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TED:两年一门外语--她总结了学外语的秘诀
外语,所有大学生都必须跨过的坎。(可能是CET,GRE,TOEFL,IELTS,N2,N1…)
--准备考N2的呀哩君
拿四六级来说。
大学之前,还对750分的英语试卷没有太多实感,朦胧的印象也就是150 x 5的样子,只不过考试时间却没有相应倍增。
直到某个冬天,第一次四级考试之后,曾经的幻想一个个的破灭:第一次上交没写完的试卷,第一次和同学分差过百,第一次知道原来这道坎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跨过去…
- ▷ 没做完的同学可能会问:“你做完了没有?(我怎么就没做完)”
- ▷ 没过的同学可能会问:“你过了没有?(我怎么才能过)”
- ▷ 分低的同学可能会问:“你考了多少分?(我怎么才能考高分)”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不平衡。曾经高中的考试从来不需要补考,而现在却必须要考而且必须要过。而曾经大家都一起考试/一起放假,现在却出现有人考过好好过周末而有人得起早床去考试的情况。
这并不是四六级考试特有的,只不过,四六级考试中这种不平衡似乎也放大了5倍,使得人们急躁:急于求过,急于求成。
著名语言导师 Lýdia Machová 就被问到了相似的问题。她每两年就想学一门新的外语,正在学第八门外语。
- ▷ 人们总是问:“你怎么做到的?你的秘诀是什么?”
- ▷ 她总是老老实实回答, “我不知道啊。我只是喜欢学语言。”
人们当然不会对这样的答案满意,她自己也想知道:“为啥我能快速地学完一门又一门,而他们多年也未能使一门外语达到流利水平”。
她在TED上有一场名为《学外语的秘诀》的演讲,探讨“是什么使得她以及和她一样人能够更快的学习语言”的问题。
视频被播放超500万次。她用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和调查告诉所有人:学外语的秘诀不在于具体的方法,而在于让这件事情变成一种享受。
她打听了诸多和她一样多语言者的学习方法:
开口就说 · Benny from Ireland
他从第一天就开始说出口。仗着他从旅游指南上学的一些词组去找母语者对话。他完全不介意犯多少错误,因为他就是基于反馈而学习的。
可能我们和他比起来,少了点勇气,多了些顾虑。
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担心自己发音不够好而不敢在人前说出口;会担心有语法问题而让其他人觉得自己知识浅薄;会怕与人面对面交流而尴尬不适,会怕犯错误…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会有什么看法,正如我们都只关心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情况,甚至连自己的情况也没太放在心上。
试问你还记不记得上个星期五穿的哪件衣服。如果还记得,再问你还记不记得上个星期五你的室友穿的哪件衣服?比起知识上的不足,明明外表更容易让他人注意到。而我们真的不太会关心他人的表现。
除非与自己相关。(自己称赞过,自己送的,自己有一样的…)
关注你的迟早会知道你,不关心的永远也不会在意,犯个无伤大雅的小错如果真能改变他们的看法,那也值了吧。(好吧,真正值得的当然是我们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改正。)
复制粘贴(还有这种操作)· Lucas from Brazil
他在Skype上随机添加了上百个说俄语的人,然后打开A的聊天框,用俄语写下“嗨”。然后A回复,“嗨,你好吗?” 卢卡斯复制这段话,再把它发给B,然后B回复, “我很好,谢谢,你怎么样?” 卢卡斯又把这段话复制发给A…就这样,过不了多久,他就知道俄语的交流大概是怎么样的话风并可以自己打字了。(可真是个机灵鬼)
我们与外语者交流,看似困难重重,原来只差了一个最简单的打招呼的词。而且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让两个陌生人聊天,自己旁观正在上演的故事,天知道还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
许多人印象中与外语者交流一定得是单词语法什么的学得万事具备才开始。而且开始就想侃侃而谈。这样的也不是不可取但明明有更简单的路,为什么不先试试。(就算用不facebook,skype之类的可以用hellotalk试试)
硬刷所爱 · Lýdia Machová from Slovakia
此外,Lýdia还遇到了许多使用其他方法的多语言者:有的从模仿声音开始,有的从学习 500 个最常用词开始,还有的从学习语法开始。她自己的方法就是“硬刷”。
她不懂西语,对西语课本上问路的文章更是毫不感冒,但《哈利·波特》是她从小就喜欢而且读了好多遍的书,所以她买了本西语版的 《哈利·波特》开始读。最开始肯定啥都不懂,但她坚持读完的时候已经能毫不费力的跟上情节了。
同样地,她学德语的时候,决定看《老友记》(她最喜欢的电视剧)的德语版…开始时她甚至不知道一个单词在何处结束,另一个单词在何处开始,但是她坚持看完两三季之后(毕竟是《老友记》),能渐渐听明白对话了。
如果你有百看不厌的剧或文,机会来了。试试换一种语言的版本。或者你曾看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然后再去阅读小说…
Lýdia总结道:“多语言者并不是天才,也没有学习语言的捷径。只是找到了享受这一过程的方式,以及如何将语言学习从一项枯燥的学校课程转变为一项你不介意每天都做的有趣活动。”
举个栗子:
- ▷ 如果你不喜欢读课本,就去读感兴趣的小说。
- ▷ 如果你不喜欢听无聊的听力,就可以去TED、BBC News,VOA 等去听些感兴趣的观点、新闻、政治甚至八卦。
- ▷ 如果不想做试卷,就(呃,试卷还是得刷的)...,就设置奖励机制,比如刷完一套试卷,就玩一局王者,或者刷完两套试卷就剁手买个啥之类的。
Lýdia说,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找到乐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凭兴趣是不够的。如果你想要流利的说一门外语,还需要遵守三大准则 (标题4,5,6):
找到有效方法
长期记忆需要重复。不像学骑单车是一劳永逸,学习语言是个反复曲折的过程。比如单词,记了忘忘了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间隔几天就复习一下会利于将这些词保留在长期记忆里(虽然不是永远不忘,但也记得够久了)。可能这也是所谓的间隔重复法或者什么遗忘记忆曲线。市面上的许多app都有这个功能,都试试看,彼之蜜糖吾之砒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这样一幕:与众不同离经叛道的 Keating 老师课上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散步,起初三人走得姿势步伐都大相径庭,最后却趋于一致。围观的众人不知不觉也开始随着他们整齐地踏步打节拍鼓掌...
老师却指出了问题:
人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主流而改变自己的方法。那些听起来受欢迎、高效率、高回报的方法或许不如原来你自己的好,全听不如不听,我们只需尝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便好。
制定一套自己的学习体系
当代大学生都很忙。
“周一到周六都有课,专业课任务繁重,还有学生工作,社团活动,我连吃饭都没时间只好点外卖哪儿有时间学外语?”
谁不忙呢?
有的人能忙里偷闲将一切事宜安排的仅仅有条明明白白。有的人昏天黑地浑浑噩噩就这么被安排了一天。区别可能在于学会制定计划并执行。不必真的列出来,但一定要有轻重缓急,知道什么是紧急且重要的。(推荐搜索词: 四象限壁纸)
计划最初,你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压榨自己的时间:
- ▷ 比平时早起15分钟背/复习单词。
- ▷ 去教学楼路上听一段新闻。
- ▷ 每周末定时掐表刷两套题。
- ▷ 周三晚7点练习20分钟口语。
- ▷ ...
计划逐渐成形后,痛苦不适(应该不会快乐的)也只有最开始一俩周,当计划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空闲时间可能非但没有因为这些新增的事件而减少,反而会因计划的习惯而有所增加。
耐心
坚持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是坚持做一件事或者坚持不做一件事。
比如坚持晨跑一个月的人有一天觉得自己太累,没必要继续下去于是再也不跑了...又比如坚持三年不订外卖的人终于在第四年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尝尝不健康是什么味道...
比如坚持背单词连续打卡了一年多的人有一天会因为各种原因突然决定不背单词了...又比如坚持不看小说,抵住了龙族,斗破,三体诱惑的人却有一天因为不知名的比赛意外获奖而得到三本饥饿游戏开始看得废寝忘食...
那个晨跑放弃的人是我、那个心血来潮的也是我;甚至那个打卡失败、废寝忘食的也是我。所以我向来佩服那些坚持的人,那些能坚持看到自己以喜欢的方式每天学一点点的人。知道自己在进步而产生的满足与成就感,由此产生由衷的意犹未尽的欢喜,这大概便是享受吧。
关于Benny(见标题1)和Lucas(见2)的故事还没完:
逆袭 · Benny from Ireland
Benny在学校时学习了11年的爱尔兰盖德尔语和5年的德语。而当他毕业时,却还完全不会用。直到21岁,他都认为自己没有语言天分,也学不会其他的语言。然后他开始找寻适合自己的语言学习方式,那就是和母语者交谈,并从他们那里得到反馈,现在Benny可以毫不费力的用10种语言进行交流。
惊变 · Lucas from Brazil
Lucas在学校学了10年的英语。他是最差的学生之一。他的朋友们认为他永远也不可能学会俄语(或是任何一门外语),给了他一本俄语教材,想看他笑话。Lucas开始试验其他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用Skype和陌生人聊天。又是10年,只不过这次,Lucas已经可以流利的说11种语言。
一步之遥
是的,或许有些人天赋异禀,他们可能随随便便就能学会一门外语。而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可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应该是结果,是能学会一门外语,而不是体会随便的感觉。因为没有天赋而放弃并不是个充分的理由。
再试试吧,或许你离成为一名多语言者只差一个合适且能乐在其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