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学习之路(五)——追踪微服务调用

追踪微服务调用的背景——快速定位服务调用失败的原因。

除此还有如下几个作用:

一、优化系统瓶颈

  通过记录调用经过的每一条链路上的耗时,快速定位整个系统的瓶颈所在,做出针对性的优化。

二、优化链路调用

  通过服务追踪可以分析调用所经过的路径,然后评估是否合理。比如一个服务调用下游依赖了多个服务,通过链路分析,可以评估是否每个依赖都是必须的,是否可以通过优化业务来减少服务依赖。

三、生成网络拓扑

  通过服务追踪系统中记录的链路信息,可以生成一张系统的网络拓扑调用图,反应系统依赖了哪些服务,以及服务之间的调用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在网络拓扑图上还可以把服务调用的详细信息标出来,起到服务监控作用。

四、透明传输数据

  除了服务追踪,业务上还经常与一种需求,期望把用户数据,从调用的开始一直往下传,以便系统中各个服务都能获取到这个信息。比如业务想做一些A/B测试,这时候能通过服务追踪系统,把A/B测试的开关逻辑一直往下传递,经过的每一层服务都能获取到这个开关值,就能够统一进行A/B测试。

 

服务追踪系统原理

核心理念:通过全局唯一ID将分布在各个服务节点上的同一次请求串联起来,从而还原原有的调用关系,可以追踪系统问题、分析调用数据并统计各个系统指标。(Google一篇论文——Dapper)

由此衍生出:Twitter的Zipkin、阿里的鹰眼、美团MTrace(如下图)等

 

  traceId:用户标识某一次具体的请求ID。当用户的请求进入系统后,会在RPC调用网络的第一层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traceId,并且会随着每一层的RPC调用,不断往后传递,这样通过traceId就可以把一次用户请求在系统中调用的路径串联起来。

  spanId:用于标识一次RPC调用在分布式请求中位置。当用户的请求进入系统中,处在RPC调用网络的第一层A时spanId初始值是0,进入下一层RPC调用B的时候spanId是0.1,继续进入下一层RPC调用C时spanId时0.1.1,而与B处在同一层RPC调用E的spanId时0.2,这样的话,通过spanId就可以通过spanId就可以定位某一次RPC请求在系统调用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的上下游依赖是谁。

  annotation:用于业务自定义埋点数据,可以时业务感兴趣的想上传到后端的数据,比如一次请求的用户UID。

 

服务追踪系统的架构

 服务追踪系统架构图如上,可以分为三层

  数据采集层——负责数据埋点并上报

  数据处理层——负责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数据展示层——负责数据的图形化展示。

posted on 2019-08-26 11:29  betterLearing  阅读(1021)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