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霖 铃 【鉴赏】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且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于是后面便迸出执行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即曰千里,又曰,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怀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 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此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posted on 2006-05-18 20:47  h2内存数据库  阅读(1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