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A)/第五章书面作业

第五章书面作业

1

证明:判断以下叙述是否成立,并给出证明,若不成立,给出反例:

已知先序遍历序列和后序遍历序列可以确定唯一一棵二叉树。

不成立。

考虑先序遍历序列 1 2 与后序遍历序列 2 1,可确定两个二叉树:

  1         1
 /     与     \
2              2

它们的先序遍历序列与后序遍历序列满足条件。

2

在一棵表示有序集 S 的无重复元素二叉搜索树中,任意一条从根到叶子结点的路径将S分为 3 个部分:在该路径左边结点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1;在该路径上的结点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2;在该路径右边结点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S3。S = S1∪S2∪S3。若对于任意的a∈S1,b∈S2,c∈S3,判断以下表达式是否总是成立,若成立,简要叙述理由,若不成立,给出反例:

1)

a<b

考虑 a 与 b 的最近公共祖先(LCA) u,因为 S 是 b 到根的路径,所以可知 u 在 S 上。因此, a 在 u 的左子树内,b 在 u 的右子树内。

由无重复元素二叉搜索树的性质,知 a < b。成立。

2)

b<c

成立。证明同 1)。

3)

a<c

由 a<b 和 b<c 立刻得到 a<c 。成立。

3

设计一种算法,判断一颗二叉树的对称性(二叉树对称性即树中对称的节点val 值相同)。

只需判断左右子树是否互为镜像,递归即可。

bool isMirror(Node *u, Node *v) {
  if (u == NULL || v == NULL) return u == v;
  if (u -> val != v -> val) return false;
  return isMirror(u -> left_child, v -> right_child) && isMirror(u -> right_child, v -> left_child);
}

bool isSymmetric(Node *u) {
  if (u == NULL) return true;
  return isMirror(u -> left_child, v -> right_child);
}

4

设计一种算法,检查一个长度为 m(m>0)的 int 数组是否为一个大顶堆

只需判断每一对父子关系中,是否有父亲 ≥ 儿子即可。

bool isHeap(int *a, int m) {
  for (int i = 1; i < m; ++i) if (a[i] > a[(i-1)/2])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5

对于一组权\(W_0, W_1,…, W_{n−1}\),说明怎么构造一个具有最小带权外部路径长度的扩充 \(k\) 叉树。

仿照构造 Huffman 树的方式。唯一的区别在于执行最后一步时,优先队列中剩余的权可能不到 \(k\)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算法的一开始需要把 \((n-1) \bmod (k-1)\) 个值为 \(0\) 的虚拟权值放入优先队列中。

把这些权全部放到一个优先队列中,每次取出最小的 \(k\) 个权 \(w_0, ..., w_{k-1}\),并创建一个新的节点 \(u\) ,让权 \(w_0, ..., w_{k-1}\) 对应的子树 \(W_0, ..., W_{k-1}\) 成为 \(u\) 的子树,并把 \(u\) 的权 \(w_u\) 设为 \(w_0 + ... + w_{k-1}\) 再放入优先队列中,并循环,直到优先队列中只剩下 1 个节点。剩下的这个节点对应的 \(k\) 叉树即为答案。

试对权集 1,4,9,16,25,36,49,64,81,100 来具体构造一个这样的扩充三叉树。

  • 一共有 \(10\) 个数, \((10-1) \bmod (3-1) = 1\),故需额外插入一个 \(0\)。此时优先队列中的数为 \(\{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

  • 取出 \(0, 1, 4\),将其和 \(5\) 放回,此时优先队列中的数为 \(\{5, 9, 16, 25, 36, 49, 64, 81, 100\}\)。连边

    5-->1
    5-->4
    
  • 取出 \(5, 9, 16\),将其和 \(30\) 放回,此时优先队列中的数为 \(\{25, 30, 36, 49, 64, 81, 100\}\)。连边

    30-->5
    30-->9
    30-->16
    
  • 取出 \(25, 30, 36\),将其和 \(91\) 放回,此时优先队列中的数为 \(\{49, 64, 81, 91, 100\}\)。连边

    91-->25
    91-->30
    91-->36
    
  • 取出 \(49, 64, 81\),将其和 \(194\) 放回,此时优先队列中的数为 \(\{91, 100, 194\}\)。连边

    194-->49
    194-->64
    194-->81
    
  • 取出 \(91, 100, 194\),将其和 \(385\) 放回,得到答案。连边

    385-->91
    385-->100
    385-->194
    

最终得到的图为:

graph TB 5(( ))-->1 5-->4 30(( ))-->5 30-->9 30-->16 91(( ))-->25 91-->30 91-->36 194(( ))-->49 194-->64 194-->81 385(( ))-->91 385-->100 385-->194

6

给定结点类型为 BinaryTreeNode 的 3 个指针 p、q、rt,假设 rt↑为根结点,求距离结点p↑和结点 q↑最近的这两个结点的共同祖先结点。

首先得到结点p↑和结点 q↑到根结点rt↑的距离(深度):

template <typename T>
int getDepth(BinaryTreeNode<T> *p, BinaryTreeNode<T> *rt) {
  int dep = 0;
  for (; p != rt; p = p->Parent()) dep++;
  return dep;
}

那么结点p↑和结点 q↑到根结点rt↑的距离(深度)就分别为 getDepth(p, rt)getDepth(q, rt)

求LCA的过程如下,正确性是显然的(反证法):

  1. 先通过把结点p↑和结点 q↑上移,调整到同一深度。
  2. 直到结点p↑和结点 q↑相等之前,不断将它们同时上移1个节点。
  3. 此时结点p↑和结点 q↑相等,值即为LCA。

具体代码如下:

template <typename T>
int getLCA(BinaryTreeNode<T> *p, BinaryTreeNode<T> *q, BinaryTreeNode<T> *rt) {
  int dp = getDepth(p, rt), dq = getDepth(q, rt);
  if (dp < dq) swap(p, q);
  for (; dp > dq; dp--) p = p -> Parent();
  while (p != q) {
    p = p -> Parent();
    q = q -> Parent();
  }
  return p;
}
posted @ 2022-10-12 00:31  frank3215  阅读(48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