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定义如下:
Avoid coupling the sender of a request to its receiver by giving more than one object a chance to
handle the request.Chain the receiving objects and pass the request along the chain until an object
handles it.(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
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重点是在“链”上,由一条链去处理相似的请求在链中决定谁来处理这个请
求,并返回相应的结果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在“链”上,“链”是由多个处理者ConcreteHandler组成的
抽象处理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ivate Handler nextHandler;
//每个处理者都必须对请求做出处理
HuDun Demo
public final Response handleMessage(Request request){
Response response = null;
//判断是否是自己的处理级别
if(this.getHandlerLevel().equals(request.getRequestLevel())){
response = this.echo(request);
}else{ //不属于自己的处理级别
//判断是否有下一个处理者
if(this.nextHandler != null){
response = this.nextHandler.handleMessage(request);
}else{
//没有适当的处理者,业务自行处理
}
}
return response;
}
//设置下一个处理者是谁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 _handler){
this.nextHandler = _handler;
}
//每个处理者都有一个处理级别
protected abstract Level getHandlerLevel();
//每个处理者都必须实现处理任务
protected abstract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
抽象的处理者实现三个职责:一是定义一个请求的处理方法handleMessage,唯一对外开
放的方法;二是定义一个链的编排方法setNext,设置下一个处理者;三是定义了具体的请求
者必须实现的两个方法:定义自己能够处理的级别getHandlerLevel和具体的处理任务echo。
注意 在责任链模式中一个请求发送到链中后,前一节点消费部分消息,然后交由后续
节点继续处理,最终可以有处理结果也可以没有处理结果
具体处理者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
//完成处理逻辑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
//完成处理逻辑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定义自己的处理逻辑
protected Response echo(Request request) {
//完成处理逻辑
return nul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设置自己的处理级别
return null;
}
}
在处理者中涉及三个类:Level类负责定义请求和处理级别,Request类负责封装请
求,Response负责封装链中返回的结果,该三个类都需要根据业务产生
模式中有关框架代码
public class Level {
//定义一个请求和处理等级
}
public class Request {
//请求的等级
public Level getRequestLevel(){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Response {
//处理者返回的数据
}
在场景类或高层模块中对链进行组装,并传递请求,返回结果
场景类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声明所有的处理节点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设置链中的阶段顺序1-->2-->3
handler1.setNext(handler2);
handler2.setNext(handler3);
//提交请求,返回结果
Response response = handler1.handlerMessage(new Request());
}
}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责任链模式非常显著的优点是将请求和处理分开。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是谁处理的,处
理者可以不用知道请求的全貌(例如在J2EE项目开发中,可以剥离出无状态Bean由责任链处
理),两者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责任链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缺点:一是性能问题,每个请求都是从链头遍历到链尾,特别
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性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二是调试不很方便,特别是链条比较长,
环节比较多的时候,由于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的时候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链中节点数量需要控制,避免出现超长链的情况,一般的做法是在Handler中设置一个
最大节点数量,在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是超过其阈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
无意识地破坏系统性能。
责任链模式屏蔽了请求的处理过程,你发起一个请求到底是谁处理的,这个你不用关
心,只要你把请求抛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最终会返回一个处理结果(当然也可以不做
任何处理),作为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到底是需要谁来处理的,这是责任链模式的核心,同
时责任链模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模式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