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测试:中国软件测试先行者之道
【书名】赢在测试:中国软件测试先行者之道
【作者】蔡为东编著
【ISBN】978-7-121-09830-7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定 价】39.50元
【本书特色】
仅以此书献给所有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这是一本传承软件测试经验和人生经验的书;
品历11位资深测试高管与知名专家的成长足迹。
(Google、IBM、cisco、H3C、Microsoft、Neusof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传承软件测试经验和人生经验的书。作者采访了11位软件测试领域的专家,他们是微软、IBM、谷歌、东软和金山等知名公司的高级测试管理人员,是软件测试类书籍的知名作者。他们都是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先行者和成功者。本书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对软件测试的理解,推荐的测试技术和测试管理方法,对前景的看法,面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等等。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是宝贵的,对于每一位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或者将要进入这个行业的朋友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读一本书,聆听多位成功者的经验之谈,明确发展方向,少走一些人生的弯路。
本书适合于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管理人员和对软件测试感兴趣的在校学生阅读,以及有意转向软件测试领域发展的在职的朋友阅读。
【前言】
软件测试这个行业在国内发展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之前,也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和领先的公司进行着该领域的工作,但是都是零散的、不为社会所知的。而让软件测试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被越*越多的人所关注,应该是从2003年开始的。所以,软件测试业在我们国家非常年轻。从客观上说,*自欧美企业的外包职位推动了软件测试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我国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并且提高了测试人员的待遇水平。
作者自己一直从事软件测试这个行业,并且朋友里有不少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在作者的每一本书里都会鼓励读者*信,讨论任何测试相关的问题,所以作者经常收到读者朋友的*信。从*信中作者总结出两类典型的人群,并且他们有各自的疑问。
第一类人群是,想进入软件测试这个行业的朋友,包括在校大学生,已经工作,但做的不是测试工作的朋友。这类朋友对测试有一个模糊的了解,对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事测试工作犹豫不决。他们的疑问主要是:
(1)做软件测试的要求是什么?我能做吗?
(2)我如何去学习软件测试呢?
(3)公司里是如何做软件的呢?
(4)我如何能找到一份软件测试的工作?面试官一般都在乎哪些方面?
(5)这个行业有前途吗?
第二类人群是,正在从事软件测试的朋友,一般有2~5年的工作经验。他们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面:
(1)我如何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2)我如何能升职为测试管理者?一般*说公司对测试管理者的要求是什么?
(3)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管理者?
(4)我如何去把握软件产品的质量?
(5)其他公司是如何做测试的呢?
(6)我如何制订我的职业发展规划?
(7)这个行业真的有前途吗?
(8)有没有在测试行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这些问题作者回答过多次,但是如果要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还是要另想办法。软件测试这个行业虽然年轻,但是也有一批先行者和相对成功的人士。因为职业的特点,测试从业人员更多是在幕后默默地奋斗着。于是作者去做采访,寻找到一些这个行业中的代表人物,倾听他们的见解,总结他们的经验,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传递给读者。在此,作者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让后*者能够学习到先行者和成功者的经验、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作者拟了一个采访活动计划,活动的名称为“寻找中国软件测试业的代表人物”。在采访过程中,作者逐步积累出了一个采访提纲,其提纲上的问题是作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焦点:
(1)你的奋斗历程,包括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
(2)你印象深刻的软件测试项目经历。
(3)你对软件测试的理解。
(4)你在软件测试管理方面的主张和思想,以及你所推荐的软件测试流程。
(5)一个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6)一个人如何成为优秀的测试主管?
(7)如何管理测试团队?
(8)如何把握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
(9)工作、角色或职位变换时的考虑和权衡。
(10)对软件测试行业前景的看法。
(11)对正在(或将要)学习软件测试朋友的建议。
(12)测试工程师如何制订个人的发展规划?
(13)你招聘测试工程师时的要求。
(14)你招聘测试管理人员时的要求。
(15)你为人处事的原则(人生观及价值观)是什么?
(16)给读者朋友推荐几本书。
不难发现,读者所关心的,正是作者所关注的。带着这些问题,经过慎重的考虑和认真的准备,作者采访了以下软件测试界的专家:
(1)谷歌测试经理段念,著有《软件性能测试过程详解与案例剖析》一书。
(2)软件本地化测试专家崔启亮,著有《软件本地化》和《国际化软件测试》。
(3)测试专家陈绍英,著有《Web性能测试实战》、《LoadRunner性能测试实战》和《LoadRunner虚拟用户开发指南》。
(4)测试专家曹向志,其新作即将面世。
(5)用友集团质量总监夏文红。
(6)东软集团软件测试事业部总经理敬向东。
(7)IBM测试经理陈雅丽。
(8)微软资深软件测试经理*庆辉。
(9)金山公司测试总监李爱华。
(10)Cisco-WebEx测试总监朱少民,著有《软件工程导论》、《全程软件测试》等书。
(11)华三通信(H3C)测试总监刘宇。
他们都非常支持和配合我的采访,并且坦诚地和我分享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为这些闪光的经验和思想所感动,并坚信,这些对于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很多朋友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圈子里,可能你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软件测试行业的先行者和成功者,或许你也在抱怨身边没有测试的“大拿”或者“牛人”,但是没有关系,希望这本书能弥补你这个缺憾。通过看这本书,我希望读者能找到自己心中疑问的答案。这些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请拿出测试工程师的特色*——带着耐心和细心去阅读这本书,相信读者肯定会有收获的。
传承和分享经验,让测试工程师受益于成功者的经验,为推动测试行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这是本书的宗旨。
另外,作者也直接或间接联系了以下公司,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采访,但是作者相信他们的软件测试的实践经验值得期待,这些公司中也肯定有软件测试方面的专家:
百度 瑞星 江民 Oracle
腾讯 搜狐 艺龙 浪潮
启明星辰 趋势科技 科大讯飞 东华合创
川大智胜
以下公司是希望能够采访却找不到联系方式的,我相信他们也是软件测试人才的藏龙卧虎之地:
SAP 迅雷 方正 盛大
诺基亚 天融信 支付宝 阿里软件
中创软件 海隆软件 浙大网新 拓维信息
读者朋友,如果你有任何反馈和意见都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Our_TestTip@hotmail.com,作者会及时回复你。期待你的*信。同时,欢迎访问作者的个人网站http://www.testtip.cn/。
蔡 为 东
【作 者 序】
坐看云起时
看过我的书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愿意在书的附录中写点自己的经历,一般都是与书的主题相关的。例如,《软件测试实战——测试Web MSN》的附录记录了我在一个大型系统集成项目中的测试和管理经历;《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指导》的附录记录了我在微软做外包测试的经历和感悟;《步步为赢——软件测试管理全程实践》的附录记录我在一家外包公司做测试部经理的感受。这本书介绍的是软件测试业界内的先行者和成功人士,我自然不能以权谋私,把自己硬塞进去,我知道我还不够格。只是我愿意在附录里说一些我自己的故事,供读者朋友茶余饭后随手翻翻。
我愿意听朋友、同事说他们自己的故事,因为说不定在哪一点上自己就会有所触动,给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甚至恍然大悟,使心中某些疑惑全然冰释。有的事儿我们自己也经历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当别人在述说相似经历的时候,自己看到了另外一种解读,不禁惊叹:“原*这样啊!”经验和认识都是一些“软”的东西,你很难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中表现出这方面的不同,但正是这些“软实力”潜在地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的经历比较普通,没有什么大的跌宕起伏,我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但是,我是诚恳的,如果我的经历能给你提供一面小镜子,让你在阅读的过程偶然于自己身上有所发现,有所触动,我会甚感欣慰。
这就是一次朋友间的闲聊。
一
大家都知道,机遇很重要,而且有些重要的机遇往往是自己意识不到的。柳传志说:“联想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能这么说,说明他不是平常人。社会上70后、80后、90后的人有好几亿,可是又有多少人说过对时代、社会和国家的感*的话呢。浮躁的年轻人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可能一有不满便要骂娘,可是仔细想想,柳传志说得还真有道理。平庸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摆在眼前的跳槽、升职或者赚钱的机会,再高一层的就不容易看到了。
我2000年大学毕业,现在想*时机很好。一个例子为证:我们的下一届,01年毕业的同专业的校友,找工作就难多了,而我们那一届绝大部分人都顺利找到了工作。2000年的时候因特网的泡沫正是最大的时候,但还没有“破”,所以到处都是乐呵呵招人的公司,专业只要和计算机沾点边就行。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应用,专科,成人院校,上学之前我当了3年小学老师。在北京这样大学生如白菜的城市里,我这样的背景的确是普通的都低于及格线了;但是,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的回忆并不都是美好的,但是这3年的学习帮我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给了我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能力,这已经足够了。还想对学校苛求什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一家小公司做了几个月后,我有机会进入了清华紫光的一个事业部,从事智能交通的软件方面的工作。我之所以专科学历就能进入紫光这样的大公司,是因为赶上了国家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好机会。当时国家大举修建高速公路,对高速公路的管理软件需求很大,使得社会上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大增。记得当时公司是一次招了一拨人,而不是一两个。
大学刚毕业,精力充沛,无牵无挂,是出差的好人选。软件研发好了,要拿到客户的现场——高速公路上去安装和调试,需要出差。没有测试人员这种职位,研发部是一水儿的开发人员,大家全上,开发、安装、调试、修改一起*。当时软件测试这个名词并不出名,公司的研发部也没有测试组,我的职位是软件开发,因为资历浅,学习的时候多,需要负责的事情少。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掌握公司的软件,达到到现场做修改的水平。所以,我的工作更多的是学习、安装、试用、现场修改和培训客户。
出差挺有意思的,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体验另一个城市的生活。到过几个地方,这是重要的谈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提及的事情自己有所了解。
虽然没有测试组,我记得我们的软件在天津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正式使用的时候也没有遇到重大的问题,这已经是幸运了。后*几年虽然需要做维护,但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大概一年以后,2001年暑期,公司决定成立测试组,研发部经理在内部邮件里告知了这件事,并且大家可以毛遂自荐,我就开始琢磨这件事情。
二
我当时对测试很不了解。大学的时候好像没有开《软件工程》这门课,所以虽然当时“软件测试”只是软件工程类书籍中薄薄的几页,我连这个几页在大学里也没有看到。软件测试这份职位还是个新词,因为公司当时的规模也还可以,花得起这个钱,管理者想改进软件研发流程,所以才愿意引入。经过几天的考虑,我做了申请,愿意去做测试。
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我不知道软件测试有没有前途,当时还没有能力到这个高度去想问题。我只是想,一*我自己在编码上进展不大,总是只能做一些C/S的界面访问数据库之类的简单应用,没有什么突破;二是觉得自己是属于有耐心、细心的人,愿意做慢工出细活类型的工作,软件测试比较适合我。另外一点就是我做事比较认真,适合做质量监督之类的工作。因此,软件测试能发挥我的长处,回避我的短处,所以我想试试。其实真是一个试试的心态,当时同学里也没有做软件测试的,没有人可以咨询。
申请后一个月吧,我开始专职做软件测试的工作。领导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所能给予的支持就是放手让我干,具体的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2001年,软件测试方面的书很少,在书店里一般都是挤在“软件工程”的书架上,寥寥几本,并全部都是从外国翻译过*的。只要是软件测试方面的书,我都看,因为不多,所以还能看过*。另外,软件工程方面的书也看。记得一位老师说,一本书里只要一章对你有用,你的书就没有白看。我也是本着这个想法去多看书。
刚做软件测试这一行的时候,对于文档模板是很渴求的。一旦从网上发现了有测试方面的模板,就保存起*。书里面介绍的模板,自己也照样子把模板做出*。同时,正好公司在过ISO 9000的认证,提供了大量的模板,我把和软件研发相关的模板保存起*。如果你到测试专业网站上看看,“跪求模板”之类的帖子是不会消失的,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后*,开始定制适合自己团队的模板。过了一段时间,觉得模板不再那么重要了,关键还是文档里要填写的内容。回过头*想,大概是因为这样:因为刚入门的时候人都心虚,非常想去学习和适应软件测试的“规矩”,想让自己的测试做得专业一些,文档模板能迅速在浅层次上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就有了对文档模板的渴求。提交一个按模板写好的文档,自己觉得专业,底气也足一些。等工作了一段时间,自己有了一些体会了,心态也稳定了一些,这阵风就过去了。
三
时间不长,我开始负责测试组的工作,测试组规模也扩大了,加上我有4个人。我定流程,定模板,定管理制度。当然,我所能决定的范围,也就是在测试组范围内,而测试其实是和软件研发流程密切相关的,如果研发流程上有问题,测试再累,质量也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
测试方面的书少,测试管理方面的书更少,像我这样刚开始做测试管理的,是需要几本书*支撑的。我记得有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软件测试管理》,书不厚,附有光盘,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管理和技术有很大的不同。管理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既要讲原则,又要有灵活性,区别对待。管理一时难以见成效,你做了一件事情,短期内难以知道效果。当然,长期是能看出*的,一个成功的团队背后必定有一位有经验的领导者。问题是,你的老板会不会给你足够长的时间去经营你的团队呢?这也不好说。如果你有一位催着你管理上出成果的老板,你的挑战是很大的,因为管理也是一项慢活儿,需要小火慢慢熬。
虽然我的组里人不多,力量也不大,但是研发部对我的工作并不进行过多的干涉,基本上在测试这一块我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在书中或者回信中对读者朋友说,不要小看自己的测试组长的职位,其实很有可能你就是公司在这方面知道最多的人,也是实际决定测试工作做得怎么样的人。
我喜欢努力工作,自然也欣赏持相同态度的人。在管理上,我鼓励大家都努力工作,同时清楚地定义工作任务和时间期限,定期检查,避免员工处于猜测、疑惑的状态。
要在北京混,专科肯定是不行的。北京的教育资源特别丰富,只要你真心想上学,没有可能找不到机会。2001—2003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北京大学的成教部修完了专升本的课程,顺利本科毕业。当时还是学分制,我用两年的时间修完了本*需要3年的课程,提前毕业。之后学校就取消了这种灵活的制度,不管是谁专升本都要读3年。我只能庆幸自己能有提前修完的机会。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专升本的学制太长,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就专升本而言,如果是业余时间学习的,两年时间够了,如果是脱产,一年应当就可以了。英国不是硕士也是一年就够了吗,我们担心什么?
我很少和别人说我是北大毕业的,因为我不是那种经过普通高考脱颖而出的顶尖人才,虽然的确在北大学习了两年,还是有冒充的嫌疑,要解释半天。为了避免麻烦,干脆不说。北大的确是我的母校,我感谢它。我在那里达到了学历的及格线,也仅此而已。
四
人生真是很难讲,有的时候事情的实际走向往往会背离自己的初衷。2003年年中,公司在我的家乡接到一个大的项目,要成立项目部,常驻省会,而且要有软件方面的代表。我觉得这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就申请去做这个项目。我知道自己虽然工作了好几年了,但还是像个文弱书生一样,历练少。之前,我姐曾经对我说:“你的书生气太浓。”我还反问:“是吗?”自己没有觉察出*,对她的说法感到惊讶。
然而,一年之后,我觉得非常疲惫,做软件做得一点自豪感都没有,而且压力巨大,并有点不堪重负,只能以离职而告终。
我们的软件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系统,关系到多条高速公路的通行情况。一旦出了故障,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我们内部的研发流程不严谨,内功没有练好;另一方面这又是个“政治”工程,不仅催得紧,还提出了不合实际的时间要求;再加上当地集成商的不配合,这个项目做得很艰难,我自己的感觉是备受煎熬。其间软件还出了一次故障,造成了严重的堵车。虽然也及时解决了,还是让人觉得后怕,那时候真是一点做高新科技的自豪感都没有。在内心里,我不相信做软件会这么疲惫和被动。
详细的这段经历在《软件测试实战——测试Web MSN》的附录中有叙述,我也在《中国计算机报》上进行了连载。
自然,备受煎熬的状态长不了,后*我扛不住了,就辞职了。我想,一位管理者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员工的思想状态,不要让员工经常处于煎熬的状态,那是不会长久的。细水方可长流。
我对公司的软件研发流程有了很大的疑问,希望能找到一个在研发流程、测试流程上都相对比较完善的地方去学习,想看看成功的软件研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我跳槽的原因之一。另外还有几个原因。因为项目做得太不顺利了,以至于都不想再碰它了,内心很抵触,这也是原因之一。我对我们的软件没有信心,对应付客户没有信心。另外一个实际的原因是,我不大想出差了,有了女朋友,就想稳定地在北京上班,如果总是跑到外面去,交流的机会就少了,还想不想成家了?
如果你想跳槽,我鼓励你考虑清楚。不管下一个职位多么好,跳槽的成本是很大的。未*的工作也是工作,也需要你的努力付出,未*的公司也会有江湖,不要想得过于轻松和完美。一个既拿高新却又轻松的工作只是一个童话。在考虑工作变动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公司考虑进去——你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寻求变动以满足自己的期望,这是不少朋友容易忽略的。跳槽之前,列一个单子,罗列自己的理由。如果这个单子开不出*,那就先不要急着跳槽。慢慢*,这是大事,着急没有什么好处。
五
毫无疑问,软件巨头微软是个软件研发的好榜样,软件产品的规模大,影响大。2004年夏天,我通过On site外包这种工作方式进入到微软亚洲工程院(在北京)工作。
我在微软工作了两年,一直工作在同一个项目组。虽然现在大家都各奔东西了,但是大家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现在还一直保持联系。一位项目组同事说:“想一想,我们真是运气好,碰到了这么一个好的项目”,我也有这种感受,那的确是大家离开以后还在回味和感激的项目。
MSN大家都知道,微软还有一套软件产品——Office Live Server,相当于供大企业内部部署和使用的MSN。我们的团队负责研发这个产品的Web Client,称为CWA(Communicator Web Access)。我们的项目是个1.0的项目,也就是说,是一个从头开始的软件产品研发。参与1.0的项目是幸运的,因为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虽然挑战大,但是束缚也少,没有以前团队和产品遗留的规则和问题的干扰。
我们测试组的经理是一位从美国回*的中国人,管理风格温和,对人友善,但我们并不因此忘记了他是领导,他布置的任务都是最高优先级的。这种领导和组员之间互相尊重是一种很好的境界。如果你因为领导和气而不去及时执行命令,那是一种错误,因为在团队中需要有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执行力,否则任何事情都要讨价还价,工作怎么开展?
我一边在工作中学习具体的测试技术,另一方面我细心体会着微软的研发流程和管理方法,二者都是重要的。这个项目是一个学习的最佳项目,原因如下:
(1)在微软内部做,完全按照微软的流程走。
(2)是一个1.0的项目,从头开始。
(3)中国这边有开发组和测试组,测试组中微软员工占一半,外包员工占一半,并且外包员工*自几家不同的外包公司。
(4)测试环境资源充沛,很少遇到没有测试机器可用的状况。
(5)开发组内有一位*自美国的员工,大家一起工作,这对双方的语言学习和文化适应都是一个很好的条件。
一年半以后,我们产品的1.0发布,这在我印象中一直很深刻。产品能顺利发布,证明了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大概是让测试工程师最欣慰的一件事情。
我在微软做外包一共做了两年,后*因为公司有一个管理岗位空缺,我离开微软回到了自己的公司。我把自己在微软的感受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放在了我的书《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指导》的附录中。
六
在离开微软的时候,我还特意把自己的门卡用相机拍了下*。虽然只是一个外包职位,我还是很留恋。我自己的感受是,在微软的两年,就好像是我的大学时光,我学到了很多。我的测试思维得到了不错的锻炼。我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通过一个大家都能接触到的软件,也是微软的产品,即Web MSN,展现出*,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软件测试实战——测试Web MSN》。
我也想过能否留在微软。微软的测试职位有两种,SDET(测试开发工程师)和STE(测试工程师),后者在中国一般都没有全职职位,要应聘SDET的话可能我的编程能力不一定够,加上当时组里也没有名额,只好放弃这种想法。
人还是要有想法,我觉得。不管能不能实现,有了多个想法就有了多种可能。
七
吸引我回到外包公司上班的,是一个测试部经理的职位。当时我还有另外一个选择,去一家知名的因特网公司做资深测试工程师。当时我也犹豫,因为我知道,选择很重要,这是在决定方向。如果你方向错了,后续的努力都会大打折扣,甚至白费。后*我决定还是去做测试部的经理。虽然公司小,但是职位还不错。在人才市场上,技术职位不难找,而管理职位要难得多。如果不是因为我已经在这家外包公司工作两年,我想不会有这个机会。即使选择这个管理职位是个错误,到时候再找一个测试技术职位问题是不大的。所以,我最终决定回外包公司。
对外包公司*说,尤其是对欧美市场的,如果公司的规模和能力还不够,一般只能处于提供人员的阶段,就是派员工到客户那里工作,按服务的人数和时间计费。客户的项目一般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也有一定技术难度,有的对保密要求比较高,所以小的外包公司很难把项目拿到公司*做。我所在的公司还处于发展阶段,我部门虽说有几十个人,但是在公司里我却是光杆司令,因为我的员工都在客户那里工作。
作为部门经理,我的工作是什么?
首先是做客户关系,要从客户那里拿到更多的派遣需求和合约。第二,员工管理,要让员工有归属感,提高稳定性,降低离职率。第三,做技术面试,确定把哪些候选人送到客户那里面试。这三块工作在大的公司里是不同的人*做,因为我所在的公司小,承受不起过高的成本,只能由一个人*做。
对于外包公司*说,其实最重要的是市场,要拿到更多的单子。外包公司的账很好算,也很残酷:只有一位员工派出去了,才会有一份钱回*。所以,对于各位管理者*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让公司规模扩大。营销这一领域对我*说是全新的,是一大挑战。
要想拿到更多的单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一个单子给别人而不给你,是关系决定的。就关系而言,我们不说那种行贿受贿、乱七八糟的关系,就说为了在客户那里留个好印象,让他能想起你*,也是需要花时间去泡、去培养的。
我的行为方式还是工程师类型的。一位测试工程师可以安排今天下午4~6点测试什么,出一个什么结果,而做客户关系这一块是不能这样的,因为未知、可变的因素太多了。我面对的虽然都是技术类型的客户,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不够灵活,有待提高。
这个职位做得很辛苦,主要是心累。部门里的事情,什么都要管,但是权力不大,约束很多。
我做过两年外包,能体会外包员工的心情。他们一直在客户那里工作,和公司里的同事联系比较少,对公司有一种疏离感,基本上是发工资或者报销的时候才和公司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部门经理的权威自然少了,我所能做得就是平等地坦诚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去积累和提高他们对公司和对我的认同感。如果员工对你的认同没有到一定的程度,管理是难做的。
对于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两项权利是管钱和管人,也就是财务权和人事权。由于公司小,我所在部门没有可以灵活掌握的部门费用,我花钱也是临时申请,员工工资那一块我也没法管,工资的涨幅都是公司控制,我只是一个中间过度层次而已。从员工的聘用到客户那边结束一份合同,都是客户在控制和决定,我在人事权上也没有多大的余地。所以,我更多的是在做事,而不是在管理。
后*有几件事情,有员工违反了客户公司的规定或者与客户有点冲突,员工、客户、公司都觉得不舒服,我也觉得很难受,却又无能为力。这些事情让我觉得很疲惫。一年后,我辞职了,我想,营销和客户关系是我的弱项,我还是比较适合做技术管理,带一个测试团队去做一个项目是我期望和相对擅长的工作。
真正要放弃的时候,其实蛮难的,谁愿意轻易放弃,谁不想做出成绩*?我内心是这么认为的:人如果要成功,一定是要积累的,如果总是放弃,成功会越*越远。放眼看看媒体上介绍的成功者,都是经过多年的辛苦积累,最后才实现辉煌的。但是,我知道,我不适合做营销类的管理工作,这是个大方向上的选择,我只能为之付出代价。
八
这么想了一遍,我觉得我更要珍惜现在的工作,因为我有了一个单独带测试团队的机会。虽然当前项目的工作强度很大,但是我会把它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抱着必胜的信心去工作。
我工作在计算机领域,也经常写点东西。有的朋友很好奇,说:“一般理工科的都不大愿意写东西,因为那都是文科性质的,你却能写点,这是为什么呢?”对于我*说,写作的事情却有点歪打正着。
我接受过3年的中等师范教育,所以才有了后*的3年从教经历。师范虽然也开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课,但是这些课有点“附属”的意思,就是让大家了解了解,并没有多少学生真用心思在上面,因为我们对口的是小学教育,深入的理科知识在小学教育中也用不上。整体上*说,中等师范是文科性质的,在师范的时候我接触到的书是文科居多,自己也尝试写点“豆腐块”,那时候大概也是半个文学青年。其实这是一条比较窄的路。我坚持写日记,有几年的时间我规定自己每天的日记是3000字。这个规定的收获之一就是,现在不怕写东西,一天几千字不是难事。但是,质量就要另说,因为日记就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没有老师指点,进步肯定不大。
当时师范竟然不开英语课,这是让我现在仍然觉得遗憾的地方,弄得后*学英语的过程不大顺利,要多花一些精力。
当老师的几年中,我参加了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直到现在还有一张中文专业的专科的毕业文凭。中文专业的正式名称是“汉语言文学”,我看到这个名称时觉得挺有意思的,想想也的确准确。通过自学考试,我也读了一些中文专业的书。因为全是自学,觉得学得挺辛苦的,但却奠定了我写作的一个基础。
在国内,修中文专业其实是风险很大的,因为大家都懂一些,很多中文相关的事情不一定要找中文专业的*做。后*,我放弃了公职,通过成人高考*北京学习了计算机专业,并一直从事这个行业。
在改行学习计算机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中文是白学了。没有想到,以前付出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大学毕业后工作了4年后,我到微软做外包。因为微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所以我就在工作之余把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记录下*。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可能是因为自己以前的中文的底子在潜意识中起作用,不会觉得写点东西辛苦。积累多了,成了一个小集子,其实只有几万字,我就去联系报社、杂志社。承蒙在成都办公的《软件报》不弃,为我开了连载,这对于我是个不小的鼓励。对于写作的人*说,能发表一块“豆腐干”都会觉得挺开心的,现在我的文章能做连载,相当于从零售转批发了,当然更开心了。
因此,只要是我们真心生活过的日子,不会成为过眼云烟;只要是我们真诚付出过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九
我对微软是有感激之情的。我妻子是文科专业的,她也看出*了我对微软的偏向。我在参与的那个项目的过程中很好地训练了我的测试思维。我想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到微软做项目,如果我把自己的所得写下*,对大家或许也是有点意义的。
写书,对于我*说是件大事。从小到大,一直被迫或者自愿地和书绑在一起。在我老家,上学受教育就是去“念书”。我觉得,一个人受环境影响很大,有的影响是潜在的却也有不小的作用力。如果说我*围的朋友有几个是小偷,整天偷东西,那么如果有一天我也参与其中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觉得那不会“很难”。如果我有几个朋友开了公司,经常能听到他们谈一些公司内部的事情,那么在潜意识里会觉得开公司也不是那么难。当时我朋友圈子里没有写书的,但我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去国家图书馆借书看。国图藏书丰富,我作为读者选择的余地很大。看着一排排的书架和整齐站立的书,心中有时不免就想:“这千万本书中,如果有一本是我写的,也不会太难吧。”看书的时候也不会都是满意,在不满意的时候能激发自己的一点点雄心:“自己能不能写得比这个好点?”有了这样零散的想法,再碰到的确可以写的东西,就有了开始的可能。
虽然我从微软的项目中收获很多,但是我不能直接写我的项目,因为那是微软的知识产权。经过考虑,我选择了以微软的免费产品Web MSN*作为实例,*阐述自己的测试思想。
写东西并不辛苦,辛苦的是要坚持下*。自己本*也希望多改几遍,出版社的修改意见也很重要,要考虑和采纳,所以写书是个要耐心的活儿。在这方面,测试工程师的特点又帮了我,做测试的还会没有耐心吗?等到出版的那一天,实实在在的书拿在手里,你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一本书《软件测试实战——测试Web MSN》印刷完毕,样书送到我的公司的时候,我在外面拜访客户。我回到公司,到会议室的角落里看到整齐的两摞,百感交集。是不是有点类似孩子出生时的那种感觉?
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开了头,后面就不会很难了。接下*,我写了《软件测试工程师面试指导》和《步步为赢——软件测试管理全程实践》。如果你也想写东西,读者朋友,我鼓励你去开一个头,后面会顺利一些的。
这几年,我一边工作,一边写书,也在《软件报》和《中国计算机报》上开专栏。我每*需要保留一天的时间给写作。我愿意多认识朋友,与大家平和相处,但本身也不是很喜欢交际,在娱乐活动上稍稍参与还行,一旦时间长一点我就心存不安。现在上班的路程比较远,但所幸我有地铁可以坐,平稳的地铁可以让我翻翻书,这样就不会觉得无聊和浪费时间。我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我知道,像我这样在北京混的外地人,勤奋是唯一的路子。
十
软件测试工程师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是停滞。
坦诚地讲,在技术上,因为有开发工程师在前面冲锋,测试工程师所经受到的技术压力并不大。也正是因为这样,如果自己不警觉,测试工程师更容易陷入停滞的状态。时间一天一天过,工作都能完成,但是能清楚地数出*的收获却不多。
测试工程师要想成为一名专家级的人才其实非常难,要一日三省,自我挑战。或许,任何行业都是这样。
十一
工作之余,也纸上谈兵,指点江山,其实没有什么用,关键还是要做好自己,尽到自己的本分。
国家是什么?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什么?其实,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分属不同国家的团队之间的竞争,是国民之间的竞争。举个例子,如果说要和日本竞争,那么只有我们的一个公司强过一个日本公司,一个中国人强过一个日本人,然后是一个个的中国公司强过日本公司,一个个的中国人强过日本人,中国的政府强过日本政府,中国才有可能强过日本。空说没有用,那种指责集体、自己却没有担当的人对国家没有任何的好处。如果只是指责别人不爱卫生,自己却随地吐痰;如果只是痛斥社会风气败坏,自己却去行贿受贿;如果只是指责别人服务态度差、工作不认真,自己却玩忽职守,没有职业精神……
我知道,这段话与我这篇文章的风格不大一样,但是我并不想为了保持一种风格而移除这段文字,因为这至少是我当前的真实想法。人是多面的,人是复杂的。
十二
有的时候我在想,人到底要追求什么?
金钱、名望或权力等,都是吸引人的东西。同时,它们也不可琢磨,有千里之外的感觉。在这之外,或许幸福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追求的。不管有钱没钱,我们还是有可能去体验清风明月,以及幸福。不过,幸福是什么,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定义。
其实人世间不公平的事情太多了,有的时候都让人觉得,人世间并不美好,感叹生年不满百的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生活节奏很快,都快忘了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无法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于自己的内心当中去寻求一分安宁,一份幸福。
生活的价值是什么,是我们内心自己决定的。或许少一点物质性,会轻松一点,在金钱和自己内心二者之间,相对*说还是自己的内心好控制一些。
十三
差点忘了,我要说说自己喜欢看的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个《神州夜航》栏目,它的片头曲有点意思:为什么天上的星星和人群一样拥挤,而地上的人们为什么和天上的星星一样疏远?所幸,我们还有书,书籍能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拉近我们和某些陌生时代的距离及作者的距离。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得很好(他另有一篇写作手记《早上从中午开始》让我印象很深刻),陈忠实的《白鹿原》也不错,这两部著作当中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底层人民的历史,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林语堂的《中国人》很耐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关系万千重》和《放宽历史的视界》给了我新历史观,不过他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我没能坚持看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于我*说有点过于专业了。
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类的书,我认为能从他人的人生经历当中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体会另外一种人生。例如,《曾国藩》、《杨度》、《***》、《我的工作和生活》(福特)、《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中的精神》(吴清源)、《劳谦君子陶行知》、《熊希龄传》、《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等等。
如果你想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艺术》是本好书。而《德胜员工手册》则让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理念在现实中的存在。
草草列了几本书,简单做个交代。或许更有意思的是看一本好书的感觉,即被书吸引后,既想一目十行地往下看,又偶尔看看还剩下的厚度,怕过早地看完了。
十四
轻言慢语说了这么多,大概该收尾了。
我对软件测试这个行业是很看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软件的作用越*越大,软件的质量也越*越重要。有的行业没有软件简直寸步难行,如通信公司、银行,没有软件他们怎么开门办公?在这个经济大潮中,国产软件公司必然会有更好的发展。软件业有发展,测试业就必然有发展。未*,是软件测试业的春天。
一个行业的前景好,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要*做软件测试,还是要看适不适合,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我也不认为爱岗敬业就是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做同一种工作。只是说,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最好能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否则容易一事无成。其实,人的一生过得很快,所谓白驹过隙,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一起努力,与诸位共勉。
蔡为东
2009年11月
【后记】
—一本书的过去、现在和将*
原*构想着,是不是在“后记”里慷慨激昂地对国家大事发发牢骚?想想觉得这样不好,牢骚发多了人就容易轻浮。那就对软件测试的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没有必要重复。还是写点轻松的吧,我*说说写这本书的构思和写作过程。
2008年底,写完我的上一本书《步步为赢——软件测试管理全程实践》后,我开始寻找下一本书的主题。作为一个作者,我自然希望能够一本接着一本写。如果找不到一个主题可写,可真是麻烦事儿。
写书,不是说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那么自由。就我*说,写作的主题主要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第一,读者希望看到什么书?只有有了读者的需求,才会有出版的需求,如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了一本书,出版社却不愿出版,那是任何一位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另外,如果销售量小,自己的收入也就少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第二,自己能写什么?有的时候出版社或者朋友也会给一些选题或者点子,听起*也都不错,可是自己并不擅长,自然不敢写。写书,特别是技术类的书籍,有没有能力是装不出*的。
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主题。
坦诚地说,软件测试这个行业内的交流是不充分的。除了几个网站,没有其他的渠道。虽说一年也有几个会议,但是这些会议对软件测试的讨论是比较浅显的,往往是参加了一天的会,身体累了收获却不大。知道有个软件测试行业协会,但不知道它究竟是官是民,起什么作用。这些年*软件测试业的确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大家都是在各自的公司和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互相隔离,就好像天上的星星,在单独闪烁着。我相信有不少的朋友会问到,现在的软件测试究竟做到什么程度了?这个行业的成功者在哪里?他们对软件测试的理解是什么?他们看好软件测试的前景吗?
每个行业都需要英雄。我们需要看到软件测试这个行业的成功者,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分享他们的经验。然而,因为软件测试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隐藏在幕后,不为人知。
于是,我就想,可以去发现和采访软件测试行业的先行者和成功者,把他们的经验记录下*,以书的形式去和大家分享这些最闪耀星星的光芒。我相当于做一个二传手,把成功者的经验整理出*,传递给年轻的后*者。这是经验的传承,应当是很有意义的。把这个想法落到实处的结果是——我设计了一个“寻找中国软件测试业的代表人物”系列采访。
想事情很容易,重要的是去做。首当其冲当然是宣传,因为我需要发现潜在的采访对象。我在自己的网站上(http://www.testtip.cn/)做了专门的网页,在我的读者邮件列表里群发邮件,让大家知道这件事,也希望大家推荐采访对象。我个人的视野毕竟是狭窄的,希望博采众长,兼听则明。我也曾经在一家软件测试网站发了两个帖子宣传这件事情,结果第二天就被删除了。可能是被当做广告了吧,从这以后,我再也没有去任何论坛宣传过。当时心里还有点怪怪的感觉,心想:也不给个面子?后*觉得帖子被删很正常,那是别人的地盘,他可以这么做。
毫无疑问,这个采访活动的重中之重是选定和联系采访对象。但是,软件测试的专家们都是幕后英雄,我怎么才能发现他们呢?
我自己认识一些测试专家,联系起*也很方便。那么其他的呢?我寄托于读者推荐,但是在整个9个月的写作过程中,我只收到过三次推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也曾经准备了一个知名软件公司的列表,根据它们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发邮件,表达希望采访的愿望。但是往往希望沉于大海,没有回音。想想也是,那些公开的邮箱基本都是用于市场和销售方面,突然收到我这么一封要求采访测试负责人的邮件,大概都摸不着头脑,没有人搭理也是正常的。最后我发现,还是得靠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可行的方法是通过朋友推荐,而不是走公对公的路子。
为了做好采访,我买了一支录音笔。人的笔毕竟没有嘴快,有了录音笔我就可以回去通过重放以补上自己没有记录下的内容。这算是唯一正式的采访设备。
2009年春节后,我首先联系的是段念,之前和他有过一面之交。他很支持我,采访顺利做完。万事开头难,开过了头就不是很难了。
我住在北京,北京的软件业在全国*讲是数一数二的,这里有数量众多的软件公司,也是测试人才的聚集地。这给我的采访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使得我在北京就做了多次面对面的采访。但是,有不少的专家都在外地,虽然我很希望去做面对面的采访,但是因为时间上实在安排不开,没有办法去当面请教。我去沈阳采访了东软的敬向东老师,而采访金山的李爱华总监和Cisco-WebEx的朱少民老师,只能通过MSN音频视频的方式*做了。
任何一项工作,它的日常性工作总是淡如白水,甚至有点单调和枯燥,这本书的写作也不例外。联系采访—采访—写作—改进,这是我写作每一章时的小循环。改进,再改进,我希望自己的书能对得起读者。我相信,如果我想打动读者,我首先要被自己的书所打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会为自己所记录下*的宝贵的经验所感动,就像在深山里发现了金光闪闪的金子,我相信它们对于读者朋友很有价值,它们坚定了我写作和出版这本书的信心。这种感动大概也是写作过程中少有的乐趣之一。
这本书就在你的手上。我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做到经验的传承,但是我不知道是否实现了这个最初的设想。读者朋友,欢迎你给我反馈,这样我知道这本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在考虑,是不是再写一本续集?因为还有不少测试做得好的公司和经验丰富的专家值得去采访,去总结他们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要不要继续写作本书的的续集?如果写续集,你有推荐的测试专家吗?你有想了解的测试专家吗?你想问什么问题?你想了解和学习哪家公司的软件测试?你的意见很重要,欢迎你对采访和写作提出任何建议和意见:Our_TestTip@hotmail.com。
谢谢你的支持,恭祝你一切顺利!
蔡为东
2009年11月于北京霍营
【目录】
目 录
第1章 人要不停地评估自己的价值——Google测试经理段念 1
采访手记 2
丰富的工作经历 3
◆ 多个行业、多个公司、多种角色 3
◆ 跳槽的目的是什么 3
◆ 你的定位是什么 4
◆ 行业是不同的,但基础是相通的 4
我的专业与计算机相去甚远 5
我对软件测试的发展并没有先见之明 5
◆ 最初或多或少想成为软件业的个人英雄 6
◆ 我从工作中找到了乐趣 6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7
◆ Follow your heart 7
◆ 如何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 7
◆ 关键是你在选择之后做了些什么 8
把一个没有人愿意做的项目做好 9
要付出,要努力 10
◆ 矿泉水和面包 11
◆ 专心的时候不会感觉到孤独 12
避免最大的浪费 12
竞聘——不管结果如何,我要去尝试 13
◆ 竞聘的结果是…… 14
◆ 质量往往被牺牲了…… 14
创业 15
选择 15
◆ 每个人在一生中遇到机会的次数大致是相同的 15
◆ 答应了就要去 16
◆ 与老板沟通的几个要点 17
人要不停地评估自己的…… 17
印象深刻的项目 18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软件测试 19
如何学习软件测试 19
测试管理的要点——坦诚相待 20
测试管理不是谁都适合 21
◆ 你是否适合做管理 21
◆ 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2
◆ 不要急着做管理 22
看好软件测试的前景——不成熟就意味着机会 23
测试工程师的学习能力要强 23
员工考核:让员工感觉自己在进步 24
关于写书 25
我的价值观 25
推荐的书 26
本章小结 26
第2章 勤奋、开放、善于总结——软件本地化测试专家崔启亮 29
采访手记 30
我的大学 31
◆ 本科专业是纺织机械 31
◆ 有两年没有使用过计算机 31
读硕士 32
◆ 使用上了Windows 3.1 32
◆ 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32
读博士 33
◆ 攻读纺织机械的博士学位 33
◆ 自学VC 33
◆ 经历失败也是一种积累 33
◆ 在计算机培训机构代课 34
纺织机械还是软件开发 35
◆ 为什么要转行从事计算机 35
◆ 误操作给我留下的经验 35
◆ 学校学习和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36
◆ 积极参加培训提升自己 37
克服发展的瓶颈 37
◆ 遇到了发展瓶颈 37
◆ 一段工作经历让我成功转行到软件本地化 38
◆ 开始从事软件测试工作 39
软件测试工作 40
◆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一定要多总结 40
◆ 写出一份改进建议报告 40
◆ 设计培训体系 40
◆ 增进部门间的了解 41
公开表达自己 41
◆ 在《计算机世界》发表文章 42
◆ 创办本地化世界网 42
如何与领导沟通负面的信息 43
不要闷头做事 43
◆ 接到大公司的电话 43
◆ 主动争取进入编委会 44
对于写书的建议 44
注意平日的改进 45
新人如何融入公司 46
认真对待工作 46
◆ 为什么开除他 46
◆ 不要有侥幸心理 47
◆ 毕业后的第一年对于职业发展很重要 47
不要过于专注于测试工具 48
如何学习软件测试 48
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考核 48
我这几年的经验——勤奋、开放、善于总结 48
软件测试的前景 49
为自己设定一个适度的目标 50
如果你想成为培训师 51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1
推荐的书 52
本章小结 52
第3章 每个人都要去推动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发展——测试专家陈绍英 55
采访手记 56
从电脑城到北京 57
◆ 到电脑城逐个摊位找项目 57
◆ 敲门“推销” 58
◆ 选择北京 59
◆ 转做测试 59
让我在测试方面成熟起*的项目 60
认真去沟通 61
测试的要点——方法、技术和沟通 61
确定以性能测试为方向 62
转向管理 62
好团队的标准:阶梯型的学习型团队 63
一个好Leader的要求 64
换工作的经验 65
软件测试经理不要管太细 66
如何做好软件测试 67
最好是管理和技术并重 68
稳定的发展空间比薪水重要 68
给初学者的建议 69
稳而慢的软件测试行业 70
做职业发展规划的要点——核心竞争力 71
写书是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72
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真诚、简单、快乐、责任 72
结束语 73
本章小结 73
第4章 测试行业必将走向细分——测试专家曹向志 75
采访手记 76
磨练 77
◆ 上大学的时候计算机业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77
◆ 开始测试武器系统的软件 77
◆ 开发测试工具辅助测试 77
◆ 阅读也是一种“程序运行” 78
◆ 测试工作慢慢被认可 78
◆ 扎实的6年工作经验 79
打破铁饭碗 80
工作选择 80
在**的收获 81
测试实战 82
印象深刻的项目 84
如何把握一个大中型软件产品的质量 87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87
如何做好部门经理 88
如何做好项目经理 89
测试和QA是不一样的 90
编写用例时不设计测试数据…… 91
如何做组内分工 91
项目管理 92
如何才能晋升 92
对初学者的建议:培训和自学 93
招聘测试工程师时的常用问题 93
学习软件测试的方法 94
跳槽时的权衡 94
如何确定发展规划 94
测试行业必将细分 95
为人处事的态度 95
推荐阅读的书 96
本章小结 97
第5章 机会总是善待勤奋上进的人——用友集团质量总监夏文红 99
采访手记 100
行业转变:从财务工作到软件测试 101
偶然机会:机会总在不经意间 101
面临抉择:做需求分析还是坚持做测试 102
职业转型:从一枝独秀到万木争春 103
体系建设:分为两级的测试体系 104
测试流程:首先要和老板达成一致 105
如何深入理解需求——公开讲解 106
如何评审测试用例 107
如何把握软件的质量 108
如何评估测试工作 109
选人的标准 110
提拔的标准 111
员工管理 113
软件测试行业要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14
对初学者的建议 115
如何确定发展规划 115
跳槽的权衡 116
人生观 116
推荐的书籍 117
本章小结 117
第6章 付出了就会有回报——东软集团软件测试事业部总经理敬向东 119
采访手记 120
测试团队已经成为利润中心 121
测试管理的两个难点 122
如何提高凝聚力 123
如何提高认可度 124
让每个人独当一面 126
凭什么获得支持 126
外包测试团队的管理 127
什么决定了测试团队规模 128
软件测试行业的前景 129
大型团队的管理 130
如何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 130
测试的定位 131
测试工作对测试人员的要求 132
如何成为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133
如何确定发展规划 134
一定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跳槽 135
提升为测试管理者的条件 136
员工的考核 137
我做事的原则 137
格言推荐 138
本章小结 138
第7章 做事情就要尽自己所能——IBM测试经理陈雅丽 141
采访手记 142
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始 143
◆ 从数学到CAD 143
◆ 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作 143
◆ 不容易做出的决定—— 跳槽 144
工作在IBM Lotus 145
测试工作 145
◆ 接手Sametime 145
◆ 到美国培训 145
◆ 第一个项目成功的原因 146
◆ 要在一个产品上坚持长一些的时间 146
一个印象深刻的项目经历 147
◆ 产品从Domino迁移到WebSphere 147
◆ 一位测试工程师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48
◆ 测试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149
◆ 更重要的是合作 149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项目 150
◆ 从C++到Eclipse 150
◆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 151
◆ 测试工程师要尽全力去做好测试 151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152
◆ 关键词:扎实 152
◆ 关键词:用心 152
◆ 关键词:思维开阔 152
◆ 关键词:执着 153
◆ 关键词:喜欢测试 153
推荐的测试管理方法 153
◆ 关键词:及早介入 154
◆ 关键词:团队建设 154
◆ 关键词:让更多人参与 155
◆ 关键词:开好例会 155
◆ 关键词:调节 155
◆ 关键词:做好总结 155
把握软件质量的关键是确定标准 155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156
越*越好的软件测试行业 157
对于制订个人规划的建议:要做得更好 157
通过多实践、多看书*学习软件测试 158
在招聘中的要求 158
测试管理思想总结 159
一件事情,既然要做,就要尽自己的所能 160
推荐的书 161
本章小结 161
第8章 看重团队的力量——微软资深软件测试经理*庆辉 163
采访手记 164
工作经历 164
◆ 微软的吸引力 165
◆ 回到中国 167
◆ 组建新团队的挑战 167
印象深刻的Windows Media Player测试项目 168
难忘的CWA 169
测试要提供信息,要尽早介入 169
制订测试流程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70
没有依据,怎么衡量 171
热门的自动化测试…… 172
如何成为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173
◆ 关键词:基础扎实 173
◆ 关键词:分析和解决问题 174
◆ 关键词:沟通良好 174
◆ 关键词:创新 174
◆ 如何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74
测试管理者要关注商业目标 175
◆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去做管理者 175
◆ 把握大局 176
◆ 做好沟通 176
◆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176
◆ 设定与公司目标一致的测试工作目标 177
管理的基本思路:提供一个开放、公正和公平的氛围 177
大学在校生如何学习软件测试 177
◆ 打好基础,多做实践 178
◆ 要以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178
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你擅长什么 179
◆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179
◆ 做测试的优势:转做相关工作不是很难 179
◆ 自己擅长什么 179
软件测试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 180
◆ 外包业会促进软件测试业的发展 180
◆ 软件测试也可以做研究 180
招聘过程中我的关注点 181
◆ 对于测试工程师的要求 181
◆ 对于测试管理者的要求 182
我看重团队的作用 182
推荐的书 183
本章小结 183
第9章 服务的心——金山公司测试总监李爱华 185
采访手记 186
10年测试路 186
◆ 第一份工作:流水线上 187
◆ 初次接触软件测试 187
◆ 应聘金山 188
◆ 进入金山 189
◆ 经历金山唯一的一次裁员 189
◆ 梳理测试流程 189
◆ 艰难的测试任务:重写的WPS 190
◆ 坚守和放弃 190
◆ 利用晚上时间看Bug 191
◆ 创新 191
◆ 令人兴奋的发布 192
◆ 罚钱只是为了警醒 192
◆ 犯过的错误绝不重犯 193
◆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是…… 193
◆ 自动化测试怎么做 194
◆ 通过培训*推动测试工作 195
◆ 挑战:安全软件的测试 195
◆ 代码覆盖率 196
◆ 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197
◆ 以开发工程师的标准去要求测试 197
◆ 因特网化的测试 198
◆ 做好测试服务 199
◆ 测试不要成为公司的负担 199
◆ 如何实现团队之间的配合 200
◆ 改革奖金分配制度 200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 200
如何做好测试管理者 201
如何学习软件测试 203
招聘测试工程师时的要求是什么 203
招聘测试管理者时的要求是什么 204
对于制订个人发展规划的建议 204
软件测试的前景 205
如何做测试方面的考核 205
管理的方法 206
喜欢的书 207
本章小结 207
第10章 一个人应当对社会有价值——Cisco-WebEx测试总监朱少民 209
采访手记 210
从合肥工大到网迅 210
◆ 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 210
◆ 不大懂得出国的意义 211
◆ 到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211
◆ 转做软件开发 211
◆ 研发和推广决策支持系统(DSS) 212
◆ 一个单位领导的影响是很大的 212
◆ 接触到网迅 213
◆ 到美国培训和工作 213
印象深刻的项目 213
软件开发和测试是互相补充的 21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215
◆ 要有成为优秀测试工程师的强烈愿望 216
◆ 顾客第一 216
◆ 技术要扎实 216
◆ 踏实工作 217
◆ 良好的沟通能力 217
你要引起上面的关注 217
综合能力在团队里应当是最强的 217
测试就好像守门员,力争不要漏球 218
◆ 先建立一个好的流程 219
◆ 全面把握软件的质量 219
◆ 易用性对用户很重要 219
◆ 测试要一丝不苟 220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20
我对软件测试的前景比较乐观 221
目标要可分解、可测量 22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 222
我在招测试工程师时的要求 223
◆ 注重品质 224
◆ 工作态度积极 224
◆ 逻辑清楚 224
◆ 良好的技术能力 224
◆ 自学能力强 224
◆ 良好的沟通能力 225
管理者不是*做官的 225
写书有乐趣,也挺辛苦 225
一个人应当对社会有价值 226
书籍推荐 227
本章小结 228
第11章 对工作的热爱会让自己脱颖而出——H3C测试总监刘宇 231
采访手记 232
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 232
印象深刻的软件测试项目经历 234
对软件测试的理解 235
◆ 测试的一个闭环*期 235
◆ 要保证测试的投入 236
◆ 提倡经济的测试 236
软件测试管理方面的主张和思想 237
一个人如何成为优秀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239
一个人如何成为优秀的测试主管 240
如何管理测试团队 243
◆ 目标管理 243
◆ 人的管理 244
◆ 团队氛围建设 244
如何把握一个软件产品的质量 245
◆ 初始版本的质量控制 246
◆ 演进版本的质量控制 247
◆ 维护版本的质量控制 248
工作/角色/职位变换时的考虑和权衡 249
对软件测试行业前景的看法 250
对正在(或将要)学习软件测试朋友的建议 251
测试工程师如何制订个人的发展规划 254
招聘测试工程师时的要求 254
你招聘测试管理人员时的要求 256
为人处事的原则 256
书籍推荐 257
本章小结 257
附录A 坐看云起时 259
后记——一本书的过去、现在和将*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