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英语学习(2):英语的好处
上篇留了一个引子,把英语学习描述成一种前期投入大,投入时间长,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其实我觉得,但凡一件事,能从技的层面做到艺的高度,都具备这种特点。这是普遍现象,做什么事情都一样。之所以上篇不讲,是觉得做事情不要太看重表面的利,萝卜+大棒的外在驱动固然有用,但内在的驱动则更为持久。而这种收获,才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那种绝对。
本人大学过四级,六级没过。毕业后一直没接触过英语,2013年底开始学习英语,2015年底的雅思成绩是7。你问我苦不苦,我总会想到2014年的一个个早上,在楼顶背单词看日出的情景。但如果让我答,我只会说乐在其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1海阔天空
不论是书籍,音频还是视频,大多数内容是以英文形式发表的,且短时间内趋势不会变。另外,我党向来注意思想教育,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有中文版的,记得Peter Hessler谈《寻路中国》时,这位久居中国的美国人说,原版的每一个字我都不想删,可是,没办法。
个人而言,如果每天能有一个小时读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纽约时报(nytimes)该有多惬意,而午饭后看TED/TED-Ed/Crash Crouse几乎成为了ritual。在这个世界里,你会了解一个在恐怖分子家庭长大的孩子,母亲流着泪说“I am tired of hating people. ”,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你会聆听KK畅谈AI如何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大神Chris Anderson向你倾诉他心中的TED本质---a strange and beautiful object that we call an idea。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如果能够掌握英语,你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各类资料,更全面,更客观。
2弦断有谁听
上周读到一个小故事,讲印尼原始部落经常做一个游戏:大家围成一圈,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说一句悄悄话,这样传递一圈下来,看看这句话最后变成什么了。可见,即使生活在一起,用同样的语言,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是有损的。
读原版《1984》时,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当我们翻译成中文后,文字间蕴涵的分量还能保留多少?Big Brother从未出现在任何章节,只有对他声音的描写:“Big Brother is watching u.”。作者通过这种人物和声音分离的笔法,带给人的这种震撼,恐怕翻译出来,就像“断了的弦,再怎么连,我的感觉你已听不见”。
因此,如果能够掌握英语,我们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以及思想的障碍,更身临其境,更原汁原味。
3见自己,见天地,见人心
上面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整理了几点收获。中文有一个成语叫做潜移默化,就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技->艺过程。当你读一段英文,你大脑会先转为母语,再理解它的意思。这个过程体现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难理解,学习英语也是在学习思维,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文化。你会慢慢的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认知,享受终生学习的态度,这点真的要感谢东北人。
利和弊永远相对,不是只有一条上山路。小野二郎说,寿司中有很多食材可以替换,但金枪鱼却不可取代。英语不是金枪鱼,但可以升级我们的硬件和系统,有效预防老年痴呆,让我们做一个捕鱼达人。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下篇开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背单词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