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镇访古(二)

由于原博主的博客太老了,我怕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再也找不回,所以在这里先复制一份,保存下载,以免以后找不到。原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4762c0100c942.html

 

 

 

 

 

 

 

 

 

 

 

 

 

 

 

 

 

 

 

这时,车已经到了沿江镇长甸村。我们并没有立即去长甸的陈家大院,而是在村里文化广场上看了一座戏台。戏台顶上有“胜似春光”四个字,从左开始读的这四个字告诉我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造的。陪同我们的镇里干部说:“在长甸小学还有更早的戏台呢。”于是,我们走进了旁边的长甸小学。其实它的校门也富有时代特征,从大门口一看到那上面大大的红五星就知道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走进校门,我们在右拐弯处看到了一个戏台。戏台不大,旁边也没有其它建筑。当地的村干部告诉我们:“以前这旁边还有许多房子,现在全拆了。”我们看着这孤单的建筑物,为它缺少了同伴而惋惜。可是,这戏台让我是越看越喜欢。因为这内顶上全是图案,是一位姓阮的画家画在台顶的木片上的,而且十分对称。仔细欣赏这一幅幅充满文人气息的图案,可以领略到民间艺术的光彩。

在江南的农村有许多戏台,这几年我也看到过不少,许多戏台比这里的更古老、更有气魄,而且也有保存得比这里的更完好的,比如大石下湾叶家祠堂里的戏台。但是,我在临海,乃至台州各地看到的戏台,没有一座像这里的有这么多彩绘。从数量上说,如果把所有的图案拼排在一起,那是相当的可观。只是外部的图案有许多已经模糊了,确实可惜。从内容上看,上面绘有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还有动物与花卉。从形式上看,顶上有画作,也有书法作品。我一时无法考证画家是谁,只是先拿出照相机把它一张一张拍下来。我边拍照边生出感慨,这么好的木板画作品怎么以前都没有听人说起呢。在这所学校里,那是这里的祖先留给他们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把它作为乡土艺术教育的题材。

我是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戏台的,然后走到不远处的陈家大院。陈家大院据传建立于清朝光绪年间,后来由于大火,给烧毁了。现存的大概在1930年重建,由四合院及其一个炮台构建而成,旁边还有不少辅助房。听当地人说,这个建筑的图纸来自于上海。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在临海像这样的炮台遗留下来的没有,在全国也很难再见到第二处。

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我曾经说过:“任何的一种建设,同时都是一种破坏。”由于经济发展,许多农村古建筑被拆除了,越发达的地方拆除得越快。没有拆除的,要么挪作商业用途,要么因为没有钱保护,让它自灭,甚至有些地方还不想保护它们,希望它们早点坏了、倒了,可以造新房子。最可悲的是前些年,许多地方拆了不少有历史价值的老建筑,建起来的却是一文不值的仿古建筑。尤其是民国前后的建筑物,现在真是需要马上保护的时候了。

我的同伴告诉我说:“在网上有人已经发贴呼吁保护陈家大院和炮楼,一时跟贴的人很多。”我听了感到欣慰。

走进这座三透四合院,大院的楼房数不清楚,有人统计说有六十间,间间基本保存完好。这么大的院子里有这么多的房间在临海别处也不多见。从建筑风格上来看,这里是晚清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建造的,他的主人是陈鹤年,当地人称“一千田”。

我们穿过一间又一间房子,看它的院落结构,欣赏它的木刻石雕,仿佛走进了一座艺术的迷宫。这里的建筑已经有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又保持了我国江南民居的风貌,尤其是它的整体结构和它的每一处雕刻。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陈家为了防备从灵江上来的海盗和从马头山下来的土匪的骚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陈家第二代主人陈国泮在大院的四周砌起了六百多米长、四米高的围墙,并且在墙内的东南角建造了坚固的四层楼碉楼(包括地下一层)。可以想象,在当时周边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的情况下,登上十三米的楼顶,他的视线是何等的开阔,有什么情况,马上可以做好预防和还击的准备。并且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可以及时躲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在里面生活一阵子。

为了到楼里探个究竟,我们几个走进一扇用一厘米钢板制作的铁门,爬上了楼梯,发现内部的装修比楼外更讲究,比同时代临海各地的民居建筑更超前。它的窗台是欧式的,窗门外用铁制成英文图案,碉楼内有一应俱全的厨房设施。让人惊讶的是它的卧室,这里装潢更讲究,它的地上铺的是高档的杂木地板,并且已经使用了三夹板壁橱,卫生间内装有水磨石的洗脸盆、浴缸和抽水马桶,这可都是现代化的卫生设施呀。我想,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人家都达不到他当时装修的水平,它完全可以与湖州南浔的张氏故居相媲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家昔日的繁荣与实力。

新中国成立后,这座陈家大院收归国有,成了当地粮管所的仓库和办公室。历经半个多世纪,碉楼的玻璃大多掉落,楼梯破败不堪,许多杂乱建筑物依附在大院的墙上,保护陈家大院已经刻不容缓。

走出碉楼,走在热闹的街上,我想今天我算是来对地方了。在沿江镇这半日,我为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而感叹,也为自己的无知和孤陋寡闻而感到惭愧。

posted @ 2019-05-09 13:59  fpc  阅读(15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