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博客出书,5000册全部售罄,这是真的吗?
欣闻技术博客出品图书《案例精解企业级网络构建》首印5000册销售一空,这是值得祝贺的一件事情,时下博客空间已经是人们发表心情,传播事件,探讨技术的重要方式,但是将技术博客内容规划成一本严谨的纸质
图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在销售周期内全部售罄,这更加体现了博客发展的力量。
几经犹豫,还是偷偷地写下了这些文字。与其说是书评,倒不如说是个人感受更为帖切一些。实不敢称之为书评,一则是深知自己才疏学浅,且经验有限,无能力更无资历去对前辈名家所著妄加评论。二则是自己文笔粗糙,见识肤浅,生怕自己那孱弱单薄的文字难以承起该书的深厚底蕴。故而写起来诚惶诚恐,总感觉手在颤抖,或许是心在颤抖吧!
作为IT人,读书充电自然是少不了的,尤其是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稍稍放松,就会明显得感觉到——自己落伍了!市面上有关网络技术的图书也有不少,单看景象,好像是很繁荣的样子。然而翻开内容看一看,也许更多得会是失望。为什么?内容似曾相识!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现在很多新书都是摘抄而成,说得再平白一点,应该叫做“拼凑”而成!无非是换了个书名,换了个版面,换了个出版社而已,换汤不换药。和类似的图书做个DNA鉴定,八成都有血缘关系。
而这本《案例精解企业级网络构建》则是百分百的原创,绝无抄袭之嫌,所有内容都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记录和见闻。为了保证案例的真实性,还特地举行了案例征集和评选活动,获得了大量来自企业一线的实际案例。比起那些自己虚拟案例的图书要更有说服力,比起那些麻木拼凑案例而未加实际验证的图书则更要强上百倍有余。
为什么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案例和虚拟案例之间不能用简单地等号相连。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虚拟案例过于理想化,或者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为了讲解某个技术而构造的案例。它只关心于这个技术本身而不关心于全局。而真实案例则不然,它是用到现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案例,所以考虑的问题也就要更全面一些。
就像现在很多人都用VM虚拟机做实验一样,恐怕大多数人都只是单纯地安装操作系统,而不会去安装那些补丁。这其实是很可笑得一件事情!也许看起来这并不算什么,还能节省出大把的时间,可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失去得将是对待问题的严谨态度,这也必定在将来工作中留下隐患。所以本书中全部采用真实案例,也就是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纠正这个多年来养成得不良习惯,并培养人们的严谨工作态度。这一点,更是远非同类图书所能比,其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班!
纵览全书,自“网络基础知识”写起,到“网络监控和管理”终结,共18章,另附有8篇“博文精选”和1篇“专家博文”,总共600页有余。从结构上看,以构建企业运营级网络的角度出发,按照规划、设计、评估、实施、运营、维护等流程,对各阶段的理论技术进行了阐述,并配以相应的实际案例和实施步骤。每个章节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前后章节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称得上是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而从内容上看,基本上也是从浅入深,循序渐进,依次讲了VLAN、VTP、STP、路由器与广域网接入、网络互连与路由协议、ACL、网络安全和路由器加固、网络用户身份管理、VTP、无线局域网等诸多网络技术。覆盖面很广,可以说涵盖了绝大部分的CCNA+CCNP的知识,有朋友说覆盖率能达到了90%,个人认为应该还要更高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书中的前6章已经把CCNA中的一些技术原理说的非常清楚了,后面更多得则是CCNP的内容,其中的“动态ACL的高级应用”和“路由器安全加固的原理”甚至是CCSP的内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写作风格,在同类图书仍就遵循理论为主、案例为辅这个一直以来默认程式的今天。很高兴地看到该书能大胆地一改传统的写作风格,形成了案例为主、理论为辅的鲜明特色,给人已耳日一新之感。可以说是为今后同类图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而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很值得人们钦佩,也正是IT人所应该学习的。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既无拖带之风,又无索碎之语。不像以往图书,枯燥乏味,似烈日骄阳,令人顿生困意。而读此书,恰如翰海畅游,轻快舒适,竟不生一丝倦气,能于无形中体味知识乐趣。
虽说案例取自于博客,但书中所述并不是完全照搬博客文章。由于所采用的博客文章出于多人之手,风格各异。为了更方便读者阅读,编创人员重新整理了所有文档,尽可能地统一了风格,并将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补充了进来,使理论与实际两者联系地更为紧密,也更为完善。特别要介绍的是该书的六位主创人员,均在IT业界有着不俗的影响:张琦和崔新军都是最近当选的微软2008年十大IT英雄,白璐和黄琨均曾任知名企业技术总监,陈楠和卓维乾则是资深的CCIE。
六名主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六名主创,每个人都可以独自著书。如今,集六人之力,合著成了这一本《案例精解企业级网络构建》,您应该可以想到,这本书将有多么强大。六个响当当的名字,本身就是这本书的金字招牌,何况还有“技术博客”这个“技术博客”的NO.1。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就是“技术博客”出书!前面也有所提及,而在这个明星出书盛行的时代,“技术博客”出书可是头一遭啊!抛开内容不说,单就此一点,也足以令人挑指称赞。可以肯定的预言,随着这本《案例精解企业级网络构建》的出版发行,“技术博客”出书将变得更加流行,甚至会成为一种风尚。也许在将来,别的技术博客也能诞生如些出色的IT书籍。但那是在将来,而技术博客现在已经做到了,所以技术博客仍然是NO.1!
也许有人会问了,那么究竟是该先读那些深蓝色的CISCO官方教材还是先读这本书呢?有一个朋友是这样认为的。“你或许要问既然是网络搭建,我直接翻翻那些深蓝色的CISCO官方教程就好,还要这本书作甚?那些书你当然要看,而且要先看,因为理论是基础。我想这本书绝对不是给你做理论教材用的”
(详见http://yahoon.blog.51cto.com/13184/91021
)
相反,自己倒是觉得应该先读这本书,然后再去读CISCO的官方教材。为什么呢?前面说过了,“这本书涵盖了绝大部分的CCNA+CCNP的知识”。要知道,如果读完CISCO官方的CCNA和CCNP教材,那将是多少本书!那将有多厚!且还不说其内容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既是如此,那还不如先快乐地把这本书读完,然后再去读那些进行扩展。再说,这本书更容易上手不是!至于究竟应该先看什么,还得是您自己说了算。或者您可以和该书的六位主创人员聊聊,一定能得到一个更专业更合理的建议。下面列出了六位主创人员的BLOG地址,方便您近距离地进行交流:
张琦:http://zhangqi.blog.51cto.com/
崔新军:http://eskystar.blog.51cto.com/
白璐:http://bailu.blog.51cto.com/
黄琨:http://huangkun.blog.51cto.com/
陈楠:http://chennan.blog.51cto.com/
卓维乾:http://zhuowq.blog.51cto.com/
前面说得都是这本书的精彩,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遗憾。“枫速向航”友就在自己的BLOG中列举了一些书中应该出现而没有出现的内容,并同时做了一些补充。现摘录如下:
『1』.在书籍目录中,IPv6只出现一小点(4.5 IPv6与我们的未来 115)
『2』. 在书中没有BGP 相关介绍(运营商也是企业该加下BGP)
『3』. 在本书中,比较遗憾:个人觉得企业网络构建工程中最重要的QOS 既然落下啦!(现在的小型企业工程几乎都要涉及QOS)
『4』. 这个就是安全部分少个防火墙 PIX 企业现在一般都会搞上个防火墙之类的安全设备吧?(如果再加一些ASA----网友们应该也不介意)
『5』.网络分析仪器方面(如Sniffer等软件使用 感觉可以加~~~)
详情请看:http://59099.blog.51cto.com/49099/90377
而后,张琦老师在当天就对“枫速向航”友的这篇书评中所提到的内容做了回应。并在几天后,又在自己所写的书评中给予了相应地解释。原因主要是如果全部涵盖得话,页数将会达到1400多页,篇幅过长。经过出版社考虑,还是定位于一本书能够涵盖的问题。于是便将voip,Qos,无线的大部分内容,布线的大部分内容,ACL防火墙,pix防火墙,ASA 等都忍痛删了,最终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详情请看:http://59099.blog.51cto.com/49099/90377
http://www.china-pub.com/member/bookpinglun/searchpl.asp?author=zhangqiteacher
这说得是没有写上的,而在写上得里面,个人认为最遗憾得应该是OSPF这一块。书中介绍OSPF的内容是在P379页到P387页。从篇幅上看,前后不满9页,比起其它内容略显简约。而从内容上看,在介绍OSPF基础知识时,没有提到邻居状况机。个人觉得这个应该写进来,尤其是几种状态以及相关之间的关系,对于更深入地理解OSPF比较重要。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这几个状态名称吧:“失效状态(Down)”、“初始状态(Init)”、“双向通信状态(2-Way)”、“准启动状态(ExStat)”、“准交换状态(Exchange)”、“加载状态(Loading)”、“全毗邻状态(Full)”。另外,在介绍区域类型时,只是介绍了骨干区域和非骨干区域还有末节区域,而更为细致的末销区域和完全末销区域区域则没有介绍。其实觉得这也应该多少介绍一下的,而且通过适当地设置区域类型为stub、 no-summary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中的LSA通告,来提高网络状况。还有,LSA通告没有怎么介绍,如果不能了解几类LSA通告内容和由什么身份的路由器始发的话,那么在后面区域类型设置时可能会理解得不太透彻。因为设置区域类型很重要得一个原因就是减少要LSA通告。这里也简单地列举一下吧:
1、路由器LSA:通告直连网络状况,每个路由器发
2、网络LSA::通告直连邻居状况,每个路由器发
3、网络汇总LSA:将周边区域信息通告给其余周边区域,ABR始发
4、ASBR汇总LSA:将外界通信的ASBR信息通告给内部区域,ABR始发
5、AS(自主系统)外部LSA:通告外网信息给内部区域,ASBR始发
6、MOSPF(组播暂未执行)
7、NSSA外部LSA:NSSA区域内传送外部信息,ASBR始发
8——11:暂未推出
这里又提到了ABR和ASBR,好像书中也没有提到,再有就是路由重分布和地址汇总了。
除了OSPF这个章节中,别得章节中也有一些自己感觉应该写到却没有写到的内容,比如RIPV2的认证,这里也不妨也做一下补充:
Router(config)#key chain 密钥名称 //定义钥匙链
Router(config-keychain)#key 编号 //定义钥匙链上的第一个钥匙
Router(config-keychain-key)#key-string 口令 //定义密钥
Router(config-keychain-key)#exit
Router(config-keychain)#exit
Router(config)#interface 端口
Router(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key-chain 密钥名称
//在接口下起用rip验证,并使用钥匙链cisco
Router(config-if)#ip rip authentication mode md5 //定义钥匙的验证是md5的
Router(config-if)#exit
猜想这些没能提到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由于篇幅吧。要是全部都能加上,那估计也和CISCO的教材的“厚度”差不多了,哈哈!!!
就个人来看,与其删掉好多内容,不如可以考虑上下册的方式。那样所能容纳的内容将要更多,而且讲得也能更加透彻,可能更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案例而言,由于书中案例均为真实案例,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那就是很多报错的内容看不到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一些报错页面。还是以OSPF为例,能不能展示由于更改区域类型,使得两端无法建立连接,从而使原有状况产生变化。可能多一些这些的图或者相关文字的描述,更利于读者在现实中处理故障。不知是否可行,但望能行吧!
最后要说得就是书的校稿。可能错字还可以更少一些,这也许和自己喜爱挑刺儿有关系吧!就自己看过的章节而言,问题最集中的要算是“第八章 生成树(STP)技术的部署与调试案例”了。最主要得一个是在P244页,在“步骤2:选择根端口”这部分中的第二段,也就是“从图8-10所示”这个段里。有以下几个问题:1、书中原话为“SW-1和SW-2为非根桥”,而在图8-10的实际标注中,SW1为根桥,SW-2和SW-3为非根桥。通读该段,应为书中文字有误。2、书中原话为“所以SW的1/1口为根桥”,这个错误更明显,根桥是指交换机而言,而不是对端口而言。这个在书中讲得很清楚,在此不再做详细解释。而且,只写了SW,漏写了-2。这里,应该修改为“SW-2的1/1口为根端口”。还有像P242页“提示框”中第一行的多播地址范围,书中原文为“范围从0x00180c2000000~0x00180c2000010”,前面多了一位0,应修改为“范围从0x0180c2000000~0x0180c2000010”,P247页的“图8-13 网络拓朴图”中所标注的三台交换机的端口都是1/1和1/2,而在后面的列表中所标注为0/0和0/1,虽然都能明白,但应该更严谨一些。而在P261页中的“斗士”应为“都是”、“制定”应为“指定”、“地下”应为“低下”。其它还有一些,在这儿就不一一列出了,等全部整理完了会反映给主创人员的。在此,真心得希望那些校稿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能再多一分认真,再多一分严谨,使出版发行的图书中尽可能的少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如果因为校稿的原因使得一本非常好的图书有所减色,实在是有些遗憾呀!倘若人手的不够得话,自己倒是很乐意斗胆为接下来的几本图书校稿,归根还是一句话,就是希望成书能更加完美!
有关该书,就说这么多。补充一点,此书附赠价值600元的培训书签,可到51CTO出书专题页面打印听课证(http://blog.51cto.com/book/02/),凭此书签和获批准凭证,将可得到18小时免费面授课程,授课教师由本书主要作者组成,授课内容包含多个全真项目。怎么样?读完我的这篇文章,您是不是有心动的感觉。那就心动不如行动吧,相信您一定能从此书中收获丰厚的回报。
不管如何,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是近些年来少有得上乘之作。至少在自己读过得书中是这样的!从书的字里行间,可以深切得感受到主创人员的丰富教学和实战经验。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无不凝结着专家们的辛勤汗水。在此,真心得向那些为了此书出版做出各种贡献的人们深深地道上一句,“您们辛苦了!”我们对下一本书充满了无限期待!
不知不觉,堆砌了上面这些文字。还是开头那句话,算不上书评,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己的切身感受。谈不上好,但绝对真实。希望在若干年后,当人们还在饶有兴趣地谈论或是回忆此书的时候,还会有那么三五个人记得,这篇“书评”,那将是自己的莫大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