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作业——《构建之法》初读后感
今天把《构建之法》看完了,到后面就有点着急,急于求成那种,看的比较水。整体也是看的比较水,很多概念只是看了看的了解,主要也是一堆词都没接触过。主要还是想说这一遍只是通读,去了解。里面很多思想都要仔细感悟,并要与实践结合。以后还是要再读的,也确实感觉值得反复去读。很给人启发。
就我现在的情况的话,我写的只能称之为程序。就如同书中所说,我只是在弄模型,而软件工程的行业,做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软件。而书也是写的软件工程,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井底之蛙突然看见了海吧。有一种格局打开的心情,感觉了解到了自己以后会怎么干,该怎么干。回到自己当下,自己只是搞模型,而且模型也是搞不好。大一的一年中,编写的程序并不多,更多的是应付。说道自己过去怎么做,无非就是看看书,按着书上的知识点去编写简单的程序。至于真像开发软件一样去写文档,想需求,设计开发,然后测试什么的,完全没有过。偶尔好一点的话,最多是有看了题目想想怎么求解,写完运行一下,看看程序能不能跑。勉勉强强算是设计、测试。而团队协作,彻底无从体验。
至于说这样的不好。第一或许就是一直在懒着学,看着课本,懂了之后写写例子,理解个差不多。从没有熟练的掌握,或者说精通一门技术。就像书中举的玩魔方的例子,只是看口诀,记口诀。没有太多的实际问题解决。到了最后,我的技术或许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真完全记住了也是好的,自己连这种境界都没有达到。最后,自己就是书中说的,把时间花费在解决低层次问题上。这样的我,肯定是无法进入市场的。第二就是编程习惯的问题吧。大家都没有团队协作过,一直都是自己编自己的代码,编程习惯,可能并不好。这样去了团队,别人看不懂自己的代码,又怎么去测验?就是别人不看,到时候自己回头改,或许也就看不懂了。第三就是前后的工作吧,虽然是模型,写的只是个程序,但也应该想好现实中怎么干,在现实中解决后再把其转化为代码。虽然自己也有在想,编写之前思考该怎么写,写完了也会运行。不过这都是正常人都会干的。而像书中说的话,像软工人该做的去做的话,那应该是写之前有明确思路的,是从头到尾大致认为可行的,都想过的。运行也不是只简单的去运行,而应该能查bug,能改正自己的代码。有的同学遇见bug不会调,有的同学却知道怎么用注释的方法找bug。测试的方法更多,模型也应该有测试。如果仅我那样,编写代码前不完全的去想,那编写确实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不能调试,不会调试,那根本就写不出来能运行的程序,写出来了,又怎么证明能满足客户需求?模型和软件实体,本来就是有共性的啊!
仔细想想,所犯的导论课老师都提到过,自己以为自己注意了,回头一看,好多问题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一要去解决,我想还是多去熟悉,反复实践。就像书中说的,通过不断的练习,把低层次的问题都解决了。另外学习技术也要明白是要解决问题的,怎么叫掌握技术,精通技术?不仅要记住,不仅要知其所以然,还要能解决问题。三者缺一不可。那就离不开学习,练习,实践解决问题。问题二要去解决的话,肯定是自己注意编程习惯。原来曾问过别人代码,当时就明白了代码风格的规范很重要。不过还是编写过程中遇到一些英文不会拼写,然后就命名随便的问题,还是说不能去拖延,遇到困难立刻解决吧。问题三就是前后工作都处理好,提前想好,学会调试。磨刀不误砍柴工!
至此还是感觉自己只是模型阶段,对软件工程接触不深。很多问题不是没有,是没遇到,没发觉到。通读了一遍之后,也只是对软件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开发软件的流程有了一定的熟悉。甚至来说,对老师所留作业中所说的过去怎么做,如何不好,怎么改还是不太明白深意。模型和实际开发,还是感觉不一样。我只是模型,又怎么从实际开发中悟出实际开发的经验呢?老师的问题是要一直思考下去的,软件工程,想必才刚刚开始吧...
至于软件=程序+软件工程。软件企业=软件+商业模式。软件质量=程序质量+软件工程质量。我感觉很有启发性,概括性。想说发现这三个公式已经说完了...从实践中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