是股权分散。换言之,能买,买了还有搞头。
但落到万科个案,逻辑是什么?
首先看资产。一位专注房企股权投资的投行老总说,万科项目获取方式决定了,其资产本身的潜力不出挑,从资产价值角度并非上佳标的。
其次考虑的是品牌。万科的品牌文化是什么:现代企业制度、职业经理人文化。
三是市场地位和远期收益。作为目前国内最大住宅企业,万科曾向经济观察报独家披露十年愿景,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到一倍到6%,并争取在近几年15%的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位上有所突破。进入低利率时代,这样的稳定收益对偏好长期配资资金的险企而言实在美妙。况且,万科庞大的社区物业,在险资近年集体发力养老、健康类新业务的背景下也大为增色。
此外,市场上还有两种推演,其一宝能系自有的大量地产资产继续万科这样的品牌盘活。理由成立,但限于短期。其二炒股,如今宝能系手持这么多筹码,至少跑也跑不干净了。
我们倾向于万科的价值在于其品牌,在于其完善的公司治理、市场地位以及稳健发展潜力。后者是前者的支撑。王石认为,宝能强行从管理层手上拿走了万科这家公司只是拿走"万科"两个字,他另起炉灶还能重造万科。这话并非没有道理,尤其是前半句。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有姚振华与王石4小时长谈中的表达和许诺。只不过,这并未获得万科团队核心的认可。且遗憾的是,宝能系并没有就买入万科,对这家公众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做过公开、完整的阐释。只是通过其后的迅猛增资,体现出他与王石在万科职业经理人团队态度的判断上,出现了差异。
王石不认可的理由是,信用度、杠杆风险、发家史,并怀疑宝能不讲规则。但这更多是他的预判,目前无论从市场还是市场监管者的态度看,并未支持这一结论。
来自万科旗手和中国优秀职业经理人团队的表达需要认真倾听。宝能对万科的狂热追逐尚在规则之内。万科是全体股东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这场商战中,管理层和新晋大股东的角色被无限放大。中小股东、员工以及客户的声音,并未被充分呈现,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很难。
作为一家公众公司,万科值得尊重。无论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乃至公司治理上的探索,万科带给中国公司的影响力都是持续的。相信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思考:万科在原有股东架构和管理团队下,是否能继承过去的荣光。相反,如果万科控制权易手,新晋大股东对其现有轨迹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我们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网上针对王石讲话提出了5大疑惑:1、资本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追求透明的社会秩序的矛盾在哪里?2、企业的信用有什么本质构成?3、楼市下行,加大资本投入,对中小投资者是利好还是利空?4、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代表郁亮,代表员工、代表社会的秩序来发言,是否要有些代表资格的确认?5、万科作为一个品牌企业,它的无形资产到底属于企业的,还是部分人的,是可以带走的,还是不应该带走的?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这些问题的答案和王石讲话所依据的逻辑同样值得深究。这些问题殊途同归:究竟怎样才是对万科好,对万科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更有利。更直接的拷问是,当资本买万科时,买到了什么。中国已经进入并购时代,如何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牵涉到我们选择怎样的公司治理理念。我们关注问题的答案,因为它影响的绝不只是万科或宝能这家公司本身,它塑造的将是中国公司的未来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