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第三次总结
1.规格化的发展历史
软件工程发展始于1950年左右,目的在于使用工程化的方法来组织,管理软件的开发。而所谓规格,正式一种形式, 工程化的设计方式。包括:需求分析,功能描述,算法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
在规格化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一共出现过三次大的该改变和调整。
在1970年左右,出现了基于“前置后置条件”的规格化方式,对于一个函数来说,运行前需要满足前置条件,运行后需要满足后置条件。规格化软件的设计开始进入快车道。
逐渐随着软件数量的增多,规模变大,开始出现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开始追求高内聚,低耦合的质量代码。并逐渐研究运用模块或者大型组织化的程序单元来进行大型软件的开发。并随着一些新型编程语言的产生,形式化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2.规格BUG
| 作业次数 |规格BUG| 名称|
9 无效
10
11
最后一次次作业无效。其他无。
public boolean equals(int [] array, long ele) {
/**
*@REQUIRES: Nnoe
*@MODIFIED: None
*@EFFECT:
* \result == (\this.time == t && \this.ele = ele);
**/
}
public boolean equals(int []array, long ele) {
/**
*@REQUIRES:
* ele != null;
* ele.size == 4;
* t >=0;
*@MODIFIES: None
*@EFFECTS:
* \result == (]this.time == t && \this.ele == ele);
**/
}
3.规格BUG分析
对规格的正确写法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所以导致有一些规格写的很low,自己第二次看的时候也不一定能看懂。
心得体会
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