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使用笔记(二)

前一篇Mac使用笔记(http://www.cnblogs.com/guogangj/archive/2012/07/21/2603076.html)谈论了一些我使用Mac OS X的心得,但内容太少,随着我进一步使用,我发现了更多有趣和有用的功能,所以有了这个第二篇,文章介绍的不完全是使用的技巧,有些是对系统的机制的说明,有些则是对Mac OS X的设计理念的评述。

18,浏览器Safari的前进和后退

前进,两个手指向左划动,后退,两个手指向右划动。Mac OS X的设计理念之一就是让Mac电脑看起来更像iPad,没错,就是许多人用来当玩具的iPad,我 用下来感觉触摸板的触控体验是相当不错的,但比同iPad还是差了点,相信在以后的版本中,苹果公司会进一步努力。

19,用Safari查看网页上的内容

用iPhone浏览网页的时候往往觉得内容太小,需要阅读某个区域的内容的时候,就用手指在那个区域碰两下,那个区域的内容也就放大到适合阅读的尺寸了,iPad也是这样的,根据前面提到的苹果的那个设计理念,苹果公司也把Mac OS X的Safari设计成类似这样,你用触摸板“轻碰”(轻碰,不是双击,也就是说不需要按下去)网页中某个地方两次?(提示:我发觉用指腹进行这个操作比较简单)

20,全屏和非全屏
全屏是Mac OS X Lion添加的新功能,类似Windows的窗口最大化(但你马上发现其实不是),并非所有程序都支持全屏,Safari是支持全屏的,这样给我们浏览网页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从非全屏切换至全屏的快捷键是<Control>+<Command>+<F>,从全屏切换回非全屏同样使用<Control>+<Command>+<F>,也可以更简单点,按以下<Esc>。全屏模式下,应用程序独占一个桌面,可以用Mission Controller或者三手指左/右划动切换到别的桌面去,另外还可以用<Control>+<←>和<Control>+<→>来切换桌面;光标碰到屏幕顶部的时候能呼出菜单栏。

21,在桌面上显示磁盘
尽管不推荐,不过你还是可以像Windows那样,在桌面上摆满图标,包括磁盘的图标,然后你就可以打开你的磁盘上的内容了。

不过话说回来真的不推荐这么干。苹果系统设计的时候,就是希望用户能够有一个整洁的桌面,所以它提供了便利的Launchpad,Spotlight和Finder等工具。
 
22,前往Finder的某个上层目录
你用Finder打开一个较深的目录,然后右击标题栏上的小图标看,是不是它的所有上层目录都列出来了?你想去哪就点哪。

另一种方法是显示路径栏,Finder菜单-<显示>-<显示路径栏>,直接在路径栏上双击你要去的上层目录即可。

23,在新窗口中打开
按住<Command>,然后双击一个目录,会从新窗口中打开。(Windows是按住<Ctrl>键)

24,Finder的常用快捷键
<Command>+<↑>上级目录
<Command>+<↓>打开选中的目录(如果有被选中目录的话)
<Command>+<[>后退
<Command>+<]>前进
<空格键> 预览(记住啊,这可是很有用的功能啊!)

<回车键> 修改文件名(回车居然不是打开,那打开是什么?,我发觉<Command>+<O>和<Command>+<↓>都可以)

25,文件简介以及文件观察器
在Finder中选中一个对象,<Command>+<I>即会使用观察器(Inspector)来显示对象简介。如果使用<Command>+<Alt>+<I>的话,就会始终使用同一个观察器来查看对象简介。(在观察器打开后,你再点Finder中别的文件看看)

观察器中可添加Spotlight注释,给对象指定不同颜色的标签,指定打开方式,锁定文件(会在删除和修改的时候出现提示)这都是相当有用的功能。
 
26,最小化/显示动画
苹果的窗口最小化动画挺好看的,据说乔布斯很喜欢这个动画效果,所以后来苹果的工程师就悄悄加入了一个功能,你可以按住<Shift>键,然后点最小化按钮看看。从最小化恢复显示也一样,按住<Shift>,然后点相应的最小化后的图标。

27,改变窗口大小
我们都知道拖动窗口右下角可以改变窗口大小,可你有没有尝试过按住<Shift>或者按住<Alt>来改变窗口大小呢?
 
28,任务切换及文档切换
Windows的是<Alt>+<Tab>,Mac OS X是<Command>+<Tab>,对于多文档程序,如Safari打开多个Tab,切换文档的快捷键是<Control>+<Tab>,这个和Windows是一样的。

29,应用程序介绍
在Windows中,要删除一个应用程序,就得使用它的卸载程序来做,否则直接删除程序目录的话很可能导致卸载不完全,包括一些放在其它地方的文件没有被删除,和一些注册表的内容没有被移除,甚至有可能导致出错等。Mac OS X就简单多了,一个应用程序,你在Finder的“应用程序”中看到的一个图标,其实是一个后缀名为“app”的目录,你可以右击一个图标,然后选择“显示包内容”即可查看其中内容。安装应用程序的时候(非AppStore的应用程序),将其复制到“应用程序”中,删除的话就直接将其从“应用程序”中删除。这样会不会导致删除不彻底呢?——我想有可能,因为应用程序有可能会在其目录以外,放入一些内容,特别是在Library这个目录中。下面我来简述一下Mac OS X的各个目录的作用。

两种应用程序:Carbon和Cocoa
Carbon(碳)和Cocoa(可可)是Mac OS X上支持的两套API,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有些程序是用Carbon写的,有些则是用Cocoa写的,从历史上看来,Carbon更为古老,对于Mac OS X的一些新特性支持不如Cocoa好,但由于目前还有很多应用程序使用Carbon编写,所以还不是完全放弃Carbon的时候。而从开发者的角度看来,Carbon使用C/C++语言较多,而Cocoa则使用Objective C较多。
 
30,目录简介
“/”,根目录
“/Applications”-应用程序目录,你安装的程序默认就放这里,里面你会发现多个“*.app”子目录
“/Library”-库,里面有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能要用到的资源,包括字体,图片,文档,配置等
“/System”-Mac OS X的主目录啊,相当于Windows的“C:\Windows”
“/Users”-用户目录,相当于Windows的“C:\Users”,各个用户在里面都有对应的自己的子目录,再展开这些子目录就能看到相当熟悉的Desktop、Download、Movie、Picture等等……还有一个在Finder中不显示的Library目录,通常用于保存用户自己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配置。
还有很多别的目录,但这几个应该是最重要的了。

31,在Finder中选中多个对象
和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一样,可以用<Shift>键来实现多选,先选中第一个对象,按住<Shift>再点另一个对象,那么两者之间的对象也都被选中了。
那如果想像Windows那样用<Control>单选怎么弄?对了,按住<Command>键就是了。

32,修改文件夹图标
Mac OS的图标是十分精美的,但你有时候想自己给文件夹换个图标,换图标的操作有些令人不适应,因为你找不到换图标的菜单命令。其实其思路也不复杂:
准备图片(最好是带Alpha通道的,半透明的那种,看起来比较精美)


复制图片(<Command>+<C>)
粘贴图片(用<Command>+<I>打开观察器,选中上面的图标,然后<Command>+<V>粘帖)

看看文件夹图标是否变了?要恢复默认也很简单,选中图标,然后<Command>+<X>(剪切图片)或直接按<Delete>。
 
33,目前最快的传文件的方法
两台电脑间要传输文件,怎么办?有好几种选择,最常见是借助网络,然后通过一些网络应用传,比如Email,QQ或网上邻居,速度取决于你的网卡以及路由器(有线或无线)和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速度;再一种方法是用移动硬盘或者U盘(Flash Disk)等辅助外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会快一些,U盘就比较慢了,当然如果你用固态移动硬盘的话估计会快不少;再一种方法是用蓝牙,这个速度就很慢了,我尝试下来只有60KB左右每秒的速度,用来传电影很蛋疼;也许你说还可以用红外,这个速度就更蜗牛了,且相当不稳定,估计只能用来传输几百K的小东西,再大就不可能了。
 
Mac提供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超级快速的传文件的方法!比上面提到的都快,缺点就是:只有Mac支持,且你要准备一根对接线,这根线可以是Firewire 800的对接线,但最好是最新的Thunderbolt接口的对接线(如果你的Mac支持的话),Taobao上都有卖,Thunderbolt提供了理论50Gbps的速度(实际上当然远远没那么快),你现在用这根线把两台Mac电脑接在一起,OK!重启其中一台电脑(叫Mac A吧),在听到开机时“当~”的一声和弦的时候按住“T”键,你会发现Mac A的操作系统不会正常启动,其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大大的Firewire和Thunderbolt的图标,这时你去另一台Mac上看看,你会看到Mac A的硬盘,OK,该干嘛就干嘛吧,就好像Mac A的硬盘直接接了过来似的。
 


用完之后强制关掉Mac A(按住开机键4秒),因为由于操作系统没启动,所以没法按正常关机的),再开机的时候一切照旧。
(具体的操作其实我没有尝试过,因为缺少条件,建议有条件的朋友试试看,然后分享下体会)

posted @ 2012-08-01 13:53  guogangj  阅读(115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