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实战性的管理学书籍\教材推荐

管理学的书籍我只推荐一本,就是《管理者必读12篇》!这本书是我见过的最具实战性的教材,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个人觉得如果真的看懂了这本书,其他书统统可以不看。当然,这本书也并不难懂!理论会有一些,毕竟理论是基础,但更多的是切实企业和自身实际的实战性东西。

经典管理畅销书籍,我只推荐这一本

 

并且这本书的内容也很全面,基本全面覆盖了管理者能力提升和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只不过比一般的书要贵一些,但个人认为物有所值啊。

其实一般管理书籍的通病就是理论大于实际,并且好多还是十分过时的陈旧理论,就算拿这些理论去实践都不会有什么用。而《管理者必读12篇》这本书恰恰相反,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耳目一新的感觉。

真的很推荐所有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好好读下这本书,这样的一本经典教材,你值得拥有!

延伸阅读:管理的概念

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情。但是,管理实践却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无数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不可思议的卓越发明、令人惊叹的宏伟工程,它们都曾在一定的时空中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轨迹,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必然有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最基本的因素,那就是都必须具备精心的策划和有效的管理。

纵观历史,大到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组织的涨落,小到个人的沉浮,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管理是否得当,总是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管理国家?如何管理企业、学校、医院?如何管理自己的事业、行为、时间、精力、财富?总而言之,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既是成功的要素,也是失败的根源。

横察现世,在当代社会中,不管人们从事何种职业,事实上人们都在参与管理,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组织,管理部门,管理业务,管理家庭,管理子女。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只注重从实践中学习管理,就不免要付出一些代价,走一些弯路;倘若带着管理的科学理论去理性地实践,也许就会尽快地悟出管理的真谛,掌握管理的艺术和真理。

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已经成为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显学,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与完善,国内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各类组织甚至家庭与个人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专业化分工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复杂,知识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将更加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管理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第一节 管理的概述要学习管理学,必须对管理有个概括的了解。

经典管理畅销书籍,我只推荐这一本

 

一、管理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管理,人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相关观点的评介

管理,若从字面上解释,管是主其事,理是治其事,管理即管辖治理的意思。对于管理的定义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自现代管理学诞生百余年来有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管理进行定义。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1、过程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是由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于1916年提出的。他的论点经过许多人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除在职能的提法上有所增减外,总的来说仍是正确的,并成为管理定义的基础。

2、资源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一表述由三个部分组成:

(1)管理首先是协调资源,资源包括资金、物质和人员三个方面;

(2)各种管理职能是协调的手段;

(3)管理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

3、协调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这一表述包括四个要素:

(1)为完成某种目标;

(2)由人进行的协调;

(3)通过管理职能进行协调;

(4)是某一组织群体的活动。

4、协同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是促使系统各要素协同运行,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种表述包含三点内容:

(1)管理其他人及其他人的工作;

(2)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收到工作效果;

(3)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管理。

5、人本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它包括三层意思:

(1)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际关系;

(2)管理者应当根据人的行为规律去激发人的积极性;

(3)管理的任务就是要使人们为完成共同目标而努力。

6、职能说

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这是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

(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

(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

(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

(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7、决策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这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的。

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任何管理工作解决问题时必经的过程。任何组织、任何层次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都要经过这种决策过程,所以可以说,管理就是决策。

8、规律说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管理就是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这是许多系统论者所共有的观点。这个观点包含的内容有三点:

经典管理畅销书籍,我只推荐这一本

 

(1)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具有耦合功能,因而系统的发展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2)管理的职能就是根据系统的客观规律对系统施加影响。

(3)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系统呈现出新状态,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理解管理定义应把握的要点

以上这些关于管理的观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管理的面貌。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管理的概念可以做如下表述: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和创新,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理解管理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几点:

(1)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2)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组织中进行的。组织本身是一个系统,从社会环境中输入必要资源(人、财、物、信息等),向社会输出一定的资源(劳务或产品)。

(3)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预期目标,除了要做出技术上的努力外,还需要做出管理上的努力。

(4)人在管理活动中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具有决定性作用。

(5)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促使组织内部相互依存的个体和群体的活动相互配合的过程,这些活动既可以是物质活动,也可以是精神活动。不论何时,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存的个体或群体,希望达到一个共同目标,他们之间的活动就需要协调;也只有协调相互之间的活动,他们的共同目标才能实现。

二、管理的性质

所谓管理的性质,是指管理具有的内在规定性。

(一)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也被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它的意思是: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劳动引起的。任何社会,只要进行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分工协作,“指挥”这种管理活动就不可缺少。

理解管理的生产力属性,仅仅知道管理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还不够。人们的共同劳动与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产生了对管理的需要,推动了管理的发展,而且,管理已成为现代生产力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现代管理,就没有现代的生产力;没有管理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职能,管理寓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所以说它是一般职能,但就管理职能本身而言,由于社会的进化,人类分工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人从一般社会劳动过程中分离出来,有人专门从事围猎,有人专门组织指挥,有人专门从事农业。人类社会演变发展到现在,据保守估计,全体就业人员中,至少有30%~40%的人专门从事各类管理工作,他们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们的活动,而不是直接从事物质、服务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因此,管理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经典管理畅销书籍,我只推荐这一本

 

管理也是生产力。任何社会、任何企业,其生产力是否发达,都取决于人们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各种生产要素是否得到有效的利用,取决于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这两者都有赖于管理。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下,企业外部环境基本相同,有不少企业其内部条件如资金、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及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基本相同,但经营结果、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却相差悬殊。而同一个企业有时只是更换了主要领导,企业就可能出现新的面貌。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事实证明管理也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也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二)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也被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谁的预期目的?什么样的预期目的?实质上就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国家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各种社会组织的管理概莫能外。以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为例,马克思有过十分深刻的分析:“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列宁也曾指出:“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因此,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具有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昔日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剖析过的企业,今天已经面目皆非。在我们看来,与管理的社会属性相关的基本变化至少有四点: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加速发展,工业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都空前增加,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加频繁,使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地提高了。第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尽管贫富差距仍然悬殊,失业率时高时低,但社会普遍出现了一个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的职工持有企业的股票,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了。

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瑞典、挪威、芬兰、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政府都制定了长期、中期乃至年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并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促使企业执行政府的计划。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也都对产业结构进行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采取干涉的政策,使资本主义世界本来就十分不自由的“自由竞争”变得更不自由了。

第四,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持更加挑剔的态度,并且形成了各种消费者协会和形形色色的环境保护组织,迫使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认真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管理的社会属性应当体现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在进行管理时都要从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并且自觉地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应当真正成为人们的公仆,而人民则应当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主人。

posted @ 2019-07-08 19:46  经管时评  阅读(28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