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28
答欧阳崇一书信
【168】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
说良知不因见闻多而多,也不因见闻少而少,见闻辨别是良知之用,致良知是让心明不灭。阳明并不让人摒喧守静,而是只要片刻不忘心明,则待事接物亦是磨砺。
【170】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顺其自然,守其明,应其事,矢志不忘,则虽筋骨劳,体肤饿,有其获也。
【171】
“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
良知常觉常照,则真伪自现,无所遁其形。
答罗整庵书信
【172】
“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以為憂。”
德为修行之本,诚乃修行之门。
【173】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勿以名贵而妄随,虽宵小若言真,亦许其言。
【174】
“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則謂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則謂之「心」;以其主宰之發動而言,則謂之「意」;以其發動之明覺而言,則謂之「知」;以其明覺之感應而言,則謂之「物」。故就物而言,謂之「格」;就知而言,謂之「致」;就意而言,謂之「誠」;就心而言謂之「正」。”
概念耳。其惟述其法之要。
【176】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蓋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與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則道不見也。”
书不忍言朱之失,为道现于世,不得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