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内部要分享HBase的知识,之前研究了一段时间,知识比较零散,这一次就系统化的整理一番,之后在想到Hbase的时候,看着一篇就够了。
阿里陶系技术部招人,目前大把机会,HC众多,成功率高,流程快,可辅导修改简历,技术答疑,速来! 不行的话,加个朋友认识下.
邮箱:aihe.ah@alibaba-inc.com
微信:aihehe5211
概览
特性
Hbase是一种NoSQL数据库,这意味着它不像传统的RDBMS数据库那样支持SQL作为查询语言。Hbase是一种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技术上来讲,它更像是分布式存储而不是分布式数据库,它缺少很多RDBMS系统的特性,比如列类型,辅助索引,触发器,和高级查询语言等待。那Hbase有什么特性呢?如下:
- 强读写一致,但是不是“最终一致性”的数据存储,这使得它非常适合高速的计算聚合
- 自动分片,通过Region分散在集群中,当行数增长的时候,Region也会自动的切分和再分配
- 自动的故障转移
- Hadoop/HDFS集成,和HDFS开箱即用,不用太麻烦的衔接
- 丰富的“简洁,高效”API,Thrift/REST API,Java API
- 块缓存,布隆过滤器,可以高效的列查询优化
- 操作管理,Hbase提供了内置的web界面来操作,还可以监控JMX指标
什么时候用Hbase?
Hbase不适合解决所有的问题:
- 首先数据库量要足够多,如果有十亿及百亿行数据,那么Hbase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如果只有几百万行甚至不到的数据量,RDBMS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数据量小的话,真正能工作的机器量少,剩余的机器都处于空闲的状态
- 其次,如果你不需要辅助索引,静态类型的列,事务等特性,一个已经用RDBMS的系统想要切换到Hbase,则需要重新设计系统。
- 最后,保证硬件资源足够,每个HDFS集群在少于5个节点的时候,都不能表现的很好。因为HDFS默认的复制数量是3,再加上一个NameNode。
Hbase在单机环境也能运行,但是请在开发环境的时候使用。
内部应用
- 存储业务数据:车辆GPS信息,司机点位信息,用户操作信息,设备访问信息。。。
- 存储日志数据:架构监控数据(登录日志,中间件访问日志,推送日志,短信邮件发送记录。。。),业务操作日志信息
- 存储业务附件:UDFS系统存储图像,视频,文档等附件信息
不过在公司使用的时候,一般不使用原生的Hbase API,使用原生的API会导致访问不可监控,影响系统稳定性,以致于版本升级的不可控。
Hbase架构
- Zookeeper,作为分布式的协调。RegionServer也会把自己的信息写到ZooKeeper中。
- HDFS是Hbase运行的底层文件系统
- RegionServer,理解为数据节点,存储数据的。
- Master RegionServer要实时的向Master报告信息。Master知道全局的RegionServer运行情况,可以控制RegionServer的故障转移和Region的切分。
架构细化
-
HMaster是Master Server的实现,负责监控集群中的RegionServer实例,同时是所有metadata改变的接口,在集群中,通常运行在NameNode上面,这里有一篇更细的HMaster介绍
- HMasterInterface暴露的接口,Table(createTable, modifyTable, removeTable, enable, disable),ColumnFamily (addColumn, modifyColumn, removeColumn),Region (move, assign, unassign)
- Master运行的后台线程:LoadBalancer线程,控制region来平衡集群的负载。CatalogJanitor线程,周期性的检查hbase:meta表。
-
HRegionServer是RegionServer的实现,服务和管理Regions,集群中RegionServer运行在DataNode
- HRegionRegionInterface暴露接口:Data (get, put, delete, next, etc.),Region (splitRegion, compactRegion, etc.)
- RegionServer后台线程:CompactSplitThread,MajorCompactionChecker,MemStoreFlusher,LogRoller
-
Regions,代表table,Region有多个Store(列簇),Store有一个Memstore和多个StoreFiles(HFiles),StoreFiles的底层是Block。
存储设计
在Hbase中,表被分割成多个更小的块然后分散的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这些小块叫做Regions,存放Regions的地方叫做RegionServer。Master进程负责处理不同的RegionServer之间的Region的分发。在Hbase实现中HRegionServer和HRegion类代表RegionServer和Region。HRegionServer除了包含一些HRegions之外,还处理两种类型的文件用于数据存储
- HLog, 预写日志文件,也叫做WAL(write-ahead log)
- HFile 真实的数据存储文件
HLog
-
MasterProcWAL:HMaster记录管理操作,比如解决冲突的服务器,表创建和其它DDLs等操作到它的WAL文件中,这个WALs存储在MasterProcWALs目录下,它不像RegionServer的WALs,HMaster的WAL也支持弹性操作,就是如果Master服务器挂了,其它的Master接管的时候继续操作这个文件。
-
WAL记录所有的Hbase数据改变,如果一个RegionServer在MemStore进行FLush的时候挂掉了,WAL可以保证数据的改变被应用到。如果写WAL失败了,那么修改数据的完整操作就是失败的。
- 通常情况,每个RegionServer只有一个WAL实例。在2.0之前,WAL的实现叫做HLog
- WAL位于/hbase/WALs/目录下
- MultiWAL: 如果每个RegionServer只有一个WAL,由于HDFS必须是连续的,导致必须写WAL连续的,然后出现性能问题。MultiWAL可以让RegionServer同时写多个WAL并行的,通过HDFS底层的多管道,最终提升总的吞吐量,但是不会提升单个Region的吞吐量。
-
WAL的配置:
// 启用multiwal <property> <name>hbase.wal.provider</name> <value>multiwal</value> </property>
HFile
HFile是Hbase在HDFS中存储数据的格式,它包含多层的索引,这样在Hbase检索数据的时候就不用完全的加载整个文件。索引的大小(keys的大小,数据量的大小)影响block的大小,在大数据集的情况下,block的大小设置为每个RegionServer 1GB也是常见的。
探讨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方式,其实就是探讨数据如何在磁盘上进行有效的组织。因为我们通常以如何高效读取和消费数据为目的,而不是数据存储本身。
Hfile生成方式
起初,HFile中并没有任何Block,数据还存在于MemStore中。
Flush发生时,创建HFile Writer,第一个空的Data Block出现,初始化后的Data Block中为Header部分预留了空间,Header部分用来存放一个Data Block的元数据信息。
而后,位于MemStore中的KeyValues被一个个append到位于内存中的第一个Data Block中:
注:如果配置了Data Block Encoding,则会在Append KeyValue的时候进行同步编码,编码后的数据不再是单纯的KeyValue模式。Data Block Encoding是HBase为了降低KeyValue结构性膨胀而提供的内部编码机制。
读写简流程
Hbase单机模式安装
这一次来部署一个单机版的Hbase,单独的Hbase daemon(Master,RegionServers和ZooKeeper)运行在同一个JVM进程中,然后持久化存储到文件系统中。这是最简单的部署,但是却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Hbase。安装完成之后,我们在演示一下hbase命令行的用法。
环境
- CentOS 7
- Hbase 1.2.8
安装单机
- 确保安装了jdk,在Linux上使用自带的包管理器直接安装就好,使用二进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用的是CentOS
yum install java-1.8.0-openjdk* -y
- 下载Hbase的二进制包,下载地址位于http://mirror.bit.edu.cn/apache/hbase/hbase-1.2.8/,然后解压到系统的目录。
tar -xf hbase-1.2.8-bin.tar.gz
cd hbase-1.2.8
- 配置hbase的环境变量,修改JAVA_HOME。注意看下自己的JAVA_HOME在什么位置
vim conf/hbase-env.sh
// 注意这个是在CentOS上的java位置
export JAVA_HOME=/etc/alternatives/java_sdk_1.8.0/
- 配置onf/hbase-site.xml,这个是Hbase的主配置文件,你可以指定hbase和ZooKeeper数据写入的目录,当然也可以指定hbase的根目录在哪个位置。
我将hbase的目录放在hadoop用户家目录的hbase目录下。我们不用事先创建好hbase的data目录,hbase会自动帮我们创建好的,如果已经存在了data目录,hbase会将存在的目录进行迁移。
useradd -s /sbin/nologin -m hadoop
vim conf/hbase-site.xml
<configuration>
<property>
<name>hbase.rootdir</name>
<value>file:///home/hadoop/hbase</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hbase.zookeeper.property.dataDir</name>
<value>/home/hadoop/zookeeper</value>
</property>
<property>
<name>hbase.unsafe.stream.capability.enforce</name>
<value>false</value>
<description>
Controls whether HBase will check for stream capabilities (hflush/hsync).
Disable this if you intend to run on LocalFileSystem, denoted by a rootdir
with the 'file://' scheme, but be mindful of the NOTE below.
WARNING: Setting this to false blinds you to potential data loss and
inconsistent system state in the event of process and/or node failures. If
HBase is complaining of an inability to use hsync or hflush it's most
likely not a false positive.
</description>
</property>
</configuration>
- Hbase二进制包下有start-hbase脚本,可以方便的启动hbase,如果我们的配置是正确的,那么会正常启动。
./bin/start-hbase.sh
如果启动之后,可以打开http://localhost:16010查看Hbase的Web UI
使用Hbase
我们可以先用Hbase提供的命令行工具,位于hbase的/bin/目录下
- 连接Hbase
./hbase shell
- 查看帮助信息, 敲
>help
- 创建一个表,必须要指定表名称和列簇名
hbase(main):003:0> create 'test', 'cf'
0 row(s) in 1.6320 seconds
=> Hbase::Table - test
- 列出关于你的表的信息,list 'sometable'
- 查看表更为详细的信息,使用describe命令
- 把数据放到表中
- 查看表中的所有数据
- 获取单行的数据
- 其余的命令可以自行尝试
- 退出shell,使用
quit
这里演示了下单机版的hbase如何安装,了解hbase shell的基本用法,关于Hbase更深入的东西,可以了解下官方文档。
Hbase数据模型
在Hbase中,有一些术语需要提前了解。如下:
- Table:Hbase的table由多个行组成
- Row:一个行在Hbase中由一个或多个有值的列组成。Row按照字母进行排序,因此行健的设计非常重要。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让有关系的行非常的近,通常行健的设计是网站的域名反转,比如(org.apache.www, org.apache.mail, org.apache.jira),这样的话所有的Apache的域名就很接近。
- Column:列由列簇加上列的标识组成,一般是“列簇:列标识”,创建表的时候不用指定列标识
- Column Family:列簇在物理上包含了许多的列与列的值,每个列簇都有一些存储的属性可配置。例如是否使用缓存,压缩类型,存储版本数等。在表中,每一行都有相同的列簇,尽管有些列簇什么东西也没有存。
- Column Qualifier:列簇的限定词,理解为列的唯一标识。但是列标识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每一行可能有不同的列标识
- Cell:Cell是由row,column family,column qualifier包含时间戳与值组成的,一般表达某个值的版本
- Timestamp:时间戳一般写在value的旁边,代表某个值的版本号,默认的时间戳是你写入数据的那一刻,但是你也可以在写入数据的时候指定不同的时间戳
HBase 是一个稀疏的、分布式、持久、多维、排序的映射,它以行键(row key),列键(column key)和时间戳(timestamp)为索引。
Hbase在存储数据的时候,有两个SortedMap,首先按照rowkey进行字典排序,然后再对Column进行字典排序。
测试数据
create 'user','info','ship';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info:name', 'zhangsan'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info:age',30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info:height',168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info:weight',168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info:phone','13212321424'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ship:addr','beijing'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ship:email','sina@sina.com'
put 'user', '524382618264914241', 'ship:salary',3000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info:name', 'lisi'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info:age',24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info:height',158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info:weight',128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info:phone','13213921424'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ship:addr','chengdu'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ship:email','qq@sina.com'
put 'user', '224382618261914241', 'ship:salary',5000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info:name', 'zhaoliu'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info:age',19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info:height',178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info:weight',188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info:phone','17713921424'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ship:addr','shenzhen'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ship:email','126@sina.com'
put 'user', '673782618261019142', 'ship:salary',8000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info:name', 'wangmazi'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info:age',19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info:height',158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info:weight',118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info:phone','12713921424'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ship:addr','xian'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ship:email','139@sina.com'
put 'user', '813782218261011172', 'ship:salary',10000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info:name', 'yangyang'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info:age',18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info:height',188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info:weight',138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info:phone','18013921626'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ship:addr','shanghai'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ship:email','199@sina.com'
put 'user', '510824118261011172', 'ship:salary',50000
Hbase表(Schema)设计要点
只要是数据库都存在,模式设计的问题,关系型中有模式设计的范式,Hbase作为列式存储数据库,其模式设计也非常重要。
设计时需要关注的属性,如何设计这些属性等
Hbase与关系型数据库对比
属性 | Hbase | RDBMS |
---|---|---|
数据类型 | 只有字符串 | 丰富的数据类型 |
数据操作 | 增删改查,不支持join | 各种各样的函数与表连接 |
存储模式 | 基于列式存储 | 基于表结构和行式存储 |
数据保护 | 更新后仍然保留旧版本 | 替换 |
可伸缩性 | 轻易增加节点 | 需要中间层,牺牲性能 |
Hbase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
Hbase关键概念:表,rowkey,列簇,时间戳
- 这个表应该有多少列簇
- 列簇使用什么数据
- 每个列簇有有多少列
- 列名是什么,尽管列名不必在建表时定义,但读写数据是要知道的
- 单元应该存放什么数据
- 每个单元存储多少时间版本
- 行健(rowKey)结构是什么,应该包含什么信息
设计要点
行健设计
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到后续服务的访问性能。如果行健设计不合理,后续查询服务效率会成倍的递减。
- 避免单调的递增行健,因为Hbase的行健是有序排列的,这样可能导致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写入集中在某一个Region上进行操作,负载都在一台节点上。可以设计成: [metric_type][event_timestamp],不同的metric_type可以将压力分散到不同的region上
- 行健短到可读即可,因为查询短键不必长键性能好多少,所以设计时要权衡长度。
- 行健不能改变,唯一可以改变的方式是先删除后插入
列簇设计
列簇是一些列的集合,一个列簇的成员有相同的前缀,以冒号(:)作为分隔符。
- 现在Hbase不能很好处理2~3个以上的列簇,所以尽可能让列簇少一些,如果表有多个列簇,列簇A有100万行数据,列簇B有10亿行,那么列簇A会分散到很多的Region导致扫描列簇A的时候效率底下。
- 列簇名的长度要尽量小,一个为了节省空间,另外加快效率,比如d表示data,v表示value
列簇属性配置
- HFile数据块,默认是64KB,数据库的大小影响数据块索引的大小。数据块大的话一次加载进内存的数据越多,扫描查询效果越好。但是数据块小的话,随机查询性能更好
> create 'mytable',{NAME => 'cf1', BLOCKSIZE => '65536'}
- 数据块缓存,数据块缓存默认是打开的,如果一些比较少访问的数据可以选择关闭缓存
> create 'mytable',{NAME => 'cf1', BLOCKCACHE => 'FALSE'}
- 数据压缩,压缩会提高磁盘利用率,但是会增加CPU的负载,看情况进行控制
> create 'mytable',{NAME => 'cf1', COMPRESSION => 'SNAPPY'}
Hbase表设计是和需求相关的,但是遵守表设计的一些硬性指标对性能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这里整理了一些设计时用到的要点。
Java API操作
Hbase有多种不同的客户端,如REST客户端,Thift客户端,ORM框架Kundera等等。 Hbase也提供了Java的API来操作表与列簇等信息,它的shell就是对Java的API做了一层封装。
Hbase的Java API提供了很多高级的特性:
- 元数据管理,列簇的数据压缩,region分隔
- 创建,删除,更新,读取 rowkey
我们还是直接看代码这样理解的更容易
环境
- Hbase 0.98
- Java 1.8
- Zookeeper 3.4.6
- Mac OS
案例
Hbase的客户端版本不一致实验结果很容易出现问题,尽量采用同样的版本。因为服务端实验的是Hbase0.98,客户端也用0.98,另外由于Hadoop 2.x的版本现对于1.x做了很大的提升,建议采用Hbase-hadoop 2.x的客户端。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hbase</groupId>
<artifactId>hbase-client</artifactId>
<version>0.98.24-hadoop2</version>
</dependency>
建立连接
-
直接新建HTable("tableName"),但是这种每次创建表的时候因为都要查询.meta表,来判断表是不是存在,导致创建表的过程会有点慢,所以不建议每个请求都创建一个Htable
-
使用HTablePool,它和HTable的创建方式很像,但是如果采用连接池的话,它就不会给每个请求都单独创建一个Htable了。
在创建Htable或者HtablePool的时候都可以指定更详细的配置信息。
HTablePool hTablePool = new HTablePool();
hTablePool.getTable("user");
增删改查
rowkey是代表Hbase中表的唯一一个行,同时像列簇 ,时间戳等用来定位表中的部分数据,Java的API对Hbas的CURD提供了如下的类:
- Put
- Get
- Delete
- Scan
- Increment
我们详细的讨论几个类,剩余的可以举一反三。
写数据
当写请求收到的时候,默认数据同步的写到Hlog中和MemStore,同时在两个地方写是为了保证数据的持久性,Memstore最终会持久化到磁盘中的Hfile中。每次MemStore进行Flush的时候,就会创建一个新的Hfile。
Put类用于向Hbase的表中存储数据,存储数据时,Put的实例必须要指定Rowkey
创建完Put实例后,再向其中添加数据
public void put() throws IOException {
// 获取默认的配置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获取Table实例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1");
// 创建Put实例,并且指定rowKey
Put put = new Put(Bytes.toBytes("row-1"));
// 添加一个 column,值为 "Hello",在 "cf1:greet" 列中
put.add(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greet"), Bytes.toBytes("Hello"));
// 添加一个 column,值为 "John",在 "cf1:person" 列中
put.add(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person"), Bytes.toBytes("John"));
table.put(put);
table.close();
}
数据也可以批量的进行插入:
// table对象可以传入List参数
table.put(final List<Put> puts)
执行结果:
读数据
Hbase使用LRU缓存读取数据。Htable对象使用下面的方法读取数据
而Get实例的构造方法和Put很像,构造方法要指定一个rowkey。
如果要查找特定的cell,就是特定列的数据,可以采用额外的方法进行更加精细的调控。
看一下如下的案例代码:
public void get() throws IOException {
// 获取默认的配置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获取Table实例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1");
// 创建Put实例,并且指定rowKey
Get get = new Get(Bytes.toBytes("row-1"));
//
get.addColumn(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greet"));
// 添加一个 column,值为 "John",在 "cf1:person" 列中
Result result = table.get(get);
byte[] value = result.getValue(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greet"));
System.out.println("获取到的值" + new String(value));
table.close();
}
执行结果
更新数据
更新数据与写数据基本一致,只是在Put实例赋值的时候,在相同的列上设置不同的值,操作的时候就会更新为新的值。
代码如下:
public void update() throws IOException {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获取Table实例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1");
// 创建Put实例,并且指定rowKey
Put put = new Put(Bytes.toBytes("row-1"));
// 添加一个 column,值为 "Hello",在 "cf1:greet" 列中
put.add(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greet"), Bytes.toBytes("Good Morning"));
// 添加一个 column,值为 "John",在 "cf1:person" 列中
// put.add(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person"), Bytes.toBytes("John"));
table.put(put);
table.close();
}
执行结果:
删除数据
Delete命令只是标记当前的数据为删除状态,而不是立刻的删除,也就是先进行逻辑删除。实际上的删除是在Hfile进行压缩的时候,这些被标记的记录就会被删除掉。
Delete对象与Put和Get也很像
构造Delete实例
如果想要进行更加详细的指定,可以再指定具体的列等信息
看下面的案例代码:
public void delete() throws IOException {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获取Table实例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1");
// 创建Delete实例,并且指定rowKey
Delete delete = new Delete(Bytes.toBytes("row-1"));
// 删除 column "cf1:greet"
delete.deleteColumn(Bytes.toBytes("cf1"), Bytes.toBytes("greet"));
table.delete(delete);
table.close();
}
执行结果:连续执行两次删除
操作优化
一个系统上线之后,开发和调优将一直贯穿系统的生命周期中,HBase也不列外。这里主要说一些Hbase的调优
Hbase查询优化
作为NoSQL数据库,增删改查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其中查询是最常用的一项。
设置Scan缓存
HBase中Scan查询可以设置缓存,方法是setCaching(),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服务端与客户端的交互,更有效的提升扫描查询的性能。
/**
* Set the number of rows for caching that will be passed to scanners.
* If not set, the default setting from {@link HTable#getScannerCaching()} will apply.
* Higher caching values will enable faster scanners but will use more memory.
* @param caching the number of rows for caching
* 设置scanners缓存的行数
*/
public void setCaching(int caching) {
this.caching = caching;
}
显示的指定列
当使用Scan或者GET获取大量的行时,最好指定所需要的列,因为服务端通过网络传输到客户端,数据量太大可能是瓶颈。如果能有效过滤部分数据,能很大程度的减少网络I/O的花费。
/**
* Get all columns from the specified family.
* <p>
* Overrides previous calls to addColumn for this family.
* @param family family name
* @return this
* 获取指定列簇的所有列
*/
public Scan addFamily(byte [] family) {
familyMap.remove(family);
familyMap.put(family, null);
return this;
}
/**
* Get the column from the specified family with the specified qualifier.
* <p>
* Overrides previous calls to addFamily for this family.
* @param family family name
* @param qualifier column qualifier
* @return this
* 获取指定列簇的特定列
*/
public Scan addColumn(byte [] family, byte [] qualifier) {
NavigableSet<byte []> set = familyMap.get(family);
if(set == null) {
set = new TreeSet<byte []>(Bytes.BYTES_COMPARATOR);
}
if (qualifier == null) {
qualifier = HConstants.EMPTY_BYTE_ARRAY;
}
set.add(qualifier);
familyMap.put(family, set);
return this;
}
一般用:
scan.addColumn(...)
关闭ResultScanner
如果在使用table.getScanner之后,忘记关闭该类,它会一直和服务端保持连接,资源无法释放,从而导致服务端的某些资源不可用。
所以在用完之后,需要执行关闭操作,这点与JDBS操作MySQL类似
scanner.close()
禁用块缓存
如果批量进行全表扫描,默认是有缓存的,如果此时有缓存,会降低扫描的效率。
scan.setCacheBlocks(true|false);
对于经常读到的数据,建议使用默认值,开启块缓存
缓存查询结果
对于频繁查询HBase的应用场景,可以考虑在应用程序和Hbase之间做一层缓存系统,新的查询先去缓存查,缓存没有再去查Hbase。
写入优化
写也是Hbase常有的操作之一,并且Hbase在写入操作上有着其他NoSQL无法比拟的优势,下面讲如何优化写入操作
关闭写WAL日志
一般为了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WAL日志默认是开启状态,WAL主要用于灾难恢复的,如果应用可以容忍一定的数据丢失风险,可以在写数据的时候,关闭写WAL。
风险: 当RegionServer宕机时,写入的数据出现丢失,且无法恢复
设置AutoFlush
Htable有一个属性是AutoFlush,该属性用于支持客户端的批量更新,默认是true,当客户端每收到一条数据,立刻发送到服务端,如果设置为false,当客户端提交put请求时候,先将该请求在客户端缓存,到达阈值的时候或者执行hbase.flushcommits(),才向RegionServer提交请求。
风险 在请求未发送到RegionServer之前客户端崩溃,数据也会丢失
table.setAutoFlush(false);
table.setWriteBufferSize( 12 * 1024 * 1024 );
预创建Region
一般表刚开始只有一个Region,插入该表的数据都会保存在此Region中,插入该表的所有塑化剂都会保存在该Region中,当到达一定的阈值时,才发生分裂。 这样开始时刻针对该表的写操作都集中在某台服务器上,造成这台服务器的压力很紧张,同时对整个集群资源的浪费
建议刚开始的时候预创建Region,可以使用Hbase自带的RegionSplitter
延迟日志flush
默认写入操作,首先写入WAL,并且在1S内写入HDFS,这个时间默认是1S,可以通过参数配置
hbase.regionserver.optionallogflushinterval
可以配置大一点的值,比如5s,这段时间数据会保留在内存中,直到RegionServer周期性的执行flush操作。
Scan的重要参数
Scan是操作Hbase中非常常用的一个操作,虽然前面的Hbase API操作简单的介绍了Scan的操作,但不够详细,由于Scan非常常用,关于其详细的整理也是很有必要的。
Scan
HBase中的数据表通过划分成一个个的Region来实现数据的分片,每一个Region关联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而每一个Region中的数据,按RowKey的字典顺序进行组织。
正是基于这种设计,使得HBase能够轻松应对这类查询:"指定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获取该区间的所有记录", 这类查询在HBase被称之为Scan。
1 . 构建Scan,指定startRow与stopRow,如果未指定的话会进行全表扫描
2 . 获取ResultScanner
3 . 遍历查询结果
4 . 关闭ResultScanner
public void stringFilter() throws IOException {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获取Table实例
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user");
// 构建Scan
Scan scan = new Scan();
scan = scan.setStartRow(Bytes.toBytes("startRowxxx")).setStopRow(Bytes.toBytes("StopRowxxx"));
RowFilter filter = new RowFilter(
CompareFilter.CompareOp.EQUAL,
new BinaryComparator(Bytes.toBytes("224382618261914241"))
);
scan.setFilter(filter);
// 获取resultScanner
ResultScanner scanner = table.getScanner(scan);
Result result = null;
// 处理结果
while ((result = scanner.next()) != null) {
byte[] value = result.getValue(Bytes.toBytes("ship"), Bytes.toBytes("addr"));
if (value == null || value.length == 0) {
continue;
}
System.out.println(
new String(value)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关闭ResultScanner
scanner.close();
table.close();
}
其它的设置参数
Caching: 设置一次RPC请求批量读取的Results数量
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一次读取回来的Results数量为100:
scan.setCaching(100);
Client每一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都会批量拿回一批数据(由Caching决定过了每一次拿回的Results数量),然后放到本次的Result Cache中:
应用每一次读取数据时,都是从本地的Result Cache中获取的。如果Result Cache中的数据读完了,则Client会再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获取更多的数据。
Batch: 设置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
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的限制值为3:
scan.setBatch(3);
该参数适用于一行数据过大的场景,这样,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返回给Client。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一行数据中共有十个列: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 Col10}
假设Scan中设置的Batch为3,那么,这一行数据将会被拆成4个Results返回:
Result1 -> {Col01,Col02,Col03}
Result2 -> {Col04,Col05,Col06}
Result3 -> {Col07,Col08,Col09}
Result4 -> {Col10}
关于Caching参数,我们说明了是Client每一次从RegionServer侧获取到的Results的数量,上例中,一行数据被拆成了4个Results,这将会导致Caching中的计数器被减了4次。结合Caching与Batch,我们再列举一个稍复杂的例子:
假设,Scan的参数设置如下:
final byte[] start = Bytes.toBytes("Row1");
final byte[] stop = Bytes.toBytes("Row5");
Scan scan = new Scan();
scan.withStartRow(start).withStopRow(stop);
scan.setCaching(10);
scan.setBatch(3);
待读取的数据RowKey与所关联的列集如下所示:
Row1: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
Row2: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Col11}
Row3: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
再回顾一下Caching与Batch的定义:
Caching: 影响一次读取返回的Results数量。
Batch: 限定了一个Result中所包含的列的数量,如果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的数量超出Batch限制,那么这行数据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
那么, Client往RegionServer第一次请求所返回的结果集如下所示:
Result1 -> Row1: {Col01,Col02,Col03}
Result2 -> Row1: {Col04,Col05,Col06}
Result3 -> Row1: {Col07,Col08,Col09}
Result4 -> Row1: {Col10}
Result5 -> Row2: {Col01,Col02,Col03}
Result6 -> Row2: {Col04,Col05,Col06}
Result7 -> Row2: {Col07,Col08,Col09}
Result8 -> Row2: {Col10,Col11}
Result9 -> Row3: {Col01,Col02,Col03}
Result10 -> Row3: {Col04,Col05,Col06}
Limit: 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数量
同SQL语法中的limit子句,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总量:
scan.setLimit(10000);
注意:Limit参数是在2.0版本中新引入的。但在2.0.0版本中,当Batch与Limit同时设置时,似乎还存在一个BUG,初步分析问题原因应该与BatchScanResultCache中的numberOfCompletedRows计数器逻辑处理有关。因此,暂时不建议同时设置这两个参数。
CacheBlock: RegionServer侧是否要缓存本次Scan所涉及的HFileBlocks
scan.setCacheBlocks(true);
e) Raw Scan: 是否可以读取到删除标识以及被删除但尚未被清理的数据
scan.setRaw(true);
MaxResultSize: 从内存占用量的维度限制一次Scan的返回结果集
下面的示例代码将返回结果集的最大值设置为5MB:
scan.setMaxResultSize(5 * 1024 * 1024);
Reversed Scan: 反向扫描
普通的Scan操作是按照字典顺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的,而Reversed Scan则恰好相反:
scan.setReversed(true);
带Filter的Scan
Filter可以在Scan的结果集基础之上,对返回的记录设置更多条件值,这些条件可以与RowKey有关,可以与列名有关,也可以与列值有关,还可以将多个Filter条件组合在一起,等等。
最常用的Filter是SingleColumnValueFilter,基于它,可以实现如下类似的查询:
"返回满足条件{列I:D的值大于等于10}的所有行"
示例代码如下:
Filter丰富了HBase的查询能力,但使用Filter之前,需要注意一点:Filter可能会导致查询响应时延变的不可控制。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为了找到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背后需要扫描多少数据量,如果在有效限制了Scan范围区间(通过设置StartRow与StopRow限制)的前提下,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信息都要求使用Filter之前应该详细调研自己的业务数据模型。
最后
本文有点长,作为参考吧
参考
作者:Real_man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b23800d9b227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