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吃苦

全网热议的“大年三十劈旧家具”事件:有些父母,活该受苦一辈子

博主大年三十一早就和爸爸一同起床,去上坟贴对联,接着进行清洁大扫除。随后,午饭过后,博主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清洗了锅碗瓢盆。直到下午两点半,博主一直忙碌着,直到这时才有空闲的时间,刚好又是大雪后难得的一个晴天,就坐下来晒晒太阳,顺便玩玩手机。不到半个小时后,她和爸爸刚坐下来休息,妈妈就让他们去把后院堆放的木头、木板和旧家具全部劈开。她和她的爸爸都不太想忙活,因为当天是大年三十,他们好不容易忙碌了一早上,想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她们家中储备的柴火也相当充足,已经积累了足够两三年的用量。她当时觉得如果她不参与搬家的话,父母就只能自己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搬运。便怀着这样一个念头:只要她多洗一个碗,爸爸妈妈就能少洗一个。她能前去协助把旧家具分解处理,或者逐一搬运到其他地方,这样就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实际情况却令她感到崩溃的是,她费了很大劲才将能够劈开的旧家具都处理掉,希望把它们全部堆放在后院的旧木头棚里。她妈妈认为这个棚又老旧、不结实,随时可能倒塌,非得要求将新砍下的木板和旧棚里的房梁木全部搬到离此处2米远的新棚内。虽然楼主和她爸爸觉得旧棚搭建起来的不怎么好看,但也足够坚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能经受多年的考验,完全不需要担心里面的房梁木材。还是在她妈妈的一意孤行下,坚持要把旧棚的房梁木搬到新棚里。楼主的力气终于不足,她的妈妈在她爸爸的协助下一人完成了全部搬运工作。

事情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让博主不能理解的是:搬柴火的时间为什么非得是过年的时段;搬柴火的动机为什么要全家人一起受累;在博主看来,大过年的干一点活就行了,完全可以慢慢搬,也不一定非得在大年三十搬完。本来是一段楼主的吐槽。但是在网友的嘲讽下,画风一转:

  • 当一个家庭的当家者,其控制欲和认知水平严重不符时,这个家庭将无法顺利发展,可能导致财富缺乏甚至无法享受安宁。

  • 你对谁怀有同情心,就注定要分担谁的命运。

  • 许多家庭并不因为贫困而感到幸福度低下。相反,这是因为家中存在一个疯狂的人,他总是在家庭内部制造矛盾和压力,导致整个家庭都感到疲惫不堪。

  • 即使是在40℃的高温天气下,你也必须要帮助你的妈妈分担,因为你心疼她。你害怕让她承受痛苦,因此你选择和她共同分担。

  • 许多情况下,一个家庭的贫困和不幸福并非源自贫穷,而是由于家中有一位疯狂地引发全家内耗的人。

  •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父母才会对吃苦有着特别的偏爱,认为吃苦是一件值得的事情。然而,不仅自己要承受苦难,还要牵连到孩子,这就是吃苦的残酷。正如余华《活着》中有一句话如下所示:永远不要相信苦难值得被赞美,因为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只是因为无法避免苦难。我深表赞同。恶劣的环境不仅不能磨练人,还会导致外在形象失衡,内心变得扭曲。

  • 一位网友表示,今天家中有节日,打算宰杀一只鸭子来供奉祖先。在拔鸭毛的过程中,她对妈妈的做法感到十分费解。当天气温最高达到了40度,光是站在阳光下一分钟就感到难以忍受的热浪。然而妈妈偏偏选择了一个没有遮阳的地方来拔鸭毛。最初,网友和他的妹妹计划在凉亭里悠闲地拔鸭毛,以免暴露在阳光下。妈妈一进门就开始大声责骂。你们这样矫情,有什么了不起的?在凉亭拔鸭毛还不如在水龙处拔鸭毛,拔完鸭毛还不用打扫卫生。难道连这点苦都受不了吗?谁家有你们这样的呢?网友被妈妈训斥得心烦意乱,于是让妈妈一个人在阳光下剔鸭毛。她妈妈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常常需要依赖药物,并时常需要去医院输液治疗。有时候,她的妈妈宁愿忍受身体的疼痛,也要下地劳作。因此,网友们感到困惑:妈妈明明可以善待自己,为何要自寻烦恼呢?

  • 还有一些网友在质疑:“我妈为什么要过这么辛苦的生活呢?”她在中午用餐时烹制了一道新鲜蔬菜的炒菜和一道青椒炒肉。妈妈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干菜和生姜搭配饭食,而其他菜则全都不吃。关键是,这盆干菜已经吃了13天了,从九月1号开始,几乎每天都有吃。妈妈又在做干菜和生姜搭配白米饭,网友感到无语,于是对妈妈说。你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吗?现在生活条件已经如此优越,为何还要将生日过成这样,非得让自己不快乐,我真的无法理解……无论网友如何评论母亲,她总是置之不理,执意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为孩子受了苦一样。

因此可以推断,许多情况下,一些父母之所以不幸福,并非是命运对他们不公,而是他们自找的苦吃。不舍得花钱,总是舍弃自己的需求,结果最终还是要花费几千块去医院治病。就如同那句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名言所述:不要试图共情理解或拯救爱受苦的自虐倾向的父母或长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和执着。如果他们希望自救,摆脱苦难,数十年来总是有无数机会让他们解救自己。他们乐此不疲并非因为缺乏自救意识,而是源自他们潜意识深处的不愿意。老实说,父母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却并不自知,反而从中感到快乐,而这让他们的子女感到最为痛苦。这种教育容易让孩子感到:“似乎我只要多一点快乐就会对不起别人。”

网上浏览时遇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女孩表示,她每次出游前都会兴致勃勃地计划好一切,包括交通工具、住宿选择以及省钱的饮食安排。一旦她想到一个人出去游玩意味着妈妈将独自在家,而爸爸又在外地工作,她就失去了兴趣。她认为外出旅行意味着花钱,尝试他们从未品尝过的美食,欣赏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她不敢与父母分享在学校和同学外出时品尝的美食,因为她担心他们会认为自己挥霍无度,或者过得太好了。因此,每当她想起这些事情,心中就会涌上一股强烈的愧疚和不安,觉得自己对父母特别抱歉。父母总是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而自己却委屈舍不得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们尤其缺乏对自己的爱,缺乏一定的自私心,负面情绪较为常见,还倾向于用道德标准来束缚孩子。中国人非常注重道德观念,如果一个人不开心而另一个人却感到快乐,前者就会感到内疚。

亚洲父母的爱给予的恰到好处,既不至于让子女快乐地成长,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受到充盈的爱意,更不至于让孩子们对他们不忠不孝,这种适度恰到好处的爱会让人终身痛苦。一方面渴望独立远离父母,另一方面渴望努力赚取更多金钱来给予他们最好的生活,却又怨恨父母不愿享受安逸却非要吃苦。那个真正受苦的人,其实是孩子,无论往前一步还是往后一步,都是深渊。

你认为对父母感到可怜和愧疚,意味着你和父母一直处于错位的位置和次序,你从未将父母视为成年人,也从未将自己视为小孩,试图通过承担父母的痛苦来照顾他们。然而,试图替父母承担痛苦却无法减轻他们的负担,相反地,这只是在重复父母的命运。爱与位置错乱意味着代代传承的痛苦。

我们应该愿意让所爱的人受苦,接受自己处于子女地位,而父母则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你需要接受父母所给予的一切,尊重他们的生活轨迹,并将父母的情感、责任和婚姻经历等归还给他们,这也是对生命旨意的谦逊态度。只有这样,你才能空出双手,接纳并过好自己的人生。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的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我们必须学会尊重父母的观念,接受现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学会自私,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会适当地对自己要求更多一点,我们才能减少对父母的内疚感,也才能更加快乐地生活。请父母爱护好自己,因为最能陪伴你们的就是你们自己。只有你们身体健康,孩子们才会安心;只有你们笑容常在,孩子们才会心情愉快。

吃苦不能带来幸福,只会到老一身病痛。命里无时莫强求。 现在大家不缺吃穿,生活安定,学会安排,本可以过得不错,可有些父母自己有退休金,无负担,子女孝顺还将衣服、吃食、用品都送到家里,依然不穿、不吃、不用,经常是保暖的好衣服在柜子里、新鲜的吃食能放过期、冬天冷的发抖生病。可以硬生生将幸福生活过得悲催凄苦,旁人都不理解,只感动了自己。

谈及父母们热衷的吃苦式教育,让我想到了之前发生的一件事。一位爸爸炫耀自己的儿子省钱,晒出了儿子在学校食堂的消费记录。他儿子在读高中,一顿饭才花了5毛钱。并且配文:儿子每顿饭花一块钱吧,爹不差钱,每顿饭花一块五都行!很多人看到以后,觉得根本不可能,一个正在长身体,脑力和体力消耗都如此大的小伙子,怎么可能五毛钱就吃饱了。后来,这位爸爸解释道:“一个烧饼5毛钱,我让他买半个,人家食堂不卖,现在就教给孩子学传统美德,省钱过日子。”话外之音就是他觉得连一个烧饼都不用买,吃半个就行。而且,他儿子还不买食堂的菜“自己带咸菜。”网友纷纷说道:这也太省钱了,一个高中的十几岁小孩,这样真的健康么?随后,这位爸爸又说道:“我二十年前读高三,也是五毛钱一顿饭的伙食费,我给孩子订的标准不能超过一块钱。”拿二十年前的消费水平和现在比,我是真的找不到形容词来表达。我想,这不是在教孩子所谓的节俭美德,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可怜,连一顿正常的饭菜都不能拥有。长此以往,并不会教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反而会让他在内心深处形成深深地匮乏感和不值得感。

还有另外一位妈妈,也是不遗余力的在给孩子创造吃苦的机会。这位妈妈拍下了女儿坐绿皮火车的场景:频配的文案是:有困难要上,没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无座慢车,给我好几个白眼,下次继续。只见这个小女孩,站在人来人往的过道里,无奈地看着旁边的人群,后来实在支撑不住了,就坐在行李上吃起了泡面。这位妈妈看到这样,不仅不觉得心疼,反而觉得自己的苦心,孩子不能懂得,真是可惜。对此,评论区的网友十分不解:“为啥非要买无座呢?又不是什么急事,出门提前规划啊。”妈妈看到后,义正言辞的回复到:我想,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我不懂:这到底是在养孩子还是在养仇人。正常人都想着自己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就不要让孩子再吃了。而她却觉得,自己吃过的苦,必须也要让女儿吃一吃,生怕自己吃亏了一样。这位妈妈甚至还在评论区说道:我还没让她捡破烂呢!或许在她眼里,不让孩子捡破烂,已经是最大的恩赐了。

知乎上有过一个很火的问题:儿子每天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上下学,我想让他吃点苦作为宝贵的锻炼,怎样才能让他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没有投胎到权贵之家,投胎成你的儿子,他这辈子往后吃苦的机会有得是。能稍微轻松一点的日子也就是成年之前的这段时光了,别没事找事,很困难吗?”

发现很多父母都想尽办法,想要孩子体会“吃苦”背后隐藏的巨大好处,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吃苦来解决。家长们总觉得身体上的苦才算苦,所以会吓唬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大街去,以后种田种地去,以后工地做苦力搬砖去”等等。老一辈吃苦耐劳,辛勤耕耘田地,努力做事业,大多数能获得极大的正反馈。因此,他们深信不疑,认为埋头吃苦必然会造就成功,却看不到现实里有大把的因为“苦”而困在原地的人。

美剧《纸牌屋》里有这么一句话:“苦分两种,一种让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意义,徒添折磨。”吃苦教育也好,挫折教育也罢,其重点永远不是吃苦。我想,大部分家长都误解了吃苦的含义。《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人对吃苦的含义可能理解得太肤浅。穷,并不是吃苦,穷就是穷,吃苦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让孩子吃苦的初衷,不也就是希望能让孩子战胜自己的惰性,变得坚韧有毅力吗?正如犹太作家弗兰克尔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是我们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是抵得住诱惑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的心境,以及自律与专注的毅力。陪伴孩子,相信孩子,他们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而不是用那些毫无意义的“人造苦”,消磨掉孩子的眼界与生命力。其实,这个世界已经够苦了,没必要的苦,咱就别瞎折腾了。

posted @ 2024-02-18 11:55  叕叒双又  阅读(3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