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发现这篇keso写于2002年的文章---再说Blog,读来颇为有趣。那时Blog是个新事物,谁都不知道Blog在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3年前keso对Blog的思考是建立在曾经发生的IT事件和IT的行业特点、中国的国民特性和社会特性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如此看来,已经非常了得。事后诸葛谁都会做,今天我来客串一把。
keso说,Blog的名称乱哄哄。现在,博客这个词是不等于Blog的中文译名的,因为曾发生过博客中国和cnblog的一场纷争,结果cnblog打出了“我不是博客”的标语,实则是毁了博客这个词语。现在常用博主代称blogger,实在没有博客来的好听。不管博客中国曾经被cnblog指责如何evil、不尊重作者、盗用别人成果谋自己的利益,博客中国在推动blog在中国的发展上是有贡献的。
keso说,要成为名博就要称兄道弟彼此赏识,就得形成圈子,形成文化圈。现在来看,从网络的地域来分,donews是IT评论的圈子,和讯是财经评论的圈子,博客园是研究.net的圈子,soho小报是小资们的圈子,yculblog是大学生的圈子,msn spaces是平民的圈子(意指散兵游勇型的),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圈子或者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或者正在慢慢形成。圈子的特点在于牵动一点,波动一大片。如果谁今天成了keso的Blog的主角,那明天他就是这个圈子里最火的人物了,王建硕就是最好的例子。众人追捧,或多或少是想要贴上这个圈子的标签,融入圈子才能被更多人认识。你说这是人有意为之,还是下意识行为?我说都有一点。当然要得到最广泛人群的认同不是那么容易的,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这个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来谈比较好。
keso说,曾经个人主页火过,但最后死了,Blog难保会比个人主页来得幸运。我也曾有做过个人主页,被keso言中属于那十分之四中做软件下载的,那时还是拿着软盘到网吧里上传的网页,最后也没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个人主页这阵风刮得是够猛,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的Blog,写Blog是在一个别人建好的壳里写网页,而用自己姓名申请顶级域名和租用空间,更是比以前的个人主页还个人化。所以常有种错觉,是不是个人主页升天后转世投胎变成了现在的Blog。个人主页失败了,Blog成功了,技术肯定是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样不能忽略互联网人口数量的增长,不同的人口数量和角色决定了哪些东西是早产,哪些东西是必然。也许今后的互联网专家会说,当上网的人数到了多少以后,什么现象就要发生了,好比现在经济学家说,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元以后,政治民主化势在必行。
最后keso说,他愿伪装成一个女子来写Blog,“我盈利了,他们还在亏损”。我理解,这是Blog是否能带来财富的问题,而且是给个人,不是给BSP。这里的财富并不是说为比特(bit)付费---每篇Blog收1块钱---也不是靠Google的Adsense广告赚钱,而是由写Blog带来的影响力产生的财富。有成功的例子吗?有,但不多,我目前看到的有flypig和王建硕。这更多的属于将来,现在谈还是早了点。
网上说Blog的文章太多了,多的让人审美疲劳了。今天我又写了一篇,实在有点忍不住,以后少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