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近亿国民致教育部的公开信:国民待遇!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588650100bvas.html
没什么,就是河南人,转发下而已
河南近亿国民致教育部的公开信:国民待遇!
教育部副部长韦钰说:河南高校那么差,怎么能进入“211”!
这种说法是极其荒谬的!
第一,“211”工程是重点“建设”一百所高校,是政策扶持,不是实力排名,是着眼于未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第二,河南高校现阶段的差正是教育部造成的,半个世纪以来实行计划经济、非均衡发展,扶植部属院校重点大学,对全国有保有压,使河南高校长期受到非国民待遇。
解放前河南有三所国立大学(现在没有,郑大不是):
国立焦作工学院,中国矿业教育的摇篮,现迁到了北京和徐州,改名中国矿业大学,因为矿业部在北京。
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与国立河海水利专科学校齐名(现更名河海大学,校长严恺院士原在黄河水专),解放后迁到了武汉,构建了武大水利系(后独立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黄河水专教师郭暄出任武大水利系主任。
国立河南大学,原第五中山大学,拥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和数十位海归博士,四十年代位居全国国立大学前列,英才辈出,贡献巨大,其学生赵九章是“中国卫星之父”,“两弹一星”三大元勋之一,更有范文澜、侯镜如、马可、冯友兰、邓拓、白寿彝等,该校解放后被分拆入中南六省,本部仅留文学院,改为地方师范学院。
不要说中国科技大学被河南放弃,那是因为当时的省委书记是外省籍人,当然只顾眼前利益,河南人只是喽罗。
教育部说一省只能有一所地方大学进“211”,但韦钰的家乡江苏就进了两所地方院校,教育部说河南大学现在实力不行,但八十年代河南大学有一百多个国批正教授,位居国内前列,教育部却有保有压不给河大博士点,任其人才外流学术断层,经费短缺后继无人。
2005年,来自武汉的教育部长又给武汉批了三所“211”大学,而河南没有一所,理由是武汉的学校实力强,这种说法同样错误。武汉的高校强是中央扶持的结果。中国的大学并不是同一起跑线自由竟争、公平对待优胜劣汰,武汉有七所高校受到教育部拨款资助,而河南没有,全国纳税人的钱凭什么都投给武汉,已经扶了武汉五十年,还这样搞计划经济。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某次,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你得到了一个东西;那么,当第二个东西又出现的时候,你可以以你已拥有第一个东西为充分理由而要求优先获得第二个东西;当第三个东西再出现的时候,你又可以以你已拥有第二个东西为充分理由而要求优先获得第三个东西,以此类推。所以,是什么,又是什么,又有什么,本身都不足说明什么!问题在于,是什么,又是什么,又有什么,它们的背后是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高等教育还要这样的不均衡下去,弱肉强食。
华中师大、中南财大真的很强吗?从50年代到90年代末,华中师大的理科一直赶不上河南师大,这一点可以求证于往年的SCI排名,后者继承的是第五中山大学理学院,基础很好,但河南师大不是教育部直属,不在中南区的中心,属于压的范围,得不到经费资助、得不到科研项目、得不到博士点,学术成果被外校伙伴挂名,进入不了圈子里,形成不了品牌、人脉,导致恶性循环,江河日下。
华中师大、中南财大的文科真的比河南高校强很多吗?只是各有长短,河南大学的英语和地理学位居全国前十,有三个经济学博士点,是华中师大所薄弱的,华中师大只是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强。华中师大中南财大也没有国际知名学者、没有原创成果。科研项目多发表论文多,那是因为中央院校有倾斜有人脉,请看看各大期刊的背景。大学实力比较不能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间接成就。对外经贸大学的博士点比中南财大少得多,那是因为人家不唯发表论文至上,人家是后发学校,不代表人家实力比中南财大差。华东理工大学一个非专业老师曹锦清能写出政治学著作《黄河边的中国》震动全国学术界,政治学翘楚华中师大十几个政治学博士点那么多国家拨款,有多少重大成果?首都师大的博士点是河南大学的2倍,但为什么学术成果不如河大,那是因为前者在北京有人脉,容易获批博士点。
以所谓的博士点、学术成果来贬低河南高校,将其抛置边缘,不给扶持,政策歧视,恶性循环,湖北人真的比河南人聪明吗?是湖北有七所“211”高校重要,还是河南、山西、河北有两所“211”大学重要?是河南还是湖北纳税多?这就是市场配置资源、和谐社会、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