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 Ed 2009,胡思乱想
下面的文字是提交给公司技术期刊的,完成后请 wenzhe 和 type 帮我看,他们说有点儿乱,重点不突出,放在博客里还可以。在这一版之前,我还写过两个版本,更乱、更没有重点的。我老婆简单浏览了第一版后,告诉我不吸引人,于是我推翻以前的想法,重写。尽管这段文字还不够好,但我努力了,发在这儿留个纪念吧。文字能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我,努力着!
拿到 Tech Ed 2009(北京)的门票后我在网上找资料,一个网友总结了去年的 Tech Ed,很经典:看不见,听不清,赶场子,找座忙,背一包资料,坐一屁股土,排着队喝水,排着队放水,站队等饭的不如座位等饭的,最惨是没队到处乱转的。
今年的 Tech Ed 在鸟巢旁的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硬件设施好了许多,我不仅看得见、听得清,还在用 XMind 做笔记,用会场的无线上 Twitter 发感想、发牢骚。
第二天的课程结束后,和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去吃黄记煌,席间他问我一天下来的感受。我说:大家都在听,互动较少,一场结束后很少有人坐下来聊聊,都去放水,赶下一场去了。这应该和技术人员不善言谈有关吧,都有点儿闷,比如我,就不知道怎么才能和一起听讲座的人聊聊,不知道如何开口。另外,两场讲座之间只有 15 分钟休息,也不允许你和讲师做过多的交流,工作人员需要简单清理一下会场,准备下一场讲座。他老婆听我这样讲笑笑说,如果是她去参加 Tech Ed 肯定是带着几盒名片,进会场第一件事儿就是和大家交换名片,认识一下。听她这样说我不禁感慨,不知道是性格决定了工作,还是工作影响了性格?
三天的 Tech Ed 大会转眼就结束了,听完《DEV313,VC++ 的复兴》和讲师聊了一会儿,交换名片后我就离开了会场,此时天渐渐黑了下来,有点凉。我装好相机,穿上外套向鸟巢走去。
我在鸟巢前的长椅上坐下来,对面的水立方一片漆黑,转过头就是国家会议中心,开了三天会的地方。我的思绪还停留在 Tech Ed,回味这三天来的一切,17 个小时,14 次重复着聆听、记录、思考,还算充实吧。拿出 Treo 680 打开 Opera Mini,要发到 Twitter 的文字写了一半儿,Opera Mini 挂了。重启后再次打开 Opera Mini,几分钟前的心情,丢了……
一个人在那儿发呆,想想听过的 14 场讲座,Biztalk、Dynamics AX、Parallel Computing、WPF & Silverlight、虚拟化。再想想技术讲座、MVP 社区讲堂和动手实验室的特点,以及讲师的风格。最后,想起了昨天和朋友的那段对话,想起了包里还没来得及发的名片,想起了专家交流会还没有参加,……
看来,我还是不够 Open,不会表达自己。和我一起听课的 IT 精英们如果有一个够 Open,够会表达自己,也许就会有人和我打招呼,也许我会再多一位朋友,背包里会再多一张名片吧,谁知道呢?!
微软除了安排讲座宣传自己的产品之外,还为合作伙伴提供了许多展台,签到时发给每人一张调查问卷,问卷背面的下半部分是所有合作伙伴的 Logo,我们要拿着问卷挨个展台去盖章,据说最后会有份礼物。趁盖章的机会,我找 Intel 聊聊并行计算,并索要了份 Intel Parallel Studio。和 Eddic 聊聊 MSUP,还有他们公司在大连的分部。第三天,看到到 K2 展台前有人,特意跑过去要了份 K2 资料,交换名片时对方见我是海辉的,问我认识蔡德辉吗?我说,我们头儿,他忙,没过来。
像 Intel Eddic 和 K2 这样的厂商很少的,他们乐于向你推销自己的产品,积极的交换名片、赠送资料。有些厂商的工作人员见你拿着反馈表过去,直接告诉你印章在那儿,自助吧。直到提交反馈表前,我的印章还差几个,不爱跑了。我喜欢在展台前和工作人员聊聊他们的产品,说说我的工作,介绍一下公司,然后再交换名片,留个联系方式。如果为了盖章而盖章,我还不如找个台阶坐着歇一会儿呢。
三天的 Tech Ed 结束了,我背了一大包资料回来,偶尔会登录大会官网,看看是否又提供了什么新资料下载。写这段文字时,我的 FlashGet 正在 Hands on Labs 手册,有兴趣的同事请和我联系。
期待着 Tech Ed 2010,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去参加,祈祷下一次的课程不要安排这样紧,能够多一些互动的时间,多一些交流。最后,希望下次能多几个同事过去,除了和我一样的开发人员,决策者、管理者和运维人员也应该到 Tech Ed 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