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业第六周--事后诸葛亮分析

一、设想与目标

1. 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我们的软件主要是为了方便日常生活在饭馆点餐,除去了服务员-客户这一流程,转由线上点餐,支付,节省了沟通成本。

2. 是否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计划?

是,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们进行了广泛的人群调研与需求分析,同时小组间对于本项目的需求,接口文档参数一起进行了详细讨论,尤其接口文档的交流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后期前后端后台对接的时间成本花费。基于alpha阶段的工作,beta阶段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效率上有所提高,时间相对充裕。

3. 团队在计划阶段是如何解决成员对于计划的不同意见的?

每晚8点在群内说明自己的今日完后进度,0点说明自己次日的目标计划,由组长记录整合,归档。

团队成员对开发中的哪个环节存在疑问在或建议在群内提出,并@相应负责人,不知道负责人时,统一@组长。出现冲突时,组长听取冲突双方意见后做最终决策,组员依然反对则在群内发起投票以多数服从少数为原则。

二.计划

1. 你原计划的工作是否最后都做完了? 如果有没做完的,为什么?

否,考试等因素干扰,进项目预估进度误差等、
前期主要问题在于后台跟微信公众平台的对接,以及申请服务号(未通过)花费了不少时间。
后期前端出现了一些状况导致前后端对接时间不得不延后。
我们计划beta阶段完成用户端点餐流程

2. 有没有发现你做了一些事后看来没必要或没多大价值的事?

前期仓库捣鼓了不少时间,本来是使用svn做项目管理,发现课设要求用git,又不得不切换项目管理工具。
期间也写了一些一点用处也无的流水文档

3. 是否每一项任务都有清楚定义和衡量的交付件?

否,问题出在交流理解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样一份文件,组员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又未及时发现,后期弊端显现

4. 是否项目的整个过程都按照计划进行,项目出了什么意外?有什么风险是当时没有估计到的,为什么没有估计到?

基本按照计划,就是支付功能最终无法完整实现(没有申请到服务号,判断错误)。一开始想法太过乐观与理想化了。

5.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没有考虑。缓冲区有作用,比如项目出现问题,可以缓一缓

6. 将来的计划会做什么修改?

会留缓冲区,应对紧急情况。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监督的机制,提高效率。
加强组员交流,减少理解偏差

7.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后台学到了与微信平台对接的方法
大家学到了项目开发有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定要相互配合好,每个人都是这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做事不能一意孤行。
要及时完成计划中的任务。任务分配应该合理而明确。

三.资源

1. 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完成各项任务么?

唯一的资源问题就是没有申请到服务号的资格导致后台状态低迷(后台留了支付接口但是却苦于那个麻烦的商户号),后面才重整旗鼓

2. 各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如何估计的,精度如何?

每晚8点在群内说明自己的今日完后进度,0点说明自己次日的目标计划,由组长记录整合,归档。

3. 测试的时间,人力和软件/硬件资源是否足够? 对于那些不需要编程的资源 (美工设计/文案)是否低估难度?

测试的话,之前有说过,我们在测试方面相对薄弱,因为我们是手动测试,找出bug再解决,测试方面的人力资源足够而软件资源有限,导致测试花费好多时间。美工问题主要在app端,因开发经验上的不足导致app端界面出现一些误差,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你有没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让别人来做(更有效率)?

有的。博客文档理论上应让每个人参与进来更好。但是这次项目的博客主要由我和夏阳负责编写。

5.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在这个阶段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在团队方面学会合作互相帮助,在项目上面,学会如何测试,如何美工,如何编程。如果历史重来一遍,分配时,应该更加明确些,具体到某一点的哪些内容,否则会出现队员做了相同的事,而产生了无用功浪费了人力物力。同时沟通真的很重要,队员间要多多加强沟通,防止因为误解队员的意里而产生误会。
再者就是要提前准备好申请服号所需的资料。以及开发流程需要的技术

四.变更管理

1. 每个相关的成员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能,得益于eolinker,每个成员都及时知道项目进行中的变更信息。

2.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在刚接手项目的时候,我们小组就开过会讨论,并确定了项目的核心功能。并且讨论了各个功能实现的难易。“推迟”和“必须实现”是这样界定的:1、核心功能中容易实现的必须在 alpha 版本实现;2、核心功能中有技术难点的推迟到 beta 版本实现。后来也是按照这个方法完成了项目。

3.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小组对项目出口条件的定义是:项目能够满足《毕设导师智能分配系统》的需求。一定的用户先体验,反馈良好。

4.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对于重大的变更,我们暂时没有应对计划,但是,我们有应对数据库变更的计划。我们对数据库进行了备份(备份在eolinker上),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恢复备份以及扩展数据库。

5. 成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任务请求?

可以。如果得知意料之外的任务请求,我们会经过小组讨论接受挑战,争取完成任务。

6.我们学到了什么? 如果历史重来一遍, 我们会做什么改进?

学到了为防变更而制定应急计划,既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如果历史重来一遍,首先应明确整个开发过程大体要做哪些事,将较大的模块落实到个人负责,如文档不能只由一个人或两个人来负责,应该是大家共同参与进来。

五.设计/实现

1. 设计工作在什么时候,由谁来完成的?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么?

设计工作是在Alpha阶段冲刺的时候开始的。由我们的组长领导,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来完成。在适合的时间,适合的人员中完成了适合的事情。

2. 设计工作有没有碰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团队是如何解决的?

关于这一点请参考上文一.3

3. 团队是否运用单元测试(unit test),测试驱动的开发(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来帮助设计和实现?这些工具有效么?

有运用单元测试,UML测试,等测试工具。这些工具很有效,大大的提高了测试的效率,降低了手工测试的工作量。同时有的测试工具还有提供一些小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但测试出现的大多问题都会记录下来然后团队讨论解决方案。

4. 什么功能产生的Bug最多,为什么?在发布之后发现了什么重要的bug? 为什么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情况?

因为进行代码测试时,大家会把出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共同解决。所以经过统计出现bug最多的是坦克的移动攻击,因为它实在有些复杂。发布之后主要的问题在服务器上,运行环境变成了linux系统,多少会存在一些隐蔽的问题刚开始没能发现

5. 代码复审(Code Review)是如何进行的,是否严格执行了代码规范?

在代码开发之前我们就有规定代码编写的规范问题,所以为代码复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代码复审的工作由参与代码编写的人员来执行,互相检查彼此的代码然后找出问题,再共同解决。因为参与开发的人员不多,所以能够严格执行代码的规范。

六.测试/发布

1. 团队是否有一个测试计划?为什么没有?

没有。我们是开发一部分功能就先进行测试,测试无误后才继续进行后续的开发。

2. 是否进行了正式的验收测试?

有对每一部分功能进行正式的验收测试

3. 团队是否有测试工具来帮助测试?

有。postman、mock接口等

4. 团队是如何测量并跟踪软件的效能的?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有用么?应该有哪些改进?

各个模块的测试分配给各个测试组员,这些组员进行用例测试。从软件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这些测试工作还是挺有用的,比如可以测试出一段JavaScript代码或PHP代码对于边界数据的处理是否合乎期望,测试能否成功连接数据库以及相应的SQL语句的是否正常执行等等。改进的方面就是大家应该在如何运用测试软件上多做些学习,这样可以保证正确的执行测试任务同时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5. 在发布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意外问题?

出现的意外有,发布的时候有晚点,在博客提交的时候完了一天。
服务器配置不当,端口开放调试问题等

七、总结:

1.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用户端已经基本完成(支付接口没有商户号id无法进行真实支付操作)

2.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磨合过了,到了规范阶段了,经过alpha阶段队员们之间熟悉了很多,有问题也会直接指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还是规范化做起来效率较高,不用顾虑太多其他因素,规则定在那里就去执行。

3.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我们都在做自己擅长的虽然效率提高,但是也缺乏探索和创新能力,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往自己不会的领域发展,多方面的发展自己。还有就是需要多多学习思考,不能一味依赖于他人,要善于主动去寻找问题,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了才急忙应对

八、团队成员在Alpha阶段的角色和具体贡献:

名字 角色 团队贡献分 可验证贡献
付夏阳 DEV、PM、TEST 22 后台开发、博客编写
温铭淇 DEV 21 后台开发、博客编写
伍欣怡 DEV 20 前端开发
钟秋爽 DEV 19 页面设计
陈炜铖 DEV 18 APP端开发
posted @ 2018-11-18 23:08  happyOwen  阅读(1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