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解构高可用

一、何谓系统稳定性?

控制系统理论认为:

系统受到某种干扰而偏离正常状态,当干扰消除,如果系统的扰动能逐渐收敛并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则系统是稳定的,反之,系统偏离正常越来越大,则是不稳定的。所以,稳定性是系统抗干扰和返回平衡状态的能力。

对于经典的传递函数的软件系统,一般我们讲的稳定指的是**“BIBO稳定”,即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一个系统如果对任意有界输入得到有界输出,它就是BIBO稳定的。一句话,稳定的系统对于各种有效输入需要有符合预期的输出,它应该像不倒翁一样。

随着服务规模越来越大,稳定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随着软件复杂性越来越高,稳定性保障越来越难。阿里云CEO行癫把稳定性比喻成木桶的底板,如果稳定性出问题,则一滴水也装不下,所以,工程师在设计和开发软件的时候,要坚持底板思维。

我们的软件需求和计划很少考虑非功能部分,然而软件的结构和实现却有非常大的比重服务于此,这也许是软件项目计划经常延期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保障稳定性?

虽然理论上没有绝对稳定的系统,但我们依然可以有所作为,使我们设计和开发的系统在生产环境接近稳定运行。

从大的方面讲,稳定性保障,可以分成3个部分:

制度纪律

  • 编码规范、代码提交门禁
  • Code Review(人肉)
  • 静态代码扫描,动态代码分析(工具)
  • Unit Test、压测
  • 灰度发布、Rollback、应急预案
  • 监控
  • 复盘、故障树分析

思想之道

  • 保持简单
  • 不(零)信任(面向失败)设计

实践之术

  • 冗余设计(数据、计算、带宽冗余)
  • 无状态设计(快速恢复)
  • 容错、灾备
  • 隔离(防止雪崩)
  • 过载保护(限流、熔断、有损服务)
  • 失败重试策略,避免流量风暴
  • 去关键路径、去中心化、避免单点故障
  •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
  • 降级
  • 看门狗设计
  • 安全编码

三、制度纪律

通过制度去规范操作和行为,通过纪律去约束大家在框架内活动,被证明是保障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减少出错行之有效的方式。

纪律是关键,只有持之以恒的遵守制度,才能避免方法和规定沦为空谈。

但制度和纪律只是划出质量底线,只能解决大多数稳定性问题,难以发现一些隐匿的问题,需要配合思想之道和实践之术,持续改进软件质量,才能全面保障稳定性。

四、思想之道

道是大的层面,它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我从众多的指导思想里,挑选最重要的两点:保持简单和不信任(面向失败)设计,重点展开。

1. 保持简单

复杂是稳定性的天敌,保持简单即保持稳定。单一职责,功能清晰即是践行保持简单。

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很容易,而化繁为简则堪称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保持简单并不是低要求,它需要你透过表象洞悉事物本质,用最直接最土味的方式解决问题,做技术的同学有一个奇怪的癖好,喜欢把自己最近琢磨的东西用到项目中,不然总有锦衣夜行的感觉。

我的建议是“学深用浅”。引入复杂性,一方面要权衡收益,另一方面要警惕危害,要理解项目开发很多时候是团队合作,任何复杂性的引入都会对合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严以律人是危险的,低门槛才是符合人性的。

2. 不信任设计、面向失败设计

不信任设计又叫零信任设计,和面向失败的设计有相似之处,其本质都是防御性编程思想。

不信任设计思想假设依赖的上下游都不靠谱,假设周围都是坏人,假设攻击无处不在。

内部不可信,外部不可信。

措施:边界控制 + 身份认证 + 核查校验

网络服务需要对客户端请求参数做严格验证,不仅检查合法性,也要验证NaN。游戏开发有一句名言:假设客户端的数据都是假的。

进程内的函数调用大多时候很安全,会有可预期的结果,但如果跨进程调用(RPC)的可靠性则会低很多,可能超时,可能丢包,也可能失败,调用者必须意识并处理好各种异常情况,是重试?如果重试的话重试多少次?重试之间的间隔应该怎么确定?请求的上下文怎么保存和恢复?

我们要正确理解不信任设计的内涵,避免用力过猛,警惕借面向失败设计之名行无效编程之实,比如已经对客户端请求数据做了严格校验,在服务器处理过程中,重复检验,比如已经对接口入参判空,在内部调用过程中重复判断。这会混入无效代码,降低代码浓度,损伤可读性和执行效率,除了一点心理安慰并不起实际作用,本质上是违背“保持简单”原则的。

plus:谷歌的零信任架构的本质是以身份为基石的动态可信访问控制。

五、实践之术

术是局部层面,它是实践经验,牵扯方方面面,难以尽数枚举。

如果以文章写作类比软件开发,谋篇布局相当于设计层面,设计层面要致广远,遣词造句相当于实现层面,实现层面要尽精微。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防微杜渐需要一以贯之的执行。

1. 冗余设计

冗余设计指留出安全余量,不满负荷跑,冗余包括数据冗余、计算冗余、带宽冗余。

数据冗余指一份数据多个副本,一主多备。

计算冗余,比如服务实例的QPS极限是10K,但实际上我们会按5K跑,这样,即使出现请求超速增长,依然有反应时间。

2. 无状态设计(快速恢复设计)

互联网服务很多都是无状态设计,服务实例只是逻辑的盒子,后面跟着分布式一致性数据库,这样能极大简化设计,即使实例挂了,客户可以很容易迁移到其他服务实例执行,而有状态设计则要复杂难搞得多。

游戏服务器经常有共享存储的设计,把玩家需要存盘的数据放在SHM,这样即使游戏服务器crash,也能快速恢复,不丢数据。

3. 容错、灾备

容错指我们的系统要有一定的错误容忍能力,这意味错误发生,我们要能查错、检错、避错、甚至改错,只要可能,我们就要吞咽错误,而不传播错误。

灾备这个大家耳熟能详,主从设计,异地备灾,目标都是为了应对各种极限情况,实现服务高可用。

4. 隔离

隔离就是说如果故障发生了,而又不能吞咽,那应该隔离避免错误传播扩散,避免雪崩,千方百计缩小影响范围,提高系统整体可用率,就像感染新冠要被隔离起来一个道理。

隔离设计并非软件行业独创,它是借鉴于造船行业的船舱设计。

隔离又分两种:

  • 按功能/服务隔离,缺点:代码跨多个模块会变复杂,会异步,会影响性能。
  • 按用户隔离,多租户架构(VIP,用户等级,用户IP),独立性越高,资源利用率越低。

功能隔离和用户隔离并非互斥,可结合起来使用,实施隔离需要兼顾安全性、效率、资源利用率,模块颗粒度。

另外,容器化等技术为隔离提供良好能力支撑。

5. 过载保护

系统过载 = 系统处理能力 < 服务请求量。通常可以用QPS、请求处理的平均时延等去评估系统处理,系统瓶颈指系统中最先接近极限的资源,一般系统资源包括CPU,内存,IO。

过载保护方案分为发生前的过载预防,发生时的过载处置,发生后的过载恢复。

过载预防包括压测,监控,LB,前端预防等,过载恢复一般指假死,宕机后的服务重启,状态恢复等,而过载处置包括:

  • 弹性扩容(架构上支持水平扩容时优先考虑的措施)

  • 熔断
    熔断机制不止软件设计独有,股市也有,我甚至怀疑软件的熔断机制是从股市学来的。

  • 限流
    系统设计要做好资源耗尽、资源不够用的情况,如果服务请求超过服务能力,那就应该限流,这应该作为一种配置,或者自动执行的策略。这个跟地铁限流差不多,处理不了,那就排队。

常见的限流算法有:计数器、漏桶和令牌桶算法。

  • 有损服务
    有损服务,我印象中最先是腾讯前CTO张志东提出来的,指如果出现服务能力不够,不能为所有客户所有业务提供服务的异常情况,那系统该有所取舍,保大弃小,尽可能保重要业务,减少损失。有损的意义就是有损失,有损伤的意思,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

    • 比如在微信服务器在处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优先保消息发送,而关闭朋友圈服务能力。

    • 比如直播业务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应该降低码率减少清晰度,而不应该拒绝服务。

    1. Tengine
        Tengine的sysguard模块提供了系统过载保护功能:当系统的内存、CPU、负载或RT等指标达到设定的阈值时,请求会被跳转到指定URL,具体配置参考官网;
    1. Sentinel
        Sentinel提供了限流、熔断、降级和系统过载保护等功能,而且在阿里内部经历了多处大促活动,稳定性和性能是有保障的,是应用稳定性保障的利器之一;

6. 失败重试策略,避免流量风暴

如果设计一个ToC服务,在客户大规模断连的情况下,客户会重连,重连失败再连,如果重连尝试的频率不控制好,正常客户端重连有可能演变成对服务器的大规模攻击,打爆一台服务器,又去灭另一台,这太吓人了。

重试退避功能用于计算延迟的算法,在退避阶段,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重试的延迟时间计算方法(1)线性的(2)算术的(3)几何的(4)指数的:

重试退避

可以用指数回退方式重试,也可以参考kernel TCP的重连策略,有最大尝试次数,而且重试间隔是逐渐拉大的,避免流量风暴。

7. 去关键路径、去中心化、避免单点故障

企业不要关键先生,关键先生会成为瓶颈,软件也不能把宝压到一个地方,去中心化去集中式,就是降低风险。

去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谓是的互联网世界的共产主义化,区块链即是去中心化思想的最好体现。

8. 负载均衡

load balance其实就是分担压力,LB要避免倾斜,比如对username做负载均衡,可能c开头的用户远比v开头的用户多,从而导致倾斜。

有多种LB算法,比如RR,比如一致性hash,各有利弊,有兴趣可以研究下。

LB不仅限于服务,进程内的多线程可能也会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负载均衡

9. 降级

降级可以是自动降级或人工降级,可以是读服务降级或写服务降级。

  • 降级处理方案:
    • 返回默认值:比如库存调用超时,返回默认现货
    • 返回兜底数据:通常是异常或错误发生时最后适用的数据,比如预备的静态页面、默认的数据
    • 返回缓存数据
    • 返回空值
    • 放弃调用

降级发生场景:

  • 读降级:多级缓存模式下,如接入层缓存–>应用层缓存–>分布式缓存(Redis Clusters)–>RPC / DB,可由远及近的顺序降级读缓存,这种方式适用于对读一致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另外,也可走静态页,或屏蔽读
  • 写降级:只更新Cache,之后异步扣减库存到DB,保证最终一致性即可。

10. 看门狗和心跳机制

可以参考kernel的watch dog,其实就是看护机制,检测错误并努力掰过来。

11. 安全编码

安全编码是一个职业程序员的基本要求,安全编码规则很多,很细节的一些规矩。这个可能跟语言相关,如果是C++相关的可以参考:C++的门门道道

C相关的规则要少一些,我顺手列举一些。

  • 比如要注意初始化。
  • 比如全局变量不要有构造顺序的依赖。
  • 比如慎用强转,强转等于接管了编译帮你做的类型检查。
  • 比如理解线程安全函数,理解可重入的概念,理解信号机制。
  • 比如要避免死锁,理解ABBA锁理解自死锁。
  • 比如要谨防资源泄漏。
  • 比如处理好内存分配失败的情况,理解野/悬垂指针。
  • 比如要处理好边界,防止越界,溢出。
  • 比如内存拷贝要避免内存重叠,理解memmove的用途。
  • 比如理解递归的低效和栈的大小限制,避免爆栈。
  • 比如建议使用STD安全版本函数(_s+n)版本。
  • 比如了解unsigned < 0导致死循环的情况。
  • 比如了解浮点数跟0比较的问题。
  • 比如理解整型数据溢出和反转。
  • 比如不要返回临时变量的引用或者指针,理解栈帧动态伸缩的原理。
  • 比如理解做好把关检查的必要性,包括系统把关和模块把关。

六、小结

最后来读段经典:

《系统化思维导论》一书中引用冯诺依曼的话写道:如果你观察一些自动装置,不论它们是人类设计的还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你通常会发现,它们的结构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它们可能失效的方式,以及针对失效所采取的防御性措施(多少有些效果),说它们能预防失效有点夸张,它们不是能预防失效的,只是被设计成试图达到这种状态,这样至少大部分失效都不会是毁灭性的。所以,根本谈不上消除失效,或完全消除失效带来的影响。我们能尝试的只是设计一种自动装置,在大部分失效发生时仍能继续工作,这种装置减轻了失效的后果,而不是治愈失效,大部分人造的和自然界存在的自动装置,其内部原理都是如此。

posted @ 2021-11-30 17:22  易先讯  阅读(34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