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21

【108】心之动静说

释:薛侃问:“先儒认为心的宁静状态为主体,心的思索联想动为功用,是否如此?”

先生回答:“心不能用动静区分其体用。心的动静,只是心的不同状态而已。对于体来说,发生效用的根本在体,对于用来说,体又依赖效用来显现,这就是‘体用一源’。如果说在静时可以体会体的存在,在动时可以体会其功用,也能说的过去”

感:先儒认为如果没有心静的状态,那么心的效用就会打折扣,因此说心之静为体,其说法也不能认为是错误的,阳明先生认为心的本明为体,不论动静都是其用,而有上说。

【109】上智下愚不肯移说

释:问:“上等人聪明、下等人蠢笨为何不能改变?”

先生回答:“不是不能改变,只要愿意改就能改”

感:教育普及后,识字人比例明显提高了。

【110】与人交往说

释:问:“子夏说:‘与高尚的人交往,不要与道德败坏的人交往’,子张说:‘修养自己,海纳百川,怎么会拒绝别人呢?如果我修养不到,人家自然不与我交往,也用不着我去拒绝别人’,您怎么看?”

先生回答:“子夏说的是一般人的交往原则,子张说的是修行人的交往原则。如果应用得当,都可以”

感:没有绝对的规矩,可时则可,不可时则不可,唯取乎明心。

【111】

释: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认为学习是正确做事的第一步,您认为呢?”

先生回答:“学指的是‘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如果能够‘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能够正确做事,研究故人留下的圣训,自然有很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如果不能如此,那么说‘效先觉之所为’,只能做对一件事,也是脱离正确的路径了。‘时习’、‘坐如尸’,不是说只在那静坐,说的时静坐时修炼此心;‘立如斋’,不是让练习站立,而是在站立时修炼此心。‘说’是真实的快乐;人心自然分辨真实,就像眼睛会因色而快乐,耳朵因声音而快乐,只是因为人欲遮蔽,才会不快乐;现在人欲日去,则天理日明,安得不乐”

感:无。

【112】一贯说

释:国英问:‘曾子三省说虽贴近要义,离一贯的说法还是有差距的吧?’

先生回答:“‘以心之明贯彻万事’是孔子见曾子没掌握用功的关键,所以告诉他‘一贯’的重要。修行的人如果诚心在‘忠恕’上用功,自然就会‘一贯’。‘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没有根,枝叶又怎能存在?体、用一源,体未立,用安从生?说曾子在事情上已经精察力行随明心行事,却不知道‘体’、‘一’,这说不过去。

感:一贯即随时省。

【113】

释:黄诚甫咨询孔子问子贡和颜回相比的那一段文怎么理解?

先生回答:“子贡知识很广博,在闻见上用功,颜回在心地上用功,所以圣人问子贡来启发他。而子贡回答的内容是比较两人所知多少,不是孔子的问话的本意,所以孔子叹息之,并不是赞许子贡。

感:无。

【114】

释:先生说“颜回不迁怒于人,不犯第二次错误,这是体会了明心的存在,才能做得到”

感:无。

【115】种树须培根说

释:先生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初长时砍掉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断绝喜好。比如外号诗文,则精神泄露在诗文上了,其它爱好也是如此。”

还说:“我讲的这个学问,是无中生有的功夫。你们需要相信且立志。修行的人需要立一个为善的志向,就像树的种子,不强力不忘记,只需照顾不忘,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也许砍掉,然后根与枝干才能长大,初修行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立志贵专一。”

感:无。

【116】涵养补进说

释:当说到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学识上用功。

先生说:“专心涵养,每天都会认识到自己不足;专心学识,每天都以学到知识为喜。每天见到不足者,每天都有收获;每天只以学到知识为喜,则每天的不足则不可见了”

感:涵养是根本,学识是应世的需要。

posted @ 2013-10-18 10:50  弗然  阅读(3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