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网页使用纯文本来展示
最早知道一张网页就是纯文本,甚至还能看到源码的时候我就特别震惊,为何啊,为何要弄成纯文本啊,当年的那样的网速下,看着进度条望眼欲穿,一个标签为何是纯文本啊,占用了多少字节啊,一个字节有256个值,这些html标签全塞进去也够了吧。
可是现在差不多20年过去了,直到今年(2021)年,网页还是纯文本,虽然以现代构建工程构建出来的网页是经过压缩过的,纯粹的html就一个div标签,几乎所有html元素都是js在浏览器里算出来的,js又经过了压缩处理,一些空格、换行符都去掉了,变量都替换成单字母。
所以,我不禁要问,网页一直是经过编译后的,类似操作系统的可执行文件那样,能提高多少性能,能节约多少带宽?
然后想到了flash,flash好像就是经过预编译的,但是因为性能问题,或者说在苹果设备上会发烫的问题,已经死了。
还有以前比较流行的在网页上嵌入一个java控件的技术,现在好像也销声匿迹了。
所以实践证明,封闭的东西都会死?
而网页技术,恰好是原生的拥抱了开源文化,大家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别人的网页是如何做出来的,改改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互相继承遗产,产生 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我还是很好奇,当初做成纯文本的样子,有哪些原因,不查资料的情况下,我觉得有这样一些原因:
始于直觉
- 最早的文本就是文本,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后来为了方便排版,加一些特殊字符,成为了html,然后又为了美观,加了css,最后为了炫技,加了js,不过js这一层就已经产生了分歧,先不讲。
- 互联网技术最早就是一个开放的技术,大家都敞开心扉,打开大门,我弄个文档就是给你看的,当然可以告诉你文档是怎么排版的,没必要遮遮掩掩
因为懒
- 并不是所有做内容的人都是开发者,纯文本网页是一个降低门槛的事情,随便一个文本编辑器就能做网页,随便一个人都能参与,形成了丰富的互联网世界。
技术上收益不是太高
- 做一个预处理器是需要成本的,当时费时费力做一个这种不讨好不挣钱的类似java的编译器。
- 经过预编译后是能节省一些带宽,处理的时候也只是减少了一些命令的长度,节约一点内存?硬件也在发展啊。
- 而且制作内容的时候不方便修改,每次修改的都要编译一下,得不偿失。
所以,应该感谢纯文本的网页,让信息更方便交流。所以现在的打包技术、webassembly是不是在阻碍互联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