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有词类,语法,句子成份定义

为什么大多数语言都有各自成熟的语法,以及相似的词类划分?

 

关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近些年有从语序类型转向词类类型的趋势,因为我们在划分SOV SVO的时候,发现词类划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词类究竟是一种理论假设,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培训才能被感知;还是作为一种语言范畴客观存在,可以凭借直觉判断。这个疑惑一直没有解决。印欧语的词类主要体现在形态标记上,汉语体现在使用频率,以及分布范围上。比如英语的名词就是对应主宾语,副词对应状语,但是汉语就缺乏词类和句法位置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沈家煊先生举的例子“打是亲,骂是爱”,动词没有经过名词化,仍然可以做主宾语。

为了划分词类很多学者提出了比较多的模型,除了其他答主提到的Croft的关联标记模型,比较有名的是“阿姆斯特丹模型”,通过指称与陈述的对立、核心和修饰的对立划分了功能槽,从而实现词类划分。一般来说划分词类,是要考虑形式、意义和功能的。

语言学家有意通过探究名词动词是否分离来解释词类的划分是天然还是人为,通过脑认知实验和对语言本体的探究得出的结论差异蛮大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内部也有很大分歧。

 

语言为什么存在语法?

【转】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5423336

只要存在超过一个词语或语素的句子,就存在语法。因为语法讲的就是词语或语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就如同一个地方只要超过一个人,肯定就会有人际关系。语法就相当于“词际关系”或“语素际关系”

 

不是语法规定人们怎么说话,而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然后经过专门研究语言规则的人整理出语法规则。这种规则必须是使用这门语言的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比如汉语的陈述句是主谓宾结构,因为大家都说“我吃了一个苹果”,如果你偏要说“苹果一个吃了我”,大家就觉得很奇怪,因为这样的句子违背了大家都默认并且遵守的规则,就是语言常识。但是换到其他语言,比如阿拉伯语的句子结构会相对灵活。如果是普通的陈述句“我吃了一个苹果”,可以用主谓宾结构“akaltu tuffahan”(我吃了一个苹果);如果要强调我吃的是一个苹果不是一个橘子,那么可以用宾主谓结构“tuffahan akaltu”(一个苹果我吃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阿拉伯人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这两句话的基本意思没有不同,但是语气和强调内容不同。最后再强调一遍,不是语法规则来规定人们必须怎样说话,而是大家长期以来的语言交流实践形成了大家都默认、遵守的语言规则,是自然形成的。我们所看到的语法书,只不过是有人专门把这些规则总结归纳出来而已。即便把所有语法书都烧掉,语法规则依然存在的。

词法赋予音律以意义

语法赋予时间以意义

多一个维度 当然能表达更多的意思

 

 句法,什么是「主谓宾」?什么是「定状补」?

 【转】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57555

 

初高中的语法教学是便于初学者理解,降低了语法难度,但同时也牺牲了精确和严谨。
那时的核心语法分析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甚至有的简化为中心词分析法。比如,我今天非常高兴地打了一场篮球比赛。
那时我们可能会分析成这样
我-主语
打-谓语
比赛-宾语
但是这种分析毛病很大,当你在大学学了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之后就会发现。
首先,中心词的意思已经和句中意思很大偏离,一个词加上修饰语以后和原来不太一样。
我-还好
打-和“打了”很大区别了,“了”是时态助词,这里打了不仅表示打这个动作,还表示动作的完成。
比赛-和一场篮球比赛差异很大。

所以,如果你已经不在初高中了,不要纠结那些主谓宾定状补,上上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或读读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或读读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吧。

任何分类都是为了说明和解释问题,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
为了教学分成主谓宾定状补为的是方便操作。
但是语法学界普遍不用这一套:
他们用
主谓
谓语里再有:述语和宾语。

我喜欢他--层层二分
我-主语
喜欢他-谓语
谓语再二分

喜欢-述语
他--宾语

语言出现的原始动力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以趋利避害,应该是先有语而后有言,因为语具有即时性,更有利于沟通,言的出现弥补了语即时性的弊端,并扩大了语的影响范围,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沟通工具,同时提高了沟通效率。既然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永远是随它服务对象变化的,即语言永远是随沟通要求变化而变化,所以,语言作为沟通工具并不完美,一直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上段简要说明了语言的一些历史和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沟通工具,如果具体到我们常说的语法,根据前面的简要说明和分析,常说语法的全称应该是“构成语和言的法则”,由于语和言相辅相成,谁都离不开谁,故统一为语法(出于实际需要,以规范写作为主,如公文、纪事等,侧重于言法),既然以写作为主,写作的基本单元单个文字,单个文字构成词组,词组组成句子,语法规定的范围就是单字到句子,那么首先应该明白句子的怎么构成的或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就有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等,至于句子成分为什么选择主谓宾等词形容,我想与儒家文化有一定影响,儒家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等级制度,如果把一个句子比喻为一个饭局,各单字或词组比喻为参加饭局人员,那么组织饭局的人是主人,被主人邀请的人是宾客,主人和宾客的陪同人员就是服务人员,衬托或形容主人和宾客,这就不细说了,随着对句子进一步研究需要,就需要对单字或词组性质进行区分,就有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对你的疑问的回答非常简要,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百度百科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

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动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

英语: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足语和同位语八种。

 

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
六者关系难分辨,心中有数析正误。
什么谁称主,做是怎样才充谓;
宾语动支配,回答谓语什么谁。
前置状语目(的)时(间)地(点),意义不变能复位。
补语从后说前谓,定语才和后宾配。
介宾短语多状补,不能充当宾主谓。
的定地状与得补,语言标志定是非。

 

【转】三张图掌握中文语法中的句子结构

 

 

 

 

注明 

主干成份——主语、谓语、宾语;

附加成份——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 ”标注,谓语“__”标注,宾语“波浪线”标注;定语“(  )”标注,状语“【 】”标注,补语“<>”标注

posted @ 2021-04-22 10:18  AdaKing88  阅读(7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