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51单片机配置SPI及其简单应用
扩展:51单片机配置SPI及其简单应用
1. SPI简介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用于在微控制器和外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SPI使用四根信号线:时钟(SCK)、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MOSI)、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MISO)和片选(SS)。数据通过MOSI线发送,接收通过MISO线进行,SCK提供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传输,SS用于选择具体的从设备。SPI支持全双工通信、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可以通过多个从设备共享总线。
2. SPI协议基本结构
- 信号线:
- SCK(Serial Clock):由主设备生成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
- MOSI(Master Out Slave In):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线,用于传输数据到从设备。
- MISO(Master In Slave Out):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线,用于从设备发送数据到主设备。
- SS(Slave Select):选择特定的从设备,通常为低电平有效。
- 工作模式:
SPI支持四种工作模式,通过时钟极性(CPOL)和时钟相位(CPHA)设置。模式定义如下:
- 模式0:CPOL = 0,CPHA = 0
- 模式1:CPOL = 0,CPHA = 1
- 模式2:CPOL = 1,CPHA = 0
- 模式3:CPOL = 1,CPHA = 1
这些模式决定了数据的传输时序,即数据何时被采样和更改。
- 数据传输:
- 全双工通信:数据可以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同时发送和接收。
- 字节传输:数据通常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
- 通信流程:
- 选择从设备:主设备通过将SS线拉低来选择要通信的从设备。
- 数据传输:
- 主设备在MOSI线上发送数据。
- 从设备在MISO线上接收数据。
- 主设备和从设备通过SCK同步数据传输。
- 结束通信:主设备通过将SS线拉高来取消选择从设备。
- 数据速率:
- SPI的传输速率通常较高,但受到主设备和从设备的能力限制。时钟频率可以从几千赫兹到数十兆赫兹不等。
- 主设备和从设备:
- 主设备:控制通信过程,生成时钟信号。
- 从设备:响应主设备的命令,接收或发送数据。
3. 配置SPI总线
1. 硬件SPI(如果单片机支持)
许多51系列单片机(如某些型号的Atmel AT89系列)配备了硬件SPI模块,这使得配置和使用SPI更为简单。下面的步骤是基于硬件SPI的配置:
- 设置SPI工作模式:
- 确定SPI的工作模式(如时钟极性、时钟相位和数据传输顺序),根据SPI设备的要求配置SPI寄存器。
- 选择主设备/从设备模式:
- 设置SPI为主设备或从设备。
- 配置时钟频率:
- 根据需要设置SPI时钟频率。
2. 软件SPI(如果单片机没有硬件SPI模块)
如果51单片机没有硬件SPI模块,你可以通过软件实现SPI通信。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软件SPI实现:
- 定义SPI引脚
#define SCK P1_0 // SPI时钟线
#define MOSI P1_1 // 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
#define MISO P1_2 // 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
#define SS P1_3 // 片选线
- 初始化SPI接口
void SPI_Init() {
SCK = 0; // 初始化SCK为低
MOSI = 0; // 初始化MOSI为低
SS = 1; // 片选线为高
}
- 发送字节数据
void SPI_SendByte(unsigned char data) {
unsigned char i;
for (i = 0; i < 8; i++) {
if (data & 0x80) {
MOSI = 1; // 发送1
} else {
MOSI = 0; // 发送0
}
SCK = 1; // 产生时钟信号
SCK = 0; // 结束时钟信号
data <<= 1; // 处理下一个数据位
}
}
- 接收字节数据
unsigned char SPI_ReceiveByte() {
unsigned char i, data = 0;
for (i = 0; i < 8; i++) {
SCK = 1; // 产生时钟信号
data <<= 1;
if (MISO) {
data |= 0x01; // 读取MISO数据
}
SCK = 0; // 结束时钟信号
}
return data;
}
- 发送和接收字节数据的例子
void SPI_TransmitReceive(unsigned char sendData, unsigned char *receiveData) {
SPI_SendByte(sendData); // 发送数据
*receiveData = SPI_ReceiveByte(); // 接收数据
}
4. 简单应用实例
假设你有一个SPI温度传感器,它需要通过SPI接口读取温度数据。以下是一个简单的SPI应用示例:
void ReadTemperatureSensor() {
unsigned char sendData = 0x00; // 发送命令读取温度
unsigned char receivedData;
SPI_Init(); // 初始化SPI
SS = 0; // 选择SPI设备
SPI_TransmitReceive(sendData, &receivedData); // 发送命令并接收数据
SS = 1; // 取消选择SPI设备
// 处理接收到的温度数据
// 例如,可以将receivedData转换为实际温度值并显示或处理
}
说明:
- SPI_Init:初始化SPI引脚。
- SPI_SendByte:通过SPI发送一个字节的数据。
- SPI_ReceiveByte:通过SPI接收一个字节的数据。
- SPI_TransmitReceive:发送和接收一个字节数据。
- ReadTemperatureSensor: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并处理。
5. I2C与SPI之比较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
1. 基本特点
- 信号线:使用两根信号线——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
- 设备地址:支持多达127个从设备(通过地址选择)。
- 双向通信:数据线支持双向通信。
- 通信模式:单主机模式和多主机模式。
2. 优点
- 线缆简洁:只需要两根信号线(SDA和SCL),简化了布线。
- 支持多设备:通过地址选择支持多个从设备,适合设备数量多的应用。
- 简化的硬件:相对于SPI,I2C需要的硬件和连接更少。
3. 缺点
- 数据速率较低:标准速率通常为100kHz或400kHz,高速模式可以达到1MHz。
- 较高的总线负载:由于所有设备共享同一条数据总线,负载增加可能会影响通信稳定性。
- 协议复杂:需要管理设备地址和数据冲突,协议相对复杂。
4. 应用场景
- 适用于短距离通信,如主板上的传感器、EEPROM、时钟芯片等。
- 多设备环境中,如多个传感器与微控制器通信。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1. 基本特点
- 信号线:使用四根信号线——SCK(时钟线)、MOSI(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MISO(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SS(从设备选择)。
- 设备地址:通过选择线(SS)进行设备选择,通常每个从设备有单独的SS线。
- 全双工通信:数据可以同时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发送和接收。
2. 优点
- 数据速率高:支持高速数据传输,时钟频率通常可以达到数十MHz。
- 全双工通信:支持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提高了通信效率。
- 简单协议:协议本身较为简单,不需要处理设备地址和数据冲突。
3. 缺点
- 线缆多:需要多根信号线,特别是在多个从设备的情况下,需要额外的SS线。
- 设备数量受限:虽然可以连接多个从设备,但每个从设备需要一个独立的SS线,可能限制了从设备的数量。
- 协议缺乏错误检测:SPI协议本身没有内置错误检测机制,需要额外的错误处理机制。
4. 应用场景
- 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应用,如闪存、显示屏、传感器。
- 单一主设备与多个从设备通信,尤其是在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景中。
总结
- I2C:适合需要简单布线和多设备环境的应用,但在数据速率和协议复杂性方面有所限制。
- SPI:适合需要高数据速率和全双工通信的应用,但在引脚数量和从设备数量上可能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