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王阳明与面向对象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儒家思想是绕不开的;研究儒家思想的发展,朱熹和王阳明是绕不开的。

  朱熹最主要的思想是「格物致知」,这个学说统治了中国思想界很久,直到王阳明的出现。

  王阳明也是一位大儒,是儒家四大杰出思想家【孔孟朱王】之一。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我的心中是两位完人之一(另一位是苏轼),是拥有很高人生境界的自我实现者。他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

 

  我是先接触朱熹的,觉得「格物致知」很有道理,毕竟「实践出真知」嘛,也因此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选择了理科,尽管我当时的文科成绩好于理科。我喜欢动手实验,动手实验得出的东西总是让我有更深的理解。

  在「格物致知」这条路上走了不短的时间,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很迷茫:我只愿意做事,更喜欢与机器打交道,而对做人很是反感——「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然而我接触的环境又让我重视起一个概念——情商。碰壁多了,就生出一种感悟:只愿意做事其实是做不好事情的,只要这个世界有除你之外的第二人存在,纪律道德就是有必要的;只要还有第三人存在,就有喜欢与否之分,「政治」也应用而生了。对于世故人情,我不很在行,也曾经不屑一顾。慢慢地,我发现不懂人情世故恰恰就是我的短板。王阳明,一个伟大的名字,就在这个时候很优雅地出现。

  研究完王阳明后,我的感悟就是:对于社会科学的东西,道理是在我们心中的,「心即理」很有道理;对于自然科学的东西,实践、思考必不可少,「格物致知」还是很实用。

 

  我一直把热爱的编程事业归类为「自然科学」,对「格物致知」的体会也较多。在我的心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总是泾渭分明的。这种认知在我大三时决定正式投身于IT并因缘际会参加了一个影响我一生的教育公益活动后被彻底打破。这个公益活动更加注重生活与编程的统一,互为指导,互为促进。研究编程的同时,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还常常写一些哲学意味的文章来训练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深入理解。可惜最终没能加入他们的队伍。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面向对象的编程是这个公益活动给我的启蒙。有一天,我突然体会到朱熹、阳明,他们的思想就是面向对象两种具体的实现嘛!怎么讲呢?朱熹讲「格物致知」,这就是对对象的抽象过程,找共同点,加以封装,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这种经验多了,也就能感悟圣心,体味「万物归一」之境。阳明讲「心即理」,这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就好比一个大牛程序员经验多了,自上而下搭框架很是得心应手,往往是先给出接口或抽象类,后有实体和对象。

  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在面向对象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统一。这让我愈发有一种感觉:研究编程,就是研究思想;从事编程,就是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优化自己的思想乃至创造出独特的思想。

 

posted @ 2016-06-15 16:45  叶莜落  阅读(68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