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发烧历程

纪念我的发烧历程

本人从小就学习音乐,钢琴10级,小提琴会一点。真是因为这个原因,和音响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喜欢听音乐,从1999年开始玩耳机,印象最深的是那会儿耳机俱乐部还是家电BBS的一个分区,记得那会儿主要活动的会员就有小白,谷雨,电视等。自己第一个耳机是K501,后来还在论坛上组织过DT931从 headwise上的团购,数量大约是20个左右,想想应该是中国音响界第一次组织境外团购活动。那会儿根本就不流行网购,淘宝还在娘胎里面,网络上也没那么多骗子,大家互相之间都有一种起码的信任,每个人把200多美元或者等值现金交给我,我汇款到国外然后等着收货,这期间没有任何人提出过异议,要是放现在,是真没任何可能。

对电子电气的爱好也是从小的,参加过少年宫,玩过模型,做过很多东西。真正搞音响DIY,大约2002年开始,这一年,刚好我大学入学,学习的是无线电专业,感觉冥冥之中,这一切都是注定的。从2002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内,其实作品并不多,但是力求每个都做精美,因此先后做过只做过位数不多的耳放,功放,解码器,前级。但是东西越做越精,也是对我这个人追求完美的性格的最大的提现。

1.jpg 
我制作的Matrix Amplifier MKII功率放大器,内部结构异常复杂。最早版本的Matrix功放(2004年)是用来设计驱动K1000的,效果不错,但是后来因为逐渐开始玩音箱,而且是低阻的,Matrix逐渐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全面加大功率,改成为驱动音箱设计,升级为型号定为MK II(2006年)。

在2002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内,主要还是玩耳机,除了之前的那些,还买了HD600,HD650和K1000。后来觉得听耳机没有声场,感觉很乏味,所以逐渐接触音箱。2005年对我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通过一个机会,认识了叶立老师,因为都是对音响设计非常着迷,同时我们都坚持音响设计师必须在音乐欣赏上具有一定造诣这个观点,因此聊的非常投机,后来发现叶老师和我父亲居然是校友,这更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叶老师在我整个音响设计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是最大的,让我始终保持在正确的前进路线上,没有误入歧途。

2.jpg 
这是当年开始玩时候的环境,中间下面是胜利的一台CD机做转盘,上面是分体DAC,和无源前级,桌上左右两边是Matrix Amplifier功放,推的是丹拿的轮廓1.1(拍摄于2005年5月30日)。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照片中的DAC和功放目前还都在服役中,分别转让给了两位好友。尤其是功放,用家来驱动Eggleston Works的Andra II音箱,而且对声音都很满意,对此我很欣慰。在当年理论知识并不健全,并且缺少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能做出如此稳定的产品,真的挺困难的。

自从Matrix MKII之后,深感产品设计的不易,要想制作一款好的产品,实在是太难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制作新的产品。而在此期间,我接触了录音行业,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因此报考了广院的录音艺术专业研究生并且顺利考取。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通过音频工作站录音和回放的知识,根据我敏锐的嗅觉,我立即就认为CD是早晚要被淘汰的东西,通过类似音频工作站这样的电脑来播放音乐是未来的趋势。我们日常欣赏的唱片,都是通过电脑录制和监听制作的,因此通过 PC进行HIFI完全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了探索这个课题,我从2006年伊始先后购买了Fireface 800,dCS Elgar Plus,麦景图MC1000和著名难推的丹拿C5音响,真正走上了发烧不归路。而我从一开始,就是PC-HIFI的忠实拥护者。此时的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根本还没有PC-HIFI的概念,用声卡接如此高档的解码器和音箱的,不说我是国内第一人,也是前5名。

3.jpg 
这是C5刚进家门,进行试听时候拍的留影照片,笔记本是当年一代机皇Thinkpad  A31p(拍摄于2006年8月)。

在C5这个大家伙进家门之后,深感听音环境对声音的巨大影响,因此对房间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腾出半间屋子来听音乐。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也发现 Fireface 800作为dCS数字源的一些不足:首先是火线接口声卡的通病是PC休眠后再启动就不认了;其次不支持双线192K模式,让我的Elgar Plus在使用上受了很大限制。FF800在我家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房间改造完成后,我便更换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数字卡Lynx AES16,并且专门配置了一台用于播放的电脑,通过远程桌面操纵。

4.jpg 
这是改造后的房间,从这时候开始,我才真真正正有了像样的音响听音环境(拍摄于2006年11月)。

C5在我家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1年,其原因非常简单:实在是太难以驱动好,他一直无法发出令我满意的声音。同时我也发现,低音的好坏,是由单元尺寸直接决定的,12寸或以上的低音才能发出真正宽松的低频。为此,我更换了Eggleston Works的Andra II音箱,这对音箱让我非常满意,虽然在后面的几年中,我的其他器材不停更换,但是Andra II始终陪伴着我。可以说,如果现在让我选择,我还会购买这对性价比极高的音箱,也说明了音箱和音源作为系统中首尾环节,一次到位的重要性。

在学习录音的过程中,我对Hi-Fi音响这个概念一度发生了一定的困惑,因为我接触了音响界的许多事情,在我来看,跟Hi-Fi(高保真)这个词,完全是相悖的。为了探寻什么是真实的声音,我重新开始了设计工作,历时1年时间,完成了一件在我现在看来已经无法再重现的事情,制作了一台真正参考级的电子管前级:LP1。我在耳机大家谈发表了一篇设计理念的文章,并且实况直播了数个月的设计,制作和测试过程。这篇前级设计的文章在耳机大家谈人气很差的DIY区点击量超过了60000,回复超过400,引起了巨大轰动。虽然时间过去了3年,但是在我看来,这台机器依然代表了我在音响设计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准,虽然目前看起来有些细节的地方还需要改进,但是整体上,这台前级已经非常完美。

_DSC4474.jpg 
对HI-END声音的追求无止境-记我设计的LP1参考电子管前级:http://www.erji.net/read.php?tid=469842

在2006到2008这两年在广院学习的过程中,我对录音和PC-HIFI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将dCS Elgar Plus换成了声音更准确的dCS 954(Elgar Plus的专业版)并且将录音过程中引入的高精度时钟引入了HIFI系统,为dCS 954配置了MUTEC ICLOCK MASTER CLOCK和10M GPS参考源。毫不夸张的说,国内玩时钟这股风,就是由我从2007年带起来的。

6.jpg 
拍摄于2008年2月份,此时的LP1参考前级已经完工

通过了2年的学习和研究,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目前的HIFI音响以及和20世纪50-60年代HIFI这个词产生时候的音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HIFI这个词原意为“高保真”,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功放音箱等产品均处于初级发展规模的时候,低失真的高保真回放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低失真已经不再是音响设备回放的难题,随着听觉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更多影响人主观听感的因素逐渐浮现出来。HIFI一词逐渐偏离了他原本的含义,虽然仍然叫HIFI,但是音响逐渐变成了Audiophile,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调配所需要的声音。

在研究过程中,曾经有人家电论坛和HIFI168论坛质疑我的观点,对PCHIFI进行了肆意的诋毁,为此,我发表了一篇名为《PCHIFI才是真 HIFI》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大家谈电脑音频区点击率超过70000,至今仍然有人回复。时隔2年多,随着自己研究和理解的深入,回看当年的文章,虽然行文有些过激,但是自己的观点依旧没有错。而正是因为这篇文章,也极大地刺激了一批人的神经,影响了他们的生意。

因为周围有玩黑胶唱片的朋友,加上自己学习录音专业。2007年,对转录LP产生了巨大兴趣,为此,我花了巨资买了一套成色新到不能再新的EMT 930st黑胶系统,同时购买了dCS 904和RME AES32声卡,开始研究LP转录。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转录了大量的LP唱片,我曾经一度想以CD唱片形式复刻一些经典的黑胶唱片,但是就在此时,因为欧盟更改了数字千年版权规定,把版权保护由50年提高到了70年,最终不得不放弃。无论如何,转录的这些LP唱片和转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7.jpg 
最疯狂时候的音源平台,最上面是EMT 930st,中间一层是MUTEC ICLOCK时钟和dCS的AD与DA,GPS在后面,下面一层是XPC准系统(AES16声卡)和叶老师帮忙制作的8BA前级(拍摄于2008年3月)。

2008-2009年准备录音艺术硕士论文答辩,我选择一篇难度很大,在国际上也存在一定争议的命题:《采样提升技术原理应用及主观评价实验》。这篇论文花了我半年的时间来准备和编写,编写的过程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数字音频和主观评价试验的书籍,各种理论知识水平又进一步大涨。同时我还发现,音响界经常组织的那些所谓的A/B测试,其实没有半点的科学性,真正的主观评价试验设计异常复杂,并且在有足够样本的情况下要进行信度和裕度校验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是确定性的。

_DSC1453.JPG 
做毕业论文所需的主观评价试验的现场照片

 采样提升技术原理应用及主观评价实验.pdf (1.04 MB) 
我的硕士论文(PDF格式)

2008年底,写论文的期间,我对自己今后的规划相当恍惚,一度想把LP转录CD当成事业来做,于是开始布置自己的小工作室。随着2009年的毕业,走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不可能像以前一样随便耍了,在进行了多次尝试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一直热爱的音响行业。

从小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常年听音乐会,写乐评,精通电路,刚好符合HIEND音响设备设计师的要求,对我来说,貌似不干这个也不行了。

再之后,就有了现在的ARK MX,还有传说中的DSC...

_DSC4418.jpg 
热点音频工作室(照片拍摄于2009年6月)
posted @ 2011-11-29 14:57  杭州桓泽  阅读(73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