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与 支架式教学策略

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学习者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学习者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外界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习者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或称为“邻近发展区”,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者始终保持在“最近发展区”中活动。他的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者意义的建构离不开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支撑”观点的基础。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正是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同样也是由教学所动态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出发,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自主学习型的策略中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式教学策略。

    每次提到这三种策略,我都可以很快的理解后两者的教学策略,但是对于支架式教学策略则有点迷茫,所以在此,我上网搜一些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这一篇关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博文。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它的教学形式是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层次递进,从简单到复杂深入学习。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最邻近发展区”指:儿童在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即实际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教师要想把握“最邻近发展区”,以加速学生的发展,则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

   有个疑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确定这两种水平呢?而且不同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类似于情境导入)

3、独立探索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过程: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开始探索——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给予提示——学生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互相答疑,互相协作学习,最终得到一个对当前知识有一个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5、效果评价

   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学习小组中成员的互评。

   评价内容包括: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posted @ 2012-08-29 09:34  代码缔造的帝国  阅读(284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