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近年来,前端技术的发展迅速,但因为前端知识面庞大,在实际学习当中往往无法理清其中的脉络。下面从各种库、框架、插件的层面上,对前端知识点做一些简单的梳理。从软件工程上,将前端分为四个由浅及深的层面或阶段。

 

一、基础层(浏览器原生支持html/css/js

  •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用标签构建网页的内容。HTML5扩展了标签及其功能。
  • CSS层叠样式表,控制页面内容的表现。CSS3增加了更多的特效,比如文本效果和2D/3D转换,以及动画。
  • JavaScript的原生API(包括DOM、BOM、Style样式、Canvas、SVG、WebGL等)

有了这些以后,我们已经可以开发基本的网络应用了,但是会发现它们并不好用,或者说存在一些缺陷,有优化的余地。

  • 当前后端分离后,通过API获取到的数据,需要填充到页面中,原生DOM操作非常消耗性能,且传统JS使用字符串拼接的方式不太好用
  • CSS不能像其他程序语言一样,通过变量、计算、继承等方式很好的管理。
  • JS原生API不好用,还存在浏览器兼容等问题。

  这些问题,前端开发者通过多年的填坑,花费巨大的精力封装了各种框架层,用来减少开发工作量。

 

二、框架层(各类前端库)

JQuery、YUI、Zepto、以及针对H5中canvas的游戏库Lufylegend等等,主要为了解决浏览器原生API不好用和兼容问题,即对原型API做了二次封装,使其更易于开发和掌握,本质上等于依靠框架层间接操作原生浏览器的基础API。在此基础上,又针对一些常用的页面组件,扩展了为插件,即组件或插件层。

 

三、组件层(或插件)

常用的如:日历选择器、富文本编辑器、图片轮播等等。这些仅仅是对WEB应用中,比较常用或通用的部分进行了再次封装。除此之外,那些平台特有的业务逻辑属于应用层。

 

四、应用层(业务层)

如购物车,权限管理等等,应用层的业务逻辑通常随WEB应用的场景有关。

 

  如上只是传统的开发模式,随着前后端的分离,前端开发分担了越来越多业务逻辑。通过HTTPrequest与后台交互数据,然后通过拼接字符串的方式,生成浏览器识别的DOM结构与样式。这些都让前端开发越来越重,但js本身不能很好的实现模块化管理,所以出现了require、sea等AMD和CMD的模块加载框架。

 

前端的革命

Node的出现,让前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前端开发者终于可以自己开发工具了(如同猿人学会了制造工具,前端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年代)。随着自动化工具glup、webpack的火热,多种多样的预编译程序(如HTML模板引擎jade、Ejs等,CSS预处理器Sass、Less等),以及前端MVC、MVVM框架angular、react、vue等如雨后春笋般蜂拥出现,前端开发进入一次全面封装的时代,组件化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利用JS的可编程性管理html和css,最后通过编译,再生成浏览器识别的HTML/CSS/JS。

  

  移动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前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移动端的网络环境,需要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最后小程序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前端开发的应用领域,将应用程序存储到云端的嵌入式开发,或许是未来应用的新方向。

posted @ 2017-12-21 16:12  小古哥  阅读(206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