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读顾东桥书,是文中杰者,其文结构明晰,承递婉转,通畅上口,可为后世学。其所论之理,乃常人惯律,如知行说,似厨师必先拜师学艺,而后有成,终不能全凭自悟;如格物致知说,非学、问、思、辨以让人明理,学子从童蒙到学士、博士,逐渐知晓各种学识,似乎也如此;如无知难行说,社会赖各种典律支撑运行,都需先学而后承续。世之常理,其明而无误耶。然,阳明所教者,修行人也,如依常人惯律,难达大成。如礼,孔子编定以教习未化者,使其弃野从常,其虽不知所以然,而能行依常者,修行人依礼修行,如缘木求鱼,愈行愈远。非说礼为错误,不同界也。阳明龙场大悟前,诸子百家,骑射异术,乃至仙佛经典,都尝遍历,其为人也,得进士,显家宦,亦非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24 11:18 弗然 阅读(233)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自此节后,上卷已终,反反复复就是教人修行的方法。余后各章应不离此,只是口头语与书面文之差别而已,书面文虽然用词雅美,格式工整,都是文字大家,可学处甚多,但从‘心学’本旨处说,译之已无益,且费力甚多,只拣取必要处,而分析共享心之所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7】修道之教说释:修道之教:《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参考朱熹《中庸章句》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马子莘问:“我揣摩‘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22 16:27 弗然 阅读(350)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22】以私克私说释:萧惠问:“己私难克,怎么办?”先生回答:“用你的私心来替你克服。”又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才能克服自己的杂欲;能克服杂欲,才能成全自己。”萧惠问:“我也有为己之心,但还是不能克服自己的杂欲?”先生说:“那你说说你的为己之心。”惠良久说:“我也一心要做好人,这算得上有为己之心吧。现在考虑,看来也只是为躯壳,不是为真我。”先生说:“真我何时离开过躯壳?就怕你连躯壳也不曾为其考虑过。你说你所谓的躯壳的己是否指耳、目、口、鼻、四肢?”惠回答:“您说的没错;目要美色,耳要弦声,口要美味,四肢要逸乐,所以不能克服。”先生说:“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22 11:12 弗然 阅读(32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17】‘居敬’、‘穷理’一事说释: 梁日孚问:“居敬、穷理是两事,先生为何认为是一事呢?”先生回答:“对于修行者来说只此一事,怎会有两事!如果只关心事物之间的区别,那么世间事物千差万别,又怎会只有两个!你先说说居敬讲的是什么,穷理讲的又是什么?”梁说:“居敬说的是怎么养护内心,穷理说的是对外部事物规律的认识。”先生问:“那养护什么内容呢?”梁回答:“存养内心的通明状态。”先生说:“如果是这样,也是穷理的一件事啊。你说说是如何穷事物之理的?”梁回答:“比如事亲时可明白孝之理,事君时可明白忠之理”先生反问:“忠与孝之理在别人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也只是穷此心之理。你说说敬是怎么讲?”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21 17:14 弗然 阅读(321)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08】心之动静说释:薛侃问:“先儒认为心的宁静状态为主体,心的思索联想动为功用,是否如此?”先生回答:“心不能用动静区分其体用。心的动静,只是心的不同状态而已。对于体来说,发生效用的根本在体,对于用来说,体又依赖效用来显现,这就是‘体用一源’。如果说在静时可以体会体的存在,在动时可以体会其功用,也能说的过去”感:先儒认为如果没有心静的状态,那么心的效用就会打折扣,因此说心之静为体,其说法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阳明先生认为心的本明为体,不论动静都是其用,而有上说。【109】上智下愚不肯移说释:问:“上等人聪明、下等人蠢笨为何不能改变?”先生回答:“不是不能改变,只要愿意改就能改”感:教育普及后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18 10:50 弗然 阅读(325)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02】释:先生对学习修行的人说:“修行必须有一颗明心,功夫才有落脚的地方;即便不能达到全明的状态,就像有舵的船,一提就清楚,否则,虽然学习了,只能是从字义上略懂而已,还是‘行不着,习不察’,不是大道”,又说:“心里透亮,横说竖说都对,如果出现这里能说通,那里说不通,就是未见到真谛”感:无【103】何事妨碍修行说释:或问:“因为父母要学子科考的意愿,对修行是个妨碍”先生回答:“因为父母要子参与科考,就认为无法集中精力修行,那么种田赡养父母的情况,是否也认为对修行有妨碍呢?先儒说过:‘只有失去志向才是应忧虑的’,只有为学之志不真,才是最大的妨碍”感:先生认为,业举,治田不会成为修行的妨碍。【1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14 11:42 弗然 阅读(272)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101】除草说释:薛侃在花间除草,有感而发说:“世间为何善念难以培养,恶念难以根除!”阳明回答:“因为没有掌握培养善念,去除恶念的方法”,过了一会说:“你这么看善恶,都是从身体出发,因而没有掌握本质”薛侃没有出声。先生说:“对于天地来说,花和草并无差别,怎么会有华善草恶这种想法呢?你想看花,就把花当作善,把草当作恶;如想用草时,重新把草作为善呢。这种善恶区别,都是由你自己喜好确定的,所以你说的培善去恶在根本上就错了。”侃问:“那您这么说,难道世间没有善恶吗?”先生答:“无善无恶的状态是天地本原的体现,有善恶之念则是后天的体认。如果能够心静无扰,不著于善恶,就是至善。”问:“佛家也讲求无善无恶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10-08 15:15 弗然 阅读(327)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为了方便读友学习,将传习录原文放于此处,供读友下载。在后续的随笔里,尝试直译成白话文,然后写出感想,不再转贴原文,原文中的编号与随笔中的编号是一致的,便于对照。由于水平有限,直译的白话文有不妥之处,还请读友指正。《传习录》-有序号.rar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03-23 13:37 弗然 阅读(406)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95】侃問:「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於工夫上又發病。」释:第25条有讲过,不重复描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神明存乎天地,没有出入,也无居所。感:初学时,定心解纷,到一定阶段,需天人合一,否则,整日静坐,守那清静,也是无用的。【96】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亦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曰:「何謂知學?」曰:「且道為何而學?學箇甚?」曰:「嘗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只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03-03 20:42 弗然 阅读(424) 评论(0) 推荐(0) 编辑
摘要: 至此,已读了守仁两位门生收集的先生言论,除了徐爱、陆澄外,后续有薛侃收集的言论,以及有钱德洪作序的守仁手书,涉及南大吉、顾东桥、欧阳崇一、罗整庵、聂文蔚、陈九川、黄直、黄省曾等人。大抵守仁教学,并未分科,因而各门生所录内容有同质性,无非是互为补充,深浅有别。为了便于了解后续内容,先把这些人的大体情况收集如下:徐爱(1487年~1518年)明代哲学家、官员,字曰仁,号横山,浙江省余姚马堰人,为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据说也是王守仁的妹夫(一说娶其妹王守让)。明朝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1516),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二年5月1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03-03 19:54 弗然 阅读(478) 评论(0) 推荐(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