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VS上海 大都市症集中营
生活的持续性和一个城市的持续性息息相关,它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与城市的未来规划相关。
全中国没有哪个城市比北京和上海更受人关注,也没有哪个城市的人会感觉自己比在北京上海生活的人还匆忙。这两座由高耸的大楼和便捷地下铁组成的钢筋水泥丛林,每天都在上演着辛勤与努力,在财富高速翻滚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的麻木与无奈。
有人正在逃离京沪,也有人把做一个“北京人”或“上海人”当作毕生的追求,而无论怎么样,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里才是关键。
大都市的繁华与坚忍
很多人都有在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生活的经历,被问到北京、上海哪个更好时,答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例如上海气候好、生活方便,北京人大气、不排外等。
其实,在其他城市的人眼中,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有一个共同的标识:大城市。在这个“大”字之下的,是太多的故事。
因为大,每天上班需要一个小时以上的人太多;因为人多,房价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承受能力;因为发展速度快,招聘和裁人每天都在城市中上演;强大的都市生活压力下,有人打拼成功立马跑车豪宅,也有人精神扭曲甚至坑蒙拐骗。
王峰今年27岁,山西人,目前在上海一家知名电子商务公司工作。两年多前,他离开求学和工作了5年的北京,来到上海。每月拿着8000元左右的薪水,只花不到1000元和别人合租着房子。谈到将来的梦想,“十年之内一定要在上海买到自己的房子,无论大小。”王峰说。
“十年”,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路追逐不上的房价。
上海的房价之高毋庸置疑,从2006年13万/平米的天价豪宅汤臣一品,到2012年售价26.4万/平米的豪宅凯旋滨江园,上海的房价也在不断降低着在上海生活的人对房子的期望值。统计显示,2011年,上海新房的成交均价达到了25778元/平米。买一个60平米的房子需要150多万元,即使是首付也需要近50万元,这对父母都是地道农民的王峰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我是个农民的儿子,父母把我养大已经很不容易,又供我上了大学,他们今后养老都是个问题,我又怎么舍得让他们再帮我买房子呢?”王峰说。
王峰所在的公司在普陀区丹巴路,而住处则在离市区较远的闵行区,每天坐地铁上班单程就要一个半小时,路费7元。相比北京宽广得有些浪费的大马路,上海的路虽然不宽,但堵车比北京少,而且地铁设计得也比北京要合理。
作为外来者的王峰,至今没有融入上海这座大城市,但他对这座城市的依恋却日益浓厚。“这座城市里明显的贫富差距也让我难有一刻的松懈,这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是十足的动力,而且这里机会多,除了北京外,其他城市很难望其项背。”王峰对前段时间新闻爆出“哈尔冰清洁工招聘引众多硕士报名”感到非常不理解,“那么好的学历,出来闯闯有多少机会呀,为啥都在小地方窝里斗?”
王峰眼中的上海有钱人,是在陆家嘴做金融工作的金领,年薪30万以上,有两套以上的房子,一辆20万以上的车。“我一直以为上海本地人应该都很有钱,但同事里的20多个上海人中,只有5、6个人能达到我说的富人标准,可上海这么多房子,都是谁买走了呢?”王峰说道。
王峰在北京生活了5年,在上海生活了近3年,在他眼里,北京像是一个端庄大气的太太,宽广的马路、宏伟的故宫等无一不向人们显示着它的大气。而上海从建筑到美食,处处透露出一种精致妩媚的情怀,却很难融入“她”的心里。
总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留在这个都市。“虽然在这里不是很开心,但为了以后的生活,还是得忍下去,至少这里有希望。”王峰说。
陌生城市下的种种花费
虽然上海人和北京人之间有种互相看不起的情结,但彼此却有更多的“同病相连”之处。
这是两座主要由移民构成的都市,每天有很多人涌进来,也有很多人撤离,即使在公司里,每年30%以上的流动性也并不稀奇。“今年还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明年走在马路上未必能认得出来。”
移民多是只身来到这里,然后找到工作、组建家庭,三口之家构成了移民家庭的主体。那些幼年时的亲友乡邻共聚一堂暖融融的感觉,多数只能靠回忆。很多人交往的人比较单一,除了同学就是同事,毕竟,靠着微信、QQ认识的人大多还是不靠谱的。
孤单的感觉找谁排解,工作的压力找谁倾诉,周末郊游找谁做伴,各种生活上的需求找谁解决,老婆老公去哪里找?一连串的需求也激发了一系列的服务。
于是,北京、上海成为各项服务都十分健全的地方,只要能想到的服务都可以花钱买到,或者通过网站论坛等形式找到方法。很多人遇到问题,不再像以前,打电话问亲友,而是选择“百度一下”。
田恺是北京人, 29岁,妻子是杭州人,是田恺在上海交通大学读本科时的同学。两人毕业后都留在了上海工作,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已经买了房、车,收入都不错。不过田恺却老是打着回北京或者去杭州的算盘。田恺从小在北京东城区辛安里胡同长大,算是一个地道的“胡同串子”。按他的话说,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在胡同生活的日子。虽然那时候没有独立厕所,四合院也没有隐私,爸爸妈妈的收入也不高,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很热闹、很充实,遇到事情亲友都会来帮忙。
谈到上海,田恺没有一般北京人对上海的莫名其妙的“敌视”,反而感觉上海在生活、做生意方面要比北京领先不少。只是苦闷的是,自己和妻子在这座城市都没有什么亲戚,同学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朋友也多是泛泛之交。“站在公司42层的窗户前看上海,就感觉城市好大,空空的,找不到家的感觉。”
田恺偶尔会在微信上找人聊天,“相互介绍一下、调侃一下,未必会见面或者发生什么,但是聊天的时候,会暂时忘却烦心事,忘记这个大城市里的孤单。”
大都市,哪里是你的宜居处?
单纯看宜居指数,或者幸福指数,北京、上海都很难排进前十名。但是这里却有最多的、相对平等的机会,最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以及大都市的国际视野。虽然,所有这些,与幸福快乐并无绝对关联。
有调查显示,在一定幅度内,经济发展越慢,人的身体越健康,离婚率也会越低。在这一点上,二、三线的居民很有可怜北京人的上海人的必要。遍地是金矿的地方,也注定遍地是辛苦。
常住都市的北京人的上海人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来适应“宏大”的生活:房价高,可以去郊区住,交通尽可能方便就好;上班路上花费时间过多,那就读书看报玩游戏;缺少亲友,那就组建各种兴趣俱乐部;找不到对象,那就上相亲网站花钱找;孩子没户口,那就多花点儿赞助费,或者干脆送出国;工作压力大,下班后就找酒吧俱乐部high个够;孤单感强,那就多交朋友,哪怕只是酒肉朋友。
不仅要面对现在,更要考虑将来,年纪大了后还要留在北京上海吗?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这里会不会人口更多,交通更堵,对资源的争夺更激烈?
如果对未来不确定,那就只好多赚钱,毕竟钱多了之后,宜居之处便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