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虚拟机对类加载的处理机制
类被加载到虚拟机内存开始,到卸载出内存为止,经历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使用->卸载 这七个过程
- 加载
在加载阶段,虚拟机要完成三件事:
(1) 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2) 将这个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化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3) 在Java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这些数据的访问入口。
2.验证
验证是链接阶段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的自身安全。
验证阶段大致要经历四个过程: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3.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初始值的阶段,这些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通常情况下,初始化为零值。
假设有个变量定义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23;
则在准备阶段过后它的值不是123而是0,因为这时候尚未开始执行任何java方法,而把value赋值为123的putstatic指令是程序被编译后,存放在类构造器<clinit>()方法之中,故把value赋值为123的动作将在初始化阶段才会被执行。
有些特殊情况,如类静态变量的属性表中存在ConstantValue属性,则在准备阶段变量就会被初始化为ConstantValue属性所指的值。
若上例中变量定义改为: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value=123;
编译时javac将会为value生成ConstantValue属性,在准备阶段虚拟机就会根据ConstantValue的设置将value赋值为123。
4.解析
解析阶段是虚拟机将常量池内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符号引用:以一组符号来描述所引用的目标,符号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字面量,主要使用时能无歧义的表示即可(符号引用与虚拟机的内存布局无关,引用的目标并不一定已经加载到内存中);
直接引用:可以是直接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直接引用与虚拟机实现的内存布局相关,同一个符号引用在不同的虚拟机实例上翻译出来的直接引用一般不会相同)。如果有了直接引用,则引用的目标必定已经在内存中存在。
5.初始化
前几个阶段主要是由虚拟机主导和控制,到了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或是字节码)。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clinit>()方法的过程
(1)<clinit>()方法是由编译器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类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语句块(static{})中的语句合并产生的,编译器收集的顺序是由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所决定的,静态语句块中只能访问到定义在静态语句块之前的变量,定义在它之后的变量。在前面的静态语句块中可以赋值,但不能访问。
(2)<clinit>()方法与类的构造函数(或者说实例构造器<init>()方法)不同,它不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的构造器,虚拟机后保证子类的<clinit>()方法在执行之前,父类的<clinit>()方法已经执行完毕。因此在虚拟机中第一个被执行的<clinit>()方法的类肯定是java.lang.Object
(3)由于父类的<clinit>()方法先执行,也就意味着父类中定义的静态语句块要优先于子类的变量赋值操作。
class Parent{
public static int A=1;
static{
A=2;
}
}
class Sub extends Parent{
public static int B=A;
}
public class clini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Sub.B);
}
}
上面的程序运行结果为:2
(4)<clinit>()方法对于类或接口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类中没有静态语句块,也没有对变量的赋值操作,那么编译器可以不为这个类生成<clinit>()方法。
(5)接口中不能使用静态语句块,但仍然有变量初始化的赋值操作,因此接口与类一样都会生成<clinit>()方法。但接口与类不同的是,执行接口的<clinit>()方法不需要先执行父接口的<clinit>()方法,只有当父接口中定义的变量被使用时,父接口才会被初始化。另外,接口的实现类在初始化时也一样不会执行接口的<clinit>()方法。
(6)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clinit>()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和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的<clinit>()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知道活动线程执行<clinit>()方法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